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朋友,你大概知道,地球上的一代霸主绝灭于6400万年前。这得感谢地质学家们在地层发掘中找到了恐龙的化石,然后根据化石推算出了年代。同样,我们在宇宙学上的探索,其实可说是对宇宙的考古,并以其成果来查证宇宙的诞生及其最初的演进情景。人们不禁要问:难道宇宙也藏有化石?它又在何处?  相似文献   

2.
远古时代的生物遗体或生物生活痕迹在埋入土中千万年后,被完整地挖掘出来,就成为了化石。骨骼、贝壳等坚硬部分成为化石的数量很多,此外,也有动物足迹和植物的化石。有趣的是,当矿物渗入化石之后,自然物质就“升华”成了艺术品,展现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化石内在美。不信,就往右看。 ①硅化木 (三叠纪,美国 亚利桑那州) 该化石是一株2亿多年前的树的一部分。当树木倒下后,硅液(SiO2)渗入树木,穿过细胞壁,结晶为石英,最终形成硅化木。该化石中央明亮的弧形部分主要由褐铁矿(Fe3O4)构成,其余略带紫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卫青 《大自然探索》2001,(6):80-80,F003
远古时代的生物遗体或生物生活痕迹在埋入土中千万年后,被完整地挖掘出来,就成为了化石。骨骼、贝壳等坚硬部分成为化石的数量很多,此外,也有动物足迹和植物的化石。有趣的是,当矿物渗入化石之后,自然物质就“升华”成了艺术品,展现出源于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化石内在美。不信,就往右看。  相似文献   

4.
亿万年前,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被封锁在生物体里。大自然沧海桑田的变换,致使大量生物体被集中埋在了地下。日积月累,这些被掩埋的生物就转变成了化石燃料——有的转变成了黝黑的煤炭,而有的则转变成了漆黑的石油或天然气。蒸汽机、柴油机的发明。又给这些“黑暗分子”以重见天日的机会。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化石燃料广泛而深入地渗透到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于是,越来越多的碳被现代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解放”,并以二氧化碳气体的形式“逃逸”到大气环境中。  相似文献   

5.
张昀 《科学通报》1978,23(4):230-230
最近,在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进化方面有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在寻找早期生命的化学证据和寻找古老地层中的化石证据方面都有一些收获。近十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的前寒武纪地层中陆续发现了一些微体生物化石,虽然其中有一些是可疑的,而有一些却是真正的生物化石,有的甚至保存着细胞形态。Schopf和Cloud都曾总结了这方面的资料。 就现在所知,最老的,而且确实可靠的微体生物化石是在南非特兰斯瓦尔(Transvaal)发现的大约22.5亿年前的兰藻化石。形态保存较好而且研究得比较充分的是加拿大安大略的  相似文献   

6.
地质图的产生、发展和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克强 《自然杂志》2011,33(4):222-230
地质图从18世纪中期(1726)初创的萌芽阶段直到19世纪初英国人史密斯·W(1769-1839)在动物群顺序律的基础上,创立了“用化石鉴定地层”的方法,并于1815年出版了英国第一张具有岩石地层单位、古生物化石和地质时代的地质图,奠定了现代地质图的基础。随后的150多年来基本上是沿用这种传统的方法不断完善地质填图。直到从1976年国际地层委员会颁发的《国际地层指南》开始,地质填图由传统的方法,转变为现代地层学方法,包括多重地层单位划分、岩石地层单位穿时性普遍原理应用等,以至当今数字化地质图的产生与广泛应用。地质图为人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华南新的寒武纪生物地层序列和年代地层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善池 《科学通报》2009,54(18):2691-2698
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是地球科学中最常用的划分地层的方法和地层对比的标准. 简要回顾了1978年以来我国华南斜坡相寒武纪生物和年代地层的研究. 介绍了1988年以来逐步形成的华南寒武纪生物地层序列和年代地层系统, 并对两者做了新的修订. 修订后的华南生物地层序列包含36个生物带和一个“贫化石带”, 所有生物带的底界都用单个物种(带化石)的首现定义; 修订后的华南年代地层系统由4统10阶组成, 其中包含了在湘西北建立的“芙蓉统”、“排碧阶”和“古丈阶”3个全球年代地层单位, 2个“金钉子”和2个被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接受的、定义全球寒武系阶的底界的“国际纽带点”. 华南的生物和年代地层系统是目前被国内外接受的中国划分标准. 对今后进一步完善这两套地层系统也提出了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8.
吴一民 《科学通报》1987,32(24):1881-1881
一、地质概况 西藏定日县帕卓区普那村的含煤地层,罗中舒(1980)已作过简要报道,命名为普那组,时代定为中侏罗世。1984年,作者重新作了生物地层工作,首次发现了植物化石,经研究属卡洛夫期(Callovian age)上冈瓦纳群分子。该区的地层层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李拙颐 《自然杂志》2007,29(2):95-95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尹磊明等最近在早期胚胎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休眠卵化石。该发现将动物的起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以前,即动物在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雪球”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为目前最早的动物化石可靠记录。与以“瓮安生物群”为代表的动物化石年代相比,将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了5千万年。该研究证实了早期后生动物胚胎与其它许多真核生物一样,具有显刺状突起的休眠囊胞。这一发现不仅打开了另一个探讨早期动物胚胎化石的窗口,也为探讨全球埃迪卡拉纪早期地层出现的大型复杂疑源类’的生物属性及其分布拓开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宋珍炎 《自然杂志》2004,26(3):183-184
一、引言 三叶虫出现于距今5.43亿年前的寒武纪,现已绝灭.出自于安徽淮南新元古代地层中的原始三叶虫(?)化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三叶虫化石,其时限为距今7亿年前.本文阐述了该化石的特征,并探讨了该化石及其产地在地球早期生物演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西武鸣新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银运 《科学通报》1973,18(3):130-130
自1935年三枚巨猿牙化石在香港中药铺中被检出以来,这种巨大的灵长类化石出产的地点和地质年代只是被估计为中国南部和可能是更新世。 1956年,在广西大新县黑洞首次在地层里发现了巨猿牙(三枚)。1957年,发现了柳城巨猿洞,进行了几年的发掘工作,先后获  相似文献   

12.
尹功明  赵华  尹金辉  卢演俦 《科学通报》2002,47(12):938-942
对大荔人化石埋藏地点的地貌、沉积地层剖面层序的调查和气候年代学研究表明,大荔人所在地层剖面是由上部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和下部的河流相砂砾层组成,而在上部黄土-古土壤序列中发育有相当于黄土高原的黄土L1,古土壤S1,黄土L2和古土壤S2的地层;含大荔人化石的地层位于古土壤S2之下13m处的河流相地层中。根据黄土-古土壤的红外释光(IRSL)测年、大荔人化石层的贝壳化石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和哺乳动物牙齿化石的铀系测年等多种技术测年的综合结果,认为大荔人化石所在地层的年龄应大于距今约260ka和小于距今约350ka,比较合理的估计应为距今260-300ka。  相似文献   

13.
張席禔 《科学通报》1960,5(7):223-223
菊石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重要門类,是中生代地层的标准化石,是属于全球性动物羣。地貭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經过精密研究,认为菊石是分层分带工作中最好的化石。他們依据菊石化石把海相三迭紀、侏罗紀和白堊紀地层分成了許多个化石带。这种化石带的划分和对此具有极大的意义。中国中生代海相地层发育的情况,各紀是不同的。海相三迭紀地层在华南,尤其是在西南各省发育得特別完全,分布也很广。在中国海相三迭紀地层  相似文献   

14.
王凯  徐洪河 《自然杂志》2023,(2):119-126
陆生植物的出现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演化的重大事件,深刻地改变了大气和地表环境,为陆地生物的发展和繁盛奠定了基础。隐孢子是分布在寒武纪中期至早泥盆世地层中的一类孢型植物化石,对探索陆生植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然而,对于隐孢子的定义存在明显争议,目前仍无法统一。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成果,文章对这类化石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对隐孢子化石在形态学、系统分类学和古生物地理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对早期陆生植物起源与演化的新认识,并为地球生命演化及远古环境变迁提供新见解。  相似文献   

15.
贾程凯  罗玲  邢立达  王睿  商华  赵祺 《自然杂志》2009,31(3):158-162
准噶尔盆地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也是地层古生物的重要研究地区。本文简要回顾了准噶尔盆地近百年的古脊椎动物研究史,并阐述了包括五彩冠龙,准噶尔将军龙及哺乳类在内的新近化石发现及其意义。这一系列研究均为准噶尔盆地首次发现,不但丰富了该地区古生物多样性,也对解决生物进化,地层划分对比及确定地层年代等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克拉美丽地区为例,归纳总结了两地区中生代主要脊椎动物化石,分析论述了准噶尔盆地中生代具代表性的脊椎动物群面貌及其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意义,最后建议使用脊椎动物化石挖掘与微体古生物共同取样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脊椎动物化石地层划分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16.
二叠纪末生物大绝灭后出现的微生物群落是一个异常极端环境下的产物, 不同的地区微生物的类型也不同. 研究了重庆附近著名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连续出露地区——老龙洞的界线剖面, 在发生生物大绝灭之后的地层内, 一段以管状蓝细菌化石为主的微生物群落的地层. 根据薄片观察, 管状蓝细菌化石的长度一般在1 mm以下, 粗端直径最大0.08 mm, 几乎所有的管状化石都是向一端逐渐变细的, 管状体比较柔软, 管体的壁由隐晶到微晶的方解石组成, 横切面为圆形, 几乎所有的管状化石的内部都是空的, 并被泥晶方解石或细亮晶方解石充填. 总体上分布无规律, 但在若干视野中见到它们有呈放射状或束状排列的趋向. 通过综合对比研究认为, 该化石与蓝细菌门的胶须藻科(Rivulariaceae)的胶须藻很相似, 但是该化石是胶鞘钙化的种类, 而胶须藻科的Rivularia属种是不钙化的. 考虑到该化石保存的其他可供进一步分类的特征非常有限, 因此将其归入胶须藻Rivularia, 描述为Rivularia sp.[胶须藻(未定种)]. 因为蓝细菌是一种光合自养生物, 可以适应贫氧环境, 大绝灭后首先出现蓝细菌的群落可能说明环境是贫氧的. 由于光合作用需要浅水环境, 蓝细菌的存在也说明当时的水体是比较浅的.  相似文献   

17.
美国《发现》月刊2000年10月号刊登文章,罗列了20世纪最后20年科学技术领域中影响人类生活的20个重大错误,其中,排在第5位的是关于中国假化石“辽宁古盗鸟”的报道。文中还涉及了曾经发生过的“皮尔当人头骨”事件。这些发生在古生物学中的丑闻到底是怎么回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仍有必要记住这些科学史上的骗局,以警将来。 最早的假化石 18世纪德国的维尔茨堡大学,有一位贝林格先生,他不仅是医生、博物学家,还是教堂主教的私人顾问。贝林格对化石的收藏非常着迷,但并不了解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史前生物的…  相似文献   

18.
在苏格兰南部发现了石炭纪早期的陆栖两栖类化石.这是在石炭纪早期的石灰岩地层中发现的,包括全部骨骼的完整标本.在同一地层中还有属于最古老类型的盲蜘蛛类(陆栖节足运动)化石,但鱼类化石毫无踪迹.此外,还出土了大量多足类和蝎类化石.发现的两栖类有切椎类而具有四趾前肢和五趾后肢者,以及体长略短而肢骨构造不同的切椎类和古  相似文献   

19.
火星生物     
《大自然探索》2005,(6):15-15
火星上现在有没有生物或者曾经有没有生物?早在近100年前,科学家就已知道在火星的两极存在水冰。后来,火星探测器又在火星的稀薄大气层里发现了水蒸气。还有大量证据表明,在大约38亿年前的早期火星上还存在丰富的液态水,而且当时的火星大气也比现在稠密得多。  相似文献   

20.
张子斌 《科学通报》1984,29(3):167-167
1978年春,地处北京王府井的中央美术学院将挖地道时发现的鲸鱼脊椎骨通知有关单位后,不少研究人员前往现场观察。有的同志把鲸鱼骨骼做为地层“化石”和全新世海侵联系在一起,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认为鲸鱼骨骼“不是近期人类从外地带来的,而可能是被海水冲来的”。文章指出:在“7500年前,气候一度转暖,海面上升,从而出现了全新世海侵。当海水把鲸鱼骨骼带到北京平原时,就会沉积在泥沙里保存下来成为化石”。另一篇,以鲸鱼脊椎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