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戴绪丁 《江西科学》2013,(6):734-736
样品中铂、钯和金经火试金法富集后,所得贵金属合粒用硝酸(1+1)和盐酸溶解,直接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上测定试样中微量铂、钯和金的含量.对火试金法的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方法用于分析国家标准物质,测定结果准确度和精密度均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2.
铅阳极泥是提取金、银等贵金属的重要原料.控制电位在400~450 mV,使铜、锑和铋等贱金属优先于贵金属氧化浸出,贵金属得到富集.采用亚硫酸钠二次分银、甲醛还原银的工艺,得到品位98.86%的粗银,经银电解精炼,可得到99.99%的纯银.采用常温氯化分金、SO2还原得到粗金、粗金二次溶解以及草酸煮沸还原等工艺,得到纯金粉,金粉质量达到国标Au-1的标准.从铅阳极泥至金粉、粗银粉,金、银的直收率分别为95.65%和98.08%.整个工艺设计简短合理,技术指标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车秀山  王清 《山东科学》1994,7(1):32-36
本文介绍了氧化铜光谱标准样品的研制方法,探讨和解决了标样研制中的若干问题.采用本文介绍的标样,能对GB466-82[1]规定的纯铜中馑铋、锑、砷、铁、镍、铅、锡、锌八个杂质元素进行光谱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浅谈硝酸溶解—火试金法测定银阳极板中金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硝酸溶解—火试金法测定银阳极板中金含量的方法是基于银易溶于硝酸而金不溶于硝酸的性质,采用硝酸溶解银阳极板,经过沉淀、过滤、灼烧后,再用火试金法进行金含量的测定。该法干扰少、准确度高、精密度好,RSD为0.2%。  相似文献   

5.
萧山长河冶炼厂采用湿法工艺从炼铜灰中回收精铋,精铋产品纯度达到99.99%,达到国家1号精铋标准。填补了我省冶金产品的一项空白。炼钢烟道灰中含有少量的铅、铋、铜、锌、锑、锡及微量的金、银元素。其中铋的含量为2~3%,金属铋是国家急需的有色金属原料之一,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该厂将粗铅电解过程中留下的阴极泥经水清洗,用氢氧化钠碱熔,制得铋含量70%  相似文献   

6.
粤北清远-英德地区震旦系乐昌峡群变质地层是新洲褶皱式逆冲推覆构造的外来系统。对其系统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乐昌峡群为Au-As-Bi-W组合型含金类复理石建造。建造中金含量是上部大陆地壳金平均含量的两倍左右,而砷、铋、钨含量则为地壳平均含量的五倍以上;同时,锑、锡、铼、镱等元素轻度富集,并以金与其它微量元素关系均不密切以及银、铜、铅、镍含量较低为其特征。含金类复理石建造中金的富集与该建造中普遍分布的含金黄铁矿密切相关;建造中金、砷、银、铋、钨及稀土等元素的分布状态与新洲金矿物质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标准样品加入法,用火试金测定技术,对凉山地区银锌矿分析,通过国家标准样品和外检样品分析,本法高效、准确、易操作,完全满足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8.
岩石及地球化学试样用铅火试金富集铂族元素,加入1 银,在950℃熔融得到含贵金属的铅扣.铅扣与熔渣分离后在900℃灰吹得含铂、钯和金的银合粒.把银合粒装入电极,以发射光谱法同时测定铂、钯和金的含量.  相似文献   

9.
NaOH-Na_2S熔盐法处理分银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aOH-Na2S熔盐体系处理分银渣,并对熔炼过程进行研究,考察碱渣比、盐渣比、熔炼温度和熔炼时间对金属元素锑、锡、砷的分离以及对铅、铋、金、银富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熔炼的优化条件为:碱渣比和盐渣比分别为0.4和2.0,熔炼温度500℃、熔炼时间60 min。在此优化条件下,熔炼产物经浸出后,金属元素锑、锡和砷浸出率分别达到87.7%,95.5%和63.0%,铅、铋、金和银不浸出,富集到浸出渣中。  相似文献   

10.
液态的铅和铁,银和铁,都是属于互不相混溶的体系。因此,可用作研究铁液内组元相互作用的热力学性质。其中,邹元炳首先用银、铁分配求出铝的脱氧常数。Koros与Chipman应用银、铁分配求出铜在铁液内的相互作用参数。Langenbers应用铅、铁间的铜分配,求出铜在铁液中的活度系数。Oelsen等应用铅、铁平衡,求出铜、锡、砷、锑、银、金等一系列元素的分配常数。本文通过铜在铅、铁液间的分配平衡研究,直接测得铜的分配常数,结合铁液中铜、碳间平衡的热力学数值,求出铜在铁液内的相互作用参数。  相似文献   

11.
用王水溶解试样,在几个相同量的试液中,分别加入浓度依次递增的9种元素的标准溶液,用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法连续测定N i、Cu、Mn、Fe、Pb、Sb、Zn、Ca、Mg的含量.建立了优化的仪器测定条件,并对可能存在的元素进行了干扰实验.N i、Cu等9种元素的回收率为97.5%~103.0%,相对标准偏差为1.6%~2.9%.  相似文献   

12.
为了查明夏日哈木铜多金属矿床的控矿因素,从矿床的地质特征入手,同时采用光谱分析、氧化物分析以及贵金属分析等手段对矿石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总结出夏日哈木矿床类型属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矿体主要受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控制。同时该矿床具有元古代大陆裂解时的成岩背景。  相似文献   

13.
对硫化沉淀法净化铜电解废液进行了条件试验和扩大试验.结果表明,控制适当的条件,采用硫化法能同时将铜电解废液中绝大部分的As,Sb,Bi除去,而对Ni的回收不产生影响.此外,还对硫化渣中的杂质分离方案进行了讨论,从实践的角度证实了硫化法净化铜电解废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不同品种的辣椒及辣椒籽中的金属元素如铜、锌、锰、铁、镁、钠、镍、钾等的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辣椒籽中的微量金属元素铜、锌、锰、铁、镁的含量明显高于辣椒皮,由此提出了对辣椒籽进行深加工,从而对其营养元素充分利用的商业前景。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山区晴隆锑矿不同介质砷锑铋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喀斯特山区锑矿冶炼厂周围旱地农田土壤、水和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水和植物中重金属As、Sb和Bi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喀斯特山区晴隆锑矿冶炼As、Sb和Bi对环境介质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土壤表层受As、Sb和Bi污染程度不同,生物有效性Sb>As>Bi,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作为生活饮用水源的黄家洞山泉水Sb含量符合饮用安全标准;调查3种野生优势本土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和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 Buch.-Ham.exD.Don),发现同种植物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对重金属的积累有显著差异,芒萁和白茅可作为修复锑矿污染土壤的首选植物,头花蓼可作为修复砷污染的首选植物。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精炼净化再生铅的工艺及原理,经处理过的再生铅可以用来配制蓄电池用低锑合金。对高锑合金、普通低锑合金、再生铅低锑合金进行了对比试验与讨论。结果表明再生铅低锑合金充分利用了Sb、Cu、Bi等有用元素,具有较好的铸造性能、耐蚀性能、抗拉强度及电性能,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17.
从区域地质背景和矿区地质特征入手,重点分析了刘家坡地区的土壤金异常晕,表明该区土壤晕分布与构造展布方向一致,金异常晕对地层的选择性不明显.通过对化探土壤测量中Au,Ag,Hg,As,Sb,Pb,Zn,Bi8种元素指标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Hg和Sb的相关性最好,Au和As关系密切,属同一类指标;Au,AS,Hg,Sb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而Pb,Zn与其他元素基本不相关,并具独立性.因此,研究区内可选用Au,Hg,As,Sb4种元素做为代表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指导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18.
低碳高硫含锡锑复合易切削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复合添加少量Sn和Sb或Sn和Bi的低碳高硫易切削钢做了切削和高温热塑性实验. 结果表明:试样在长时间的高速切削条件下刀具后刀面磨损很小,其易切削性能明显优于SAE1215钢. 含Sn和Sb的钢样在750~950℃温度范围内塑性较差,在1050~1300℃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塑性.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表明:钢中Sn和Sb元素在晶界、MnS夹杂物内及MnS边界处均存在;大部分的Bi元素附着在MnS夹杂物上,一部分弥散分布在钢的基体中;钢中MnS夹杂主要呈球状和纺锤状.  相似文献   

19.
东昆仑开木棋河地区镍矿成矿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昆仑夏日哈木铜镍硫化物矿床位于秦祁昆晚加里东造山系、东昆仑造山带西部祁漫塔格—都兰造山亚带,主要为铁、铜、镍、铅锌矿、钴矿、金矿。该带在区域上形成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夏日哈木铜镍硫化物矿床储量已达100万吨以上,显示了该区铜镍硫化物矿床找矿具有较大潜力,在夏日哈木矿床西部开木棋河地区从事地质找矿工作,通过对开木棋河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该区寻找夏日哈木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具有类似的地质条件,研究区具有良好的区域成矿背景,铜镍硫化物矿床在该成矿带已发现的矿床为超大型,该区和夏日哈木铜镍硫化物矿床处于同一成矿带,岩浆岩条件相似。辉石岩、辉长岩在该区分布较大,岩浆分异较好,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值高,浓集中心明显,具有寻找岩浆熔离型镍矿的有利条件,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