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文人画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实践形式,既是对传统文人画的继承,又是对传统文人画的扬弃。新文人画在创作题材、表现技法和审美旨趣三个方面展开了对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转换。通过对新文人画对传统文人画的现代性转换的认识,可以加深我们对新文人画的理解与体认。 中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文人画主要有"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讲求"笔墨"及其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综合艺术."以形写神"而注重"神似"的造型观,也是使文人画的笔墨情趣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文人画的笔墨和形式风格是不得不变而且已经在变了.文人画对待中国传统绘画的其他画种特别是民间美术的态度,也是应该予以批判的.目前已经有些同志在研究中西造型艺术的异同,这对于总结中国画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现代的新的中国画,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诗歌和绘画是相互影响的姐妹艺术。元代,文人画成熟了,它对山水小令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人画的取材使小令以描写江南的景色为主;文人画的审美倾向使小令追求简逸、空灵之美;文人画的布局使小令更重视景物的层次感。  相似文献   

4.
在艺术史上,"形式"对于艺术的作用及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历来成为美学家争论的焦点,本文梳理美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形式学说,从中吸取合理因素,获取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即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本文试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一、强调价值作用的形式阐明了某种审美理想;二、取得自主地位的形式表达某种审美情感;三、作为艺术本质的形式揭示了形式感的本质作用.于是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形式感是艺术构成的本质要素.艺术即形式是饱含了审美情感与表达某种审美理想,又传达出某种形式感的形式,形式感是它的生命线.还需明确的是本文所谈之形式与具体实存之形状无关,实指逻辑意义上之形式,哲学层面上之形式.  相似文献   

5.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独创的一个概念,是中华民族艺术审美理想最集中的概括."虚"与"实"作为意境创构的二元,体现了意境结构的特征.在虚与实转化过程中,虚境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呈现出虚中带实、实中带虚、虚实结合的特征,更体现了中国艺术意境与儒、道、释相关联的生命精神.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人画主要艺术审美特征由诸多因素组成,其中对墨的运用是外在的载体表现形式,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解决视觉表现中的层次关系是中国文人画家历来追求的法则,这种法则通过单色的墨来进行视觉传递是有着文化渊源的。文人画的这种素色审美特质多受中国主流文化的内涵影响。通过墨分五色的审美取向的表征可以看出,对文人画审美取向的产生主要是由中国文化脉络中的儒家、道家和释家对艺术的审美观一家或者各家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中国文人画入手探求中国艺术精神的真谛,发现并找到中国文化影响下文人所特有的尚清意识。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尚清意识这一美学概念,厘清尚清意识的由来以及尚清意识在中国画中的表现,以独特的视角来考察中国文人画中体现出的这种艺术精神,从而将“尚清”这一中国文化独特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态度归纳为中国艺术精神中的尚清意识。  相似文献   

8.
荣平 《龙岩师专学报》2003,21(2):32-33,37
诗歌和绘画是相互影响的姐妹艺术。元代,文人画成熟了,它对山水小令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人画的取材使小令以描写江南的景色为主;文人画的审美倾向使小令追求简逸、空灵之美;文人画的布局使小令更重视景物的层次感。  相似文献   

9.
沈宗骞的绘画美学思想秉承了明代以来的文人画传统,强调"师古"、"避俗",崇尚"恬淡冲和"的审美理想.然而他师古不泥古,提倡借古开今;避俗就雅,坚持绘画艺术的审美本质;主张恬淡中至深远,冲和中见生趣,揭示了艺术的内在规律.处处体现出"于俗异中求传统,于传统中寻新义"的美学追求,这正是他的绘画美学思想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汪野亭和王琦同为民国时期景德镇著名的瓷艺团体——"珠山八友"的成员,而且他们的作品具有同工异曲之妙,一方面他们有着共同的文人画艺术追求,另一方面又因创作题材、个人气质的不同而各自在诗韵、书味、画意、印趣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审美旨趣。  相似文献   

11.
八大山人的绘画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精髓,同时又挣脱了传统的束缚,打通了笔墨传承与个性觉醒之间的屏障,具有突出的"反现实主义"特征:一是以浪漫主义、魏晋风度等传统精神释义"反现实主义",二是"无法之法立于一画"。八大山人创造了一种在抽象画领域才出现的纯粹的观念感,画面形式却又恰到好处的在文人画范畴之内。这种矛盾性,为八大山人的艺术带来了更深刻的蕴涵、更多样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2.
修辞艺术,主张将"现实美"转化为"艺术美",在美学上,涉及"实(原型)"与"虚(变型)"、"同形(异质)同构"、"配称(匀称)"与"统一"等内容。以此为范围加以探讨,凸显出修辞"转化"之重要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写意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出现,以其特殊的造型观念和所蕴含的内在精神,使中国画在传统艺术发展史上实现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进和升华。从而大大拓展了中国画创作理论和实践上的观察方法和认知方式,丰富了民族艺术的表现力,扩大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和审美情趣。在中国浩瀚的文化历史画卷中,无疑宋代文人对写意画的发展写下了闪光的篇章。虽然一般认为唐王维是文人画的开山鼻祖,但他的画毕竟没有成为典型的写意画。而宋代石榴、梁楷的减笔人物(如梁楷的《太白行吟图风泼墨仙人图》)确属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很高的写意…  相似文献   

14.
黄璜 《科技信息》2010,(31):I0107-I0107,I0143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对中国传统艺术影响最为巨大的主要有三方面: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从整体上讲,儒、道、禅三家或多或少都会对每位艺术家产生影响。无论庄、易、禅(或儒、道、禅),中国哲学的趋向和顶峰不是宗教,而是美学。很难说虚谷是否专门或有意地接触和研究过美学。但虚谷作为中国的一位杰出的画家,在他的艺术作品里确实透露出了中国传统美学对其的影响。正如绪论中所述,虚谷虽然是一位有着探索创新精神的中国画家,但他的艺术追求却还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  相似文献   

15.
赵孟頫是元代画坛领袖.在艺术上.他主张书画同源和追求古意.他在艺术上的大胆创新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使元代文人画走向鼎盛时期,并对我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间职业画师,李耕的绘画体现了民间审美趣味,具备民间艺术"俗"的特征,但是他的绘画价值、形态和精神追求却具备了主流文人画"雅"的特征。立足于当今雅俗蜕变、新旧交融的文化环境,从民间画师身份、文人画体式、雅俗兼融意趣三个方面为李耕绘画进行艺术定位,为理解传统绘画艺术的发展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7.
六朝隐逸之风盛行与"虚静"内涵发展关系密切。中国隐逸文化本质是一种"静观的人生","虚静"是隐逸思想的重要文化符号。先秦时期"虚静"成为观照事物的方式,后逐渐向审美心理转化。延至两汉,由于性命学的发展,"虚静"作为修炼"心性"的方式之一,成为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六朝士人崇尚"虚静",归隐成风,根源在于长期的文化积淀和特殊的时代背景,例如生命意识的高涨,对个体价值的进一步认识,品藻人物以"虚静"为标尺、为旨趣的艺术审美的新构等,这些"合力"掀起了六朝隐逸的高峰,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8.
汪野亭研究     
主持人语:"珠山八友"全面地继承了浅绛彩文人瓷艺家的艺术追求和审美旨趣,并通过粉彩这一艺术形式弘扬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瓷器制作工艺。他们的作品中呈现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美学特征和瓷艺装饰与瓷画并存的审美特征,同时在风格上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在本期研究中,我们主要研究汪野亭同邓碧珊及程意亭在瓷绘创作方面的审美异同。一篇通过对汪、邓两人在诗书画印的和谐统一的共同追求以及他们在绘画中对待"形"与"意"的不同的侧  相似文献   

19.
文学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是密不可分。文学作品通过采用特殊的、有别于非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其特定的意义,从而实现其审美艺术价值。文学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其本质是要再现原作作品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以《苔丝》的三个中译本为例,从主位推进模式这一语言形式入手,考察译文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与原文"审美忠实",达到"形神兼似"。  相似文献   

20.
明朝中后期,壁画艺术由盛而衰,但徽州圣僧庵壁画保存了唐宋传统,融入了世俗化及文人画因素,出现了适应徽商审美需求、传达徽州人文价值、寄托民间精神信仰的壁画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