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采用多种方法对中国学生使用英语虚化动词的情况进行考察,考察表明中国学生对虚化动词存在着 使用不足和滥用的情况。考察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对词汇掌握的质量有待提高,这一问题应引起英语教学的 重视。  相似文献   

2.
选用BNC和LSECCL作为语料,比较英语学习者与母语者在口语产出中虚化动词结构的特点,再通过比较LSECCL大一、大四学习者的语料,分析学习者虚化动词产出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学习者所使用的与虚化动词搭配的名词分布不广泛,学习对提高虚化动词产出正确率作用不大,搭配是学习者的难点。  相似文献   

3.
汉语介词框架"PX时"通常在句子里中做状语,常被看做是汉语的同时性时间结构。通过对一系列的语言事实考察发现,它在表达时间范畴时既可以与句子的主要谓语动词是同时关系,也可以是非同时关系。在语义虚化的促动下,这一介词框架还能表达假设关系和条件关系。  相似文献   

4.
介词是英语中最活跃的词类之一,但它不能在句子中独立充当一定的句子成份,而需和一个名词或与之相当的东西构成介词短语,方可在句中充当一定的成份.某些介词或介词短语若与系动词be结合,便可构成复合谓语,具有强烈的动词色彩.本文运用大量例句分析了英语介词短语作表语用时的动词色彩,并对其本身所包含的时态、语态、肯定与否定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5.
介词“就”在萌生过程中曾处于双动同结构的V1和V2位置。在汉代已出现较多的“就+N(处所)+V”和“V”+就+N(处所)”格式,这两种句法格式提供了“就”虚化的可能性。“就”在虚化过程中的发展线索是──“处所介词──对象介词──范围介词”。动词“就”的虚化始于汉时期,到南北朝时期介词性质已明确。  相似文献   

6.
介词除了起连接作用,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外,还具有相当于动词的功能。研究英语介词的动词功能对于中国学生掌握与运用英语介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卢海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42-144
现代汉语副词"倒"是由表示动作义"颠倒"的古去声"倒"发展而来。"倒"句法上经历了从做谓语动词到做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语再到做副词修饰全句的过程,语义语用上经历了从表动作义到表状态义再到表语气的过程。唐宋时代"倒"已经开始兼表语气了。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著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对于研究当时的程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经》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全书中"以"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试图描绘《诗经》中"以"字的语法面貌,为研究虚词"以"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9.
汉语界与英语界对实词虚化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英语边缘介词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值得进一步探讨。牛津英语学习词典不同版本对英语边缘介词的收录变化,以及六本当代英语学习词典对英语边缘介词的不同表达方式可以证明英语边缘介词存在的真实性及边缘化程度,并能加深国内词典学家对边缘介词的理解,为自主编纂英语学习词典提供理据。  相似文献   

10.
创作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与作家的经历联系着,但经历中的往事作为“世界”,天然地具有对创作的抗拒性。征服这种抗拒性的主要途径即是虚化。虚化淡化、消解了“往事”与具体时空的直接联系,使“往事”具有空间性、空灵性、可生发性,可塑造性,一定意义上向诗的意境转化了。  相似文献   

11.
动宾结构中常有动词虚化现象,但是从句法学角度检测却没有发现“V+a look ( at)”中动词的语法性虚化,而是与同源动词结构“look ( at)”在词汇序列方面填入词槽时的方式不同,属于“look ( at)”短语的词汇化过程,与同源结构“look (at)”构成霍恩等级关系,并成为强势的表达式,内蕴了“look (at)”。在认知语用方面,引发“V+a loot ( at)”结构中V虚化的最大动因是“体验---认知---语言”。  相似文献   

12.
《诗经》中的“以”作介词,有其鲜明的语义和结构特征,介绍“以”是从动词发展而来的,其静态的储存义“用”表现出强烈的工具性。其语义指向的转指性使介词“以”的宾语位置常常前置。“以”的词汇意义的虚化与其语法功能的虚化反映出大体一致的特性,当介词“以”表工具的词仪意义弱化。其结构上的关联作用成主导时,介词“以”便进一步虚化为连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征地纠纷也日益增多。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虚化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本文力图分析产生农村集体所有权虚化的原因、表现和后果,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4.
外贸英文信函是商贸英语﹑国际贸易等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动词和介词、动词和名词的搭配在英文信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外贸英文信函中常用动词与介词和名词的搭配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英语的典型特点就是静态表达。英语的静态表达源于西方文化。英语静态表达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名物化,介词优势,动词的弱化与虚化,等等。英语静态表达的特点揭示了英语在表达法方面的特性,对翻译实践有很大参考价值。掌握了英语静态表达的特点,译者就能灵活地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使译文更加地道准确,通达晓畅。  相似文献   

16.
英语短语动词一直是语言学家及学争议的焦点,对众多的短语动词以其语义特点和使用特征为依据,笔认为:1.将其分为四类较为科学、合理;2.表示外部行为的动词和含有方向意义的副词所组成的短语动词在任何情况下均起不及物动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韩翠霞 《科技信息》2010,(15):212-212,276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非谓语动词的用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英语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但是,有些介词看上去貌似动词,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将动词及非谓语动词和这些介词混淆,  相似文献   

18.
此文就英语动词不定式不带“to”或可以省略“to”的情况作了较完整、简明地阐述。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语中肯定式的测度问句“莫VP?”和否定式的测度问句“莫不VP?”句末均不排斥用否定词neg,“莫VP—neg?”、“莫不VP.neg?”句末的neg均是否定词,并未虚化为语气词。“莫VP.neg?”是测度问句“莫VP?”与正反问句“VP—neg?”糅合的产物,“莫不VP—neg?”是测度问句“莫不VP?”与正反问句“不VP—neg?”糅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在认知的作用下,"V+于+NP"结构式经过人们重新分析,便有了"V"与"于"之间跨层次的组合。受韵律节奏影响,"V+于"容易走上复合化的道路。复合化后的"X于"具有词化等级的不同,"于"的虚化也呈现出一定的梯度和差异。从历时角度看,"于"经历着"介词→依附于其前的动词→词内成分→类词缀→词缀"这一动态的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