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的文化大师,他曾把中国的传统典籍即儒家的《论语》和《中庸》翻译成英文,从而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在英译的儒经中,体现了辜鸿铭的翻译观,即会通思想。辜鸿铭的翻译工作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两晋之际,今河南籍儒者干宝所撰《周礼注》,是河南三礼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原书虽大致于北宋仁宗宝元二年前后亡佚,但南朝、唐宋时期的若干学者皆有征引。清代,王谟、马国翰、黄奭加以辑佚。现存干宝《周礼注》对《周礼》中的字、词、句进行释义、校勘、音读等。它具有因袭、完善、修正郑众、郑玄等前儒学说、注重创新、微观问题与宏观问题并重、简约注经风格、多用今制诠释《周礼》、未受佛教或道教思想影响等特点。其后世影响,既体现于后世儒者对干宝《周礼注》的征引、赞成、完善、批评等方面,也体现于对古代实物的鉴别指导意义方面。  相似文献   

3.
原儒墨补     
在原儒墨一文中,我说:儒家出於文士,墨家出於武士:换言之,即儒家出於儒;墨家出於侠。但儒之一字,在晚周较早的书中固常见,而侠之一字则在晚周较晚的书中,方始见。如果在晚周较早的书中,未见侠字,我们何能断定在墨子以前或其同时即有侠?如果我们不能断定在墨子以前或其同时即有侠,我们何能说墨家出於侠?这一点我们须首先讨论。 在原儒墨一文中,我所谓侠或侠士,本来是指以帮人打仗为职业之一种人。我们现在所需要者,是证明在墨子以前或其同时有这一种人。只要在墨子以前或其同时有这一种人,我们在原儒墨一文中所持之见解,即仍可持之。至於此种…  相似文献   

4.
《儒行》是《礼记》中的一篇,在礼学研究历史上并不被太多学者重视。因此,它的重要性有待发掘。从历史的角度对《儒行》的年代和作者进行分析,以探讨《儒行》建构的历史背景,并提出《儒行》成书时间大约在前280到前221秦统一前,作者大概是战国末期一个立主综合的儒家学者。通过对《儒行》自身内容的具体分析,发掘《儒行》所蕴含的传统儒学中的另外一种精神气质,为现代社会的人格塑造增厚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5.
《墨子》是历史上最早对汉语虚词进行大量研究的少数作之一,其成就历来为世人所瞩目,但能窥其全豹的学,还在有清一代,其中尤以清末小学大师孙诒让《墨子间诂》对墨子虚词研究用功最多。本总结了历来学对墨子虚调研究所做的工作,肯定了《墨子间诂》在其中的重要价值。同时,考察了《墨子间诂》中孙诒让对墨子虚词释语的认识和解释,逐字分析了孙诒让在发掘墨子对虚词研究方面的贡缺,从而试图确立孙诒让在虚词研究史上的地位。中对孙氏的虚词研究方法作了初步总结,认为孙氏能述前人之所未言,匡正前人之过失,其所作所为堪为后世师。  相似文献   

6.
汉代援礼入法开始法律儒家化 ,其体现为《春秋决狱》和引经注律 ,这种儒家化一方面改造了汉律的苛酷性 ,但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与深入 ,引经注律克服了《春秋决狱》的缺陷 ,使法律儒家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7.
被孟子誉为"圣之和者"的柳下惠受到后世儒家的大力推崇,"坐怀不乱"故事的广为流传,更是将他塑造成一位道德完人。然仔细分析典籍记载,从孔孟对其的赞许,到《毛传》的传说故事,再至《孔子家语》中的基本定型,佛教典籍内的短暂征引,最后至明清小说中"坐怀不乱"成为一个成语典故,故事乃是由后世逐步演绎而出,而并非历史事实。其出现的原因,一在于后世对儒家典籍的误读,二在于儒家自身理论建构的内部需要,三在于汉代儒家传经解经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被孟子誉为"圣之和者"的柳下惠受到后世儒家的大力推崇,"坐怀不乱"故事的广为流传,更是将他塑造成一位道德完人。然仔细分析典籍记载,从孔孟对其的赞许,到《毛传》的传说故事,再至《孔子家语》中的基本定型,佛教典籍内的短暂征引,最后至明清小说中"坐怀不乱"成为一个成语典故,故事乃是由后世逐步演绎而出,而并非历史事实。其出现的原因,一在于后世对儒家典籍的误读,二在于儒家自身理论建构的内部需要,三在于汉代儒家传经解经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汉代援礼入法开始法律儒家化,其体现为《春秋决狱》和引经注律,这种儒家化一方面改造了汉律的苛酷性,但本身也需要不断完善与深入,引经注律克服了《春秋决狱》的缺陷,使法律儒家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10.
傅玄的思想是以儒学为根本而兼综各家;其主流和本质主要通过《傅子》内篇表达出来,即以儒为本,儒法兼济,属于荀儒一类的儒家。传统文献分类学的做法与现代思想研究的方法可以并存不废,《傅子》应归类于杂家。  相似文献   

11.
孙诒让的《墨子间诂》被王焕镳誉之为“墨学研究中的旷代之作”,又被罗检秋称为“墨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继承吸取了20世纪以前墨学研究的成果,基本恢复了《墨子》文本的真实面目,为墨学思想的研究和现代价值的挖掘铺平了道路,扫清了障碍,促进五四时期墨学科学价值的被发现和平民学说、逻辑价值的确立,以至引来20世纪30至60年代墨学研究的全面丰收,最终促成墨学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墨子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别具一格。它与儒家及其他思想流派的显著不同就在于它的平民性。本文以墨子的平民思想为基础,从教育哲学、教育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几方面论述了墨子的教育思想。认为正确认识墨子的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墨两家在先秦时期并称为“显学” ,然而两家在教育内容观上却大相径庭。阐述了儒家与墨家在教育内容观上的主要差异 ,即人文与科学、世俗与宗教、知识与技能等三个方面 ,并试图对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墨学几乎灭绝的情况下,孙诒让担起了继绝复兴的重任,开始整理尘埋了近两千年的《墨子》,撰成《墨子间诂》一书。其《墨子间诂》深受俞樾、梁启超、章炳麟等学术大师的推崇,它在墨学研究的历史上起到继绝复兴的伟大作用。一百多年来,研究墨学的人不断地受惠于《墨子间诂》,称赞它的开榛辟莽之功。总结此书在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中的作用,将对当代学术工作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和儒学的比较是二者关系研究中的基础性课题,学术界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基本概念分析不足、理论框架缺乏反思等问题。为此,我们从语言和概念分析、比较视角和层面的厘定、辩证思维的运用、比较目的的确定四个方面考察了进一步推进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水浒传》忠义观所蕴含的社会理想与墨学有相通之处,一是“八方共域,异姓一家”与墨家的“兼爱”;二是向往“快活”与墨家的“喜利恶害”;三是“以贤为能,纪律严明”与墨家尚贤、尚同;四是“替天行道”与墨家天志。但水泊梁山作为古代中国乌托邦的一种形式,同墨家兼爱社会一样都是虚幻的,在封建社会的汪洋大海中,只能在被八百里水泊隔开的孤岛中暂时地有限地存在。  相似文献   

17.
墨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同时,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物理学家之一。墨子在时空观、宇宙学、力学、声学、光学以及将物理应用到机械方面都有跨越性的进步和巨大的学术成就。以往对墨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人文、政治与军事等方面,但是他对物理学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也不应该被忽视。墨子身处春秋战国时期,他对物理学的很多贡献都在军事上有所体现并且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儒学经典中蕴藏着深厚的关于德性德行培养的思想资源。基于新时期大学德育的新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展以儒学德育资源为核心的德性德行教育,对于落实国家教育战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开展儒学经典教育,要与时俱进、因材施教、注重学思结合、发挥教师垂范作用、知行并重。  相似文献   

19.
古代儒者之学重在礼乐养民.儒家的政治学,具有浓厚的饮食思维.所谓礼教或王道,基本上乃是甘饮美食以养民.这样一套政治哲学,不是西方政治学的范畴及概念所能理解或掌握的.也非仅从道德实践、心性修养方面论儒学者所能知.现今应将"生命的儒学"转向"生活的儒学".扩大儒学的实践性,由道德实践及于生活实践、社会实践.除了讲德行美之外,还要讲生活美、社会人文风俗美.应恢复古儒家治平之学,让儒学从社会生活中全面活起来.  相似文献   

20.
对民族地区儒学的研究是儒学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检索到的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数据上的分析和内容上的梳理,可以发现,现阶段此项研究涉及内容较为丰富,对于借鉴性的发展儒学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从整体上来看,该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从数量到质量、从形式到内容,都还存在着不足,需增加学术方面的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