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富有特色的科学领导方法。刘少奇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中,创造性地发展和执行群众路线,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把群众路线提到了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的高度 刘少奇遵循马列主义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创造性地发展了群众路线的理论,精辟概括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密切党群关系,对于保持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生命线 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基础上的。无产阶级政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实现对人民群众的正确领导。就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关于群众观点,刘少奇同志在《论党》一文中指出:“第一,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第二,就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第三,就是相信群众自已解放自己的观点。”“第四,就  相似文献   

3.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把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列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形式,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正确处理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和实现正确领导的根本工作路线。遵循这条路线,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也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坚定的革命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政治信仰,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优良思想作风,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等是井冈山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其精神实质就是党的群众路线。这个根本工作路线在当前难度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工作中决不能丢,弘扬井冈山精神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的重要性周长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它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并称为我党的三大...  相似文献   

6.
周敏 《科技智囊》2013,(8):42-44
群众路线理论是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提出的一套关于党组织工作的经典理论。之所以说它经典,皆因它严谨、完备的理论体系,可超越时空、超越界别,对现代组织同样具有强大的思想指引力。群众路线理论的思想魅力所在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群众路线讲的是党与群众的关系问题。它的含义概括地讲,就是党章中所说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路线的理论体系群众路线理论包括了三个层面的内  相似文献   

7.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是要将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植根于广大党员干部的头脑,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很好地体现了人民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价值尺度的原则;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求我们必须和人民群众一块干、一起过,在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提升社会治理的水平,为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实现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群众观,科学地概括和提出了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对此,本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理论的重要客观基础,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的大多数是我们看问题的基本原则,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等五个方面展开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网上群众路线是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必由之路。网上群众路线开拓了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形式,提供了党群互动和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的新平台。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有必要探讨网上群众路线的实现机制,以拓宽党同人民群众之间联系的渠道,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增强群众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不断总结处理党群关系的成功经验,为推动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主要目标;发挥党员干部先锋作用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前提条件;激发人民群众参与热情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环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建立密切联系群众制度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保障。研究邓小平关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思想,对于当前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改进党的作风、巩固党的地位,进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社会主义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现代化建设处于关键时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人民本位的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也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更是凝聚民心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回归人民本位的唯物史观,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既要加强理论学习,也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与实践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战略奠定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张闻天关于群众路线的思想极为丰富。重要观点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党的力量源泉;衡量党的路线政策的最高尺度是群众实践;人民群众是主人公,党是他们的服务部;必须以实干和为民谋利取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必须接近群众、体贴群众、帮助群众;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最容易犯的错误;发扬民主是解决党执政后不脱离群众的首要方法;联系群众是党员的终身事业。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基层组织处在工作一线,直接同群众打交道,担负着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带领群众完成各项具体工作的重任,在群众的心目中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党的形象。因此,基层党的建设搞得好不好,基层领导干部作风扎实不扎实,有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树立了群…  相似文献   

15.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在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断创新帮助群众的方式和措施,使党"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6.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一)历史事实反复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否则,我们的事业就要遭受挫折.也就是说,能否始终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坚持和发扬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17.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在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这一优良传统的过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断创新帮助群众的方式和措施,使党“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落在实处.  相似文献   

18.
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方志敏撰写的《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一文,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辉历史文献。书中结合自己从事革命斗争的实践,阐述了关心群众疾苦,忠实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意识;宣传发动群众闹革命的工作方法;人民群众的支持是力量源泉等群众路线思想与群众工作方法,至今仍然有启示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拯 《孝感学院学报》2005,25(1):117-121
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党同群众的关系如何,是关系到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和党的生死存亡的一个根本政治问题。我们的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干人民。坚持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无数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脱离群众是执政党的最大危险,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所以,坚持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是我们党在21世纪最为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它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萌芽、形成和不断成熟的。党的群众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才能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