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因为清朝时期大规模的屯田以及之后商路的开通,奇台因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逐渐成为清末时期新疆重要的军事、经济中心之一。大量内地人口的迁移,使得许多内地各省的群众来奇台定居谋生,更带来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汉文化。来到一个新的环境,要在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生活习俗、不同宗教信仰的地方扎根,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和睦相处,各省帮都建立起自己的会馆。在会馆这一文化空间,给初入陌生环境、思念家乡的各省移民一个宣泄感情和凝聚力量的途径,人们将各自家乡的文化传统呈现出来,奇台社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繁荣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
奇台因为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一度成为新疆的商业中心,吸引了内地多省的汉族移民来此定居,形成了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奇台社火。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奇台商业和会馆的衰落,奇台社火的组织权利主体发生了很大变化。社火从以地缘为纽带的移民社会记忆和文化认同的载体,逐渐与国家权利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国家通过社火加强对民间的控制,在为地方谋利益的同时又实现国家的意志,达到国家的权力意志与民间权力意志的调和。另一方面作为民间仪式的社火进入国家场合又通过国家通过征用民间仪式,把民间仪式纳入国家事件。民间与政府在相互配合中相互利用,政府利用的是民间的文化资源以达到政府的经济目的、政治目的,而对于民间来说,除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也运用政府的行为达到国家对地方文化的认同,至少是默认。  相似文献   

3.
陕西民间社火的文化地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民间社火内部的文化因素并非单一,而是扭锁着社、傩、歌舞、百戏、戏曲等不同的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按历史文明的发展逐步累积在社火内部,呈现一种文化“地层”关系.本文拟对其进行分析、剥离,并试图对陕西社火的文化属性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4.
陕西民间社火远古时期是人们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活动。后来人们赋予了它更为丰富的内容,在此过程中把戏剧情节、神话故事及生活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介绍了陕西社火概况、内容形式,并结合走访调研对其当代意义、功能及其保护与传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个基于双边协商的一对多协商协议(OMN). 该协议采用显现协调机制协调动态增加的多个协商线程, 解决了已有协商协议中的中心节点问题和同步协商问题, 提高了协商系统的分布性和动态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6.
意义协商研究: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义协商,作为互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受到广泛重视。本文首先概述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意义协商研究的两个主要方面,即意义协商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和影响意义协商产生的变量,然后分析了相关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各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是两种不同层次的民族认同,其产生的根源也不同。二者的关系有一致性,同时也有冲突性的一面,不论是一致性还是冲突性,对民族关系和国家稳定都产生巨大影响,笔者认为对两种认同进行有机整合是必要的,也是协调二者关系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张丽 《科技咨询导报》2008,(18):132-133
以美国历史上人种之间冲突,女权运动等为鉴,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民族之间文化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文化内部的多样社会认同方式,决定了未来国际社会和国际制度的跨国认同必然是一种多元的认同格局互动。这种旨在形成国际共识和跨国合作的文化互动,不会仅是线性的进化过程、相互竞争和新旧替代的过程,而会同时是一个传播模式的、发散式的相互汲取、协商、竞争、制衡和最终磨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论》系统梳理了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理论特色和实践历程,是书主要特色有三:开门见山直击理论困境的问题意识,历史演进与范式追踪相统一的学理论证,纵横比较中彰显中国协商民主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1.
笔者曾经做过海外华人调查,主要对象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去日本和美国的年轻一代侨民,本文称之为“新华侨华人”。调查内容之一是海外华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文化认知。本文就旅日华人的春节情结以及传统节日与海外华侨华人文化认知的关系做简要叙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六大传统节日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特别是清明、端午、中秋等增补为国家法定节日后,全国各地把中华民族共享的传统节日作为一种精神文化的软实力加以弘扬。尤其在一年中最重要、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上演了一幕幕地域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语言学理论有着深刻的西方语言背景,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西方语法学的“大纲”决定了100年来汉语语法学基本上处在一个失语状态.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塑造与结构通约决定了汉语语法学要走文化认同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