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蒋翊武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29个年头,但他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蒋翊武出生在一个城市平民家庭,20世纪初投入到革命潮流之中,先后加入了华兴会和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前,他加入湖北新军,组织革命团体,策划武装起义,被革命党人推举为起义总指挥。“二次革命”失败后,蒋翊武遭到袁世凯的通缉,最后被广西都督陆荣廷的部属枪杀于桂林。在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斗争中,蒋翊武做出了重要贡献,曾被孙中山誉为“开国元勋”。  相似文献   

2.
董必武对中共"一大"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他在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他是一个有抗争意识的晚清秀才,他革命的"启蒙老师"是革命党人刘静庵,后追随孙中山革命多年却屡遭失败,最终在李汉俊的影响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培养革命中坚力量,他创办了私立武汉中学,组织创建了武汉共产主义小组,代表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出席中共"一大",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了还原真实的中共"一大",他一生都在自觉地回忆和研究那段模糊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早在1919年,孙中山和李大判就有所接触,他看了李大树写的著名论文《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后,对李大钊的“试着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科学预言十分赞赏。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的发展,孙中山和李大钊的交往、了解、革命友谊与日俱增。孙中山与李大别的革命友谊,是在他俩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孙中山自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坚持革命斗争,走过漫长的曲折道路。为维护民主政治,他领导了第二次革命、护国反袁、第一次护法运动以及支持五四爱国运动等斗争.他先后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  相似文献   

4.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青年时代就是一个中国民主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并且亲身经历过辛亥革命前后我国思想政治战线上尖锐激烈的斗争。在辛亥革命发生期间,鲁迅抱着极大的热情,参加了他故乡绍兴的光复活动。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软弱,对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妥协退让,致使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篡夺而告失败。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了鲁迅一个很深的刺激。他的理想和现实生活完全不一样,迎来的一线光明立即被乌云遮住,这使他感到很失望。一九一二年五月,鲁迅到了北京。在那里,他“耳闻目睹”了“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和封建势  相似文献   

5.
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领导中国革命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屡经挫折失败之后,他重新寻找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和方法,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充分体现了他晚年政治思想上的发展,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具体地反映了孙中山先生在农民土地问题上认识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6.
1927年中国革命的失败,其原因是复杂的,人们在研究失败原因时,往往更多的是强调由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所导致,本人认为既有“右”的也有“左”的错误。而在研究失败的客观原因时,人们更多的是强调国民党反动派力量的强大,而忽略了国共在合作中的斗争,特别是国民党方面随着实力的增强,从本阶级利益出发,害怕共产党力量的强大危及本党利益,违背了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清洗共产党,屠杀革命群众,导致大革命失败。  相似文献   

7.
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是“站在正面指导时代潮流的伟大的历史人物”。孙中山先生为祖国的独立、自由和富强而奋斗终生。他在青年时代原来是学医的,因目睹当时政府腐败,国家贫弱,就决心“抛弃医人生涯,而从事医国事业”。为了寻求“医国”之方,他积极向外国的长处学习,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本文着重谈谈他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一) 1866年,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现中山县)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一年是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后六年,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失败后三年。正是国际资本主义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帮助清朝统治者镇压中国人民反抗运动的初  相似文献   

8.
《怀旧》是1911年冬天鲁迅用文言写成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于一九一三年出版的《小说月报》四卷一号,鲁迅自己从来没有把《怀旧》收进他的任何一本集子中。于是有的人就断言《怀旧》不是鲁迅所喜爱的作品,猜想鲁迅可能对这篇“少作”“愧则有之”,才“故意删掉”。其实并非如此。一九三四年,杨霁云将鲁迅佚文编集时,鲁迅给杨的回信中说:“现在都说我的第一篇小说是《狂人日记》,其实我的最初排了活字的东西,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登在《小说林》上。那时恐怕还是革命之前,题目和笔名,都忘记了,内容是讲私塾里的事情的;后有恽铁樵的批语,还得了几本小说,算是奖品。”同年鲁迅应美国  相似文献   

9.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民主共和制度第一次在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建立了起来。当时,革命党人在沉浸于胜利喜悦之中的同时,对在民主共和制度的新格局下如何建设中国,进行了探索、思考和奋斗。在当时的建国方案中,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就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强调“振兴实业”的思想,另一种就是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强调政党政治。但众所周知,民国政权后为袁世凯所掌握,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提出的“振兴实业”的方案无从实行。以致有论者提出,孙中山既把政权让给了袁世凯,宣传民生主义和实业建设,就是空想和错误的。有论者认为,在当时提倡实业,是“政治路线的严重错误”。正因为如此,史学界历来对在民国初年革命党人中出现的“振兴实业”思潮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接触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诗作,有些学者认为,最初是在一九○二年,即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当时的中国,在腐朽的清政府统治下,积贫积弱,帝国主义列强侵凌欺压,日甚一日。戊戍政变失败了,义和团运动也被血腥镇压下去,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民主力量,还方兴末艾,相对的弱小。为了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已有半个世纪。但是,路漫漫而夜沉沉,新时代的曙光,还没有随着历史进入二十世纪而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没能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的原因在于:一是孙中山本人对反对帝国主义斗争失败历史的认识;二是基于当时革命实践中在海外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现实需要;三是基于他为寻求西方援助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需要。它启示我们应怎样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来制定政策与纲领。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这么一段话:“忘记是谁说的了,……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对的,倘若画了全付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义。”如何正确理解鲁迅这一宝贵的创作经验之谈,也就是给什么是“画眼睛”的手法作了回答。文痞姚文元在他的那本《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中谈到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色时,在“画眼睛”上胡诌了一通,罗列了鲁迅不少对人物的眼神的描写,把“画眼睛”的手法,当作一种实体的概念。我们有的同志也有类似的理解,例如  相似文献   

13.
作为湖北新军中秘密组织“文学社”的社长,武昌首义中革命党人的起义总指挥,蒋翊武不仅在武昌首义的筹划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革命的宣传和舆论的监督等方面,有着与他同期革命党人不可比拟的建树。他在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传媒活动,在当时发挥了巨大的革命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31年初瞿秋白从政治舞台上退下来,转而从事文艺工作,鲁迅“马上把秋白同志当作一支很重要的生力军”,鲁迅“首先看重他的翻译,认为在国内文艺界是找不出第二个人可以与他比较的”。1931年12月15日,秋白给鲁迅写了一封长信,对鲁迅译的《毁灭》提出若干意见,并进而论及言语革命问题和翻译问题。鲁迅历来从善如流,虚怀若谷,凡有人  相似文献   

15.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的一生和武装斗争紧密相连;他事业的成败和武装斗争的成败息息相关。虽然,综观孙中山一生的著述,没有一篇专门论述军事问题的文章,但是,我们从他长期的武装斗争实践及有关的著作、演说、函电中,可以窥见他光辉的军事思想。研究孙中山武装斗争思想,对全面系统的研究孙中山的思想,对孙中山历次革命成败原因的分析,以及对孙中山进行客观的评价,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文学创作有明确的目的,文学活动只是他为改良社会所采用的一种手段.因此,鲁迅的多数创作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除了强烈的反封建这个总主题以外,鲁迅作品的另一个内容是改造国民性,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则是中西合璧的,相比较而言,西洋技巧在其作品中用得更多也更娴熟.这些问题正是理解和把握鲁迅作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五四运动的时候,对鲁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五四”作为思想文化运动来说,也是一次思想精神的解放运动。在这场文化革命中,从文化角度探索如何解除  相似文献   

18.
章太炎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武昌起义前,他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为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武昌起义爆发后,章太炎和孙中山之间的分歧比较明显,在一些问题上章太炎对孙中山进行了指责。所以有的论者认为在武昌起义后,章太炎是“拥袁反孙”、“离开了革命”、“走向了革命的反面”。因此分析武昌起义后的孙、章关系,对研究这段时期章太炎的政治态度和考察这段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政治活动,都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在茫茫黑夜的旧中国,第一个点燃了“振兴中华”的明灯,照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航程。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民主革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他大声疾呼:“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明确提出,成立兴中会的目的是“专为振兴中华”!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从此以后,孙中山把毕生都献给了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20.
1928—1930年间,鲁迅开始“向左转”。对鲁迅这一历史轨迹的重新考察,将显示出以往研究中许多不曾被发掘的意义,比如他在建立新的“确信”之后仍然所保持的“多疑”的思虑;他对苏联想像中对早期“想像的‘异邦’和现实的中国”思维模式的继承;他从事左翼文化建设中让劳苦大众在既无政治权利亦无经济权利情况下,能够享受一定的健康文化或艺术的动机和努力等等。通过考察,瞿秋白的“鲁迅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命题,在一个更为抽象的层面上将显示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