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塔中4油田含砾砂岩段发育的隔夹层严重阻碍了油田的开发。在岩心、薄片观察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总结出本区隔夹层的成因主要有3大类7小类。根据岩性、电性、物性、产状、宏观展布等,进一步将不同成因的隔夹层分为泥粉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并厘定了非取心井段隔夹层识别的物性、电性标准。最后基于单井解释,揭示了隔夹层的发育与沉积环境、沉积旋回、断层的关系:随着沉积水体逐渐加深,物性隔夹层从5小层至1小层迅速减少,而泥粉质隔层则相反;在每一个基准面上升旋回,顶部容易发育泥粉质隔夹层,底部容易发育物性隔夹层;钙质隔夹层则受断层控制。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储层的非均质性,以塔里木H油田东河砂岩发育的夹层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依据岩性划分夹层类型,总结不同类型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建立该地区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在岩心归位、测井曲线校正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法对研究区各单井进行储层参数解释,从而对研究区各单井进行夹层识别和类型判定,并与岩心观察结果作对比。结果表明:研究区东河砂岩中,上部夹层发育密集,以钙质夹层和钙泥夹层为主;下部夹层发育较少,以泥质夹层为主。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具有可行性,识别夹层的准确率大于90%,类型判定的准确率大于85%,可以广泛应用于全区非取心井,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和剩余油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梁珀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7):1607-1610
储层中隔夹层引起的渗流差异是影响水驱开发油藏水驱效果的重要因素.隔夹层研究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重要研究内容.针对腰滩油田阜一段储层特征,以岩心物性为基础,测井资料为依据,将腰滩油田隔夹层分为2类.建立隔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对研究区单井隔夹层进行系统识别,并做多井对比,研究隔夹层空间分布特征,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开展储层隔夹层认识和表征研究对油田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研究及开发方案的编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东河砂岩段海相砂岩储层,以岩心观察为基础,分析隔夹层的成因机理,将其分为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形成的两大类隔夹层。从岩心井隔夹层识别入手,开展电性特征对比、物性分析资料研究,识别出泥质、钙质和物性3类隔夹层,确立了非取心井隔夹层划分识别标准。进一步探讨了隔夹层的厚度、分布范围、垂向渗透率和产状4个主要因素在油田开发中的控制作用。隔夹层对油水的封堵能力与厚度、分布范围呈明显的正相关,垂向渗透率决定着注入水向上向下的波及程度和速度,顺夹层倾向方向注水往往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5.
罗垚  聂元训  王波  吕蓓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7):11074-11079
重复压裂技术广泛应用于老油田开发过程,尤其适用于致密砂岩、页岩等典型储层,而含砾砂岩储层中重复压裂方法的有效性还有待研究。针对重复压裂含砾砂岩储层产生复杂裂缝网络的压裂方法问题,基于动态载荷促进裂缝分叉、易渗透压裂液明显降低岩石有效应力的作用机理,本文提出“变排量、分阶段多压裂液组合”的重复压裂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合理性,本文以人工预制的含砾砂岩试件为实验对象,通过变排量、分阶段注入不同性质压裂液进行了室内真三轴压裂模拟实验,总结了压裂机理。研究表明:变排量压裂方式产生的裂缝条数至少是定排量压裂方式产生裂缝条数的3倍;分阶段多压裂液组合压裂方法产生水力裂缝的条数是单一类型压裂液压裂产生裂缝条数的3倍。变排量、分阶段多压裂液组合的压裂方法将对含砾砂岩储层进行重复压裂产生复杂裂缝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隔夹层作为在渗透层内或层间分布的一种相对非渗透性岩层,对流体的垂向渗流和水平渗流具有重要影响。伊通盆地莫里青油田双二段储层内油水分布较为复杂,油水同层现象普遍,为探索隔夹层对该地区储层内油水分布的影响,对工区内约200口井的地质、测井等资料进行处理;详细研究了分布于研究区的隔夹层。首先通过岩心观察和测井曲线特征的分析,明确该区主要岩性为砂砾岩;并说明了研究区的隔夹层类型和成因,将其划分为泥质隔夹层、灰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三类。然后对隔夹层的平面和剖面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描述了隔层和夹层的分布特点;并且详细的解释了该区域隔夹层的剖面特征,认为该油藏隔层平面分布趋势与物源方向基本一致,隔层分布稳定,夹层比较发育但连续性较差。通过分析认识储层隔夹层特征,对该油田采收率的提高及中后期的剩余油分布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甘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0):8022-8025,8033
储层隔夹层是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对井楼油田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有泥质隔夹层、物性隔夹层和钙质隔夹层。根据其物性特征,找出了各类隔夹层在测井曲线上的响应特征,阐明了隔夹层的识别标志。开展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定性、定量地揭示了它在平面和剖面上的空间分布规律。认识和表征储层隔夹层特征,对中、后期油田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以及制订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有重要的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物理模拟、数值模拟、实际井动态分析等多种方法,进一步研究隔夹层对水平井开发效果的影响。通过建立三维可视化底水油藏物理模型,研究水平井隔夹层大小对水平井效果的影响,表明靠近水平井远离油水界面的隔夹层下部出现“屋檐油”,此处的剩余油为油藏高含水期挖潜剩余油的主要方向。结合底水油藏数值模型,研究不同隔夹层展布范围以及不同隔夹层分布位置下水平井的开发动态,随着隔夹层展布范围增加,隔夹层距离油水界面越远(越靠近水平井下方),则水平井开发效果越好;通过对国内某典型油田水平井生产资料进行分析,所得结论与物模、数模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9.
利用岩心和测井等资料,通过单井隔夹层划分和隔井间夹层对比,对永安油田永7断块戴一段隔夹层进行统计和描述;结合钻遇率、分布频率和分布密度等参数,描述隔夹层在地下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永7断块戴一段可划分出3类隔夹层:泥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和泥质砾岩隔夹层。岩心及测井资料在区内识别出3个砂层组、26个小层、17个层间隔层和21个层内夹层。层间隔层整体厚度较大,1-7、2-1、2-10、2-12、3-3五个小层顶部隔层发育,钻遇率高;2-8、2-9、2-11、2-13、3-3五个小层的层内夹层分布频率和分布密度较高,频率高值井区和密度高值井区基本统一;层内夹层横向延伸性均较好,属于较稳定夹层,欠稳定夹层或不稳定夹层较少。  相似文献   

10.
隔夹层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主要指标,隔夹层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对油气勘察预测、储层开发研究、提高原油采收率都有重要的作用。以具体研究区块为例,结合测井分析、沉积相研究、储层特征分析等,对黄陵地区长63储层的隔夹层进行了研究,总结了隔夹层的成因、特征与识别方法,对隔夹层的平面展布特征完成了定量分析,结合研究区块勘探开发现状,将隔夹层特征与储层研究相结合,阐述了隔夹层对储层作用的双重性特征,为浊积岩储层开发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1.
大庆杏北地区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庆油田开发后期含水率较高,剩余油分布不均。本文综合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各种因素,如沉积微相、非均质性、隔夹层、水淹资料等,并分析了各种因素影响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大庆油后期开发调整,提高采收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指导油田高含水阶段剩余油挖潜,综合运用岩芯、测井、地震和生产动态等资料,开展夹层成因与展布特征研究,及其对剩余油分布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油田夹层可分为泥质夹层、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3种类型,建立了夹层测井识别标准;平面上夹层可分为零星发育式、局部连片发育式和全区发育式3种类型,建立了各类型夹层平面分布标准;垂向上均质储层内部多发育单一类型夹层,非均质性较强储层内部多发育复合类型夹层;并分析了不同类型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影响,其中,局部连片夹层和全区发育夹层下部剩余油相对富集,是油田开发后期挖潜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A 油田在纵向上储层多,且各油层物性相差悬殊、流体性质各异、储量分散。油田在笼统注水或多层合采开
发过程中,势必会受储层非均质影响,逐渐暴露出注入水单层突进、含水上升快、储量动用程度不均、各层采出程度不
等、油藏采收率低等问题。如何提高此类纵向非均质油藏的采收率是当前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为手段,根据A 油田均质模型进行了多层合采条件下层间干扰的单因素以及复合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并针对油田实际
非均质模型进行了不同开发方式下储层动用特征、开发效果评价以及开发指标对比,推荐了该油田切实可行的开发技
术方案、提出了指导类似油田开发的技术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高含水饱和度层对双水平井SAGD开发效果的影响,以加拿大Kinosis油砂区块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动态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开展研究。通过注采井实际生产动态参数变化,结合温度监测结果,明确高含水饱和度层存在时SAGD开发的动态特征响应。在建立油砂区典型注采井机理模型的基础上,着重研究高含水饱和度厚度、距注入井距离以及含水饱和度对SAGD开发指标的影响效果及规律。结果表明,高含水饱和度层的存在增大了注入蒸汽的消耗,热量沿高含水饱和度层向油砂层两侧加速扩展;生产指标在蒸汽腔碰遇并穿越高含水饱和度层过程中表现出明显变化,如日产油“递减漏斗”的出现,瞬时水汽比大于1等;厚度大于2m的高含水饱和度层将对SAGD开发效果产生较大影响,需尽量避免在高含水饱和度层大于6m的区域布井,并尽量使注入井远离高含水饱和度层。  相似文献   

15.
在油气藏周围寻找砂岩型铀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田勘探开发及铀矿勘探开发的实践证明 ,在油气藏周围可找到一批砂岩型铀矿 .在第四系以下的地层中 ,通过区域综合地质研究 ,对已有的老井进行放射性测井复查 ,以现有井筒为基础 ,采用“逐步修正网格法”和“对分距离法”布井 ,运用油田先进的采油工艺技术和设备进行二次开发砂岩型铀矿 ,条件已成熟 .油气藏周围伴生矿产是除石油、天然气资源以外的第三种资源 ,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其中放射性铀矿与石油天然气共生关系密切 ,经济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为厘清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及三次采油的方向,利用岩心扫描电镜、铸体薄片、CT扫描及压汞测试等方法,在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微观非均质级次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微观刻蚀薄片水驱油实验和真实岩心水驱油CT扫描研究油水运动状态及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研究区微观非均质性从级次上分为单一孔喉级、局部孔喉组合级与岩心孔喉连通级。油田生产压差形成的动力与毛细管力、黏滞力构成的阻力,以及注入水沿着孔喉中央的驱替速度与沿着孔喉表面的剥离速度的相对大小控制了油水的运动。微观剩余油形成机理为单一孔喉的孔内贯穿作用、润湿捕集作用、角隅滞留作用,局部孔喉组合的旁超作用、指进作用,以及岩心内部的窜流作用。指进作用造成的斑块状剩余油及窜流作用形成的连片富集型剩余油是研究区后期挖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在充分认识塔中地区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地层发育及沉积环境的基础上,利用大量薄片、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对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特征和物性特征研究,并讨论了志留系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储集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柯坪塔格下砂岩段主要由细粒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组成,成分成熟度低、填隙物丰富、分选中等-好、磨圆程度高;储层孔隙类型有残余原生粒间孔隙、粒间溶孔和微孔隙;该套油层物性差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孔隙度值主要分布在0.5%—14.7%,渗透率值分布在(0.1-100)×10-3μm2的区间内;潮坪沉积环境及深埋藏压实、碳酸盐胶结作用等成岩作用是影响柯坪塔格组下砂岩段储层特征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开发底水稠油油藏的主要问题在于底水的脊进,利用水平井开采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开发矛盾。同时,隔夹层的存在能够大大减缓底水上升,提高采出程度,改善开发效果。讨论了单井条件下,隔夹层参数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影响开发效果的隔夹层因素较多,根据调研,并考虑到典型性和可行性,选取无因次隔夹层面积、无因次隔夹层垂向位置、隔夹层渗透率这3个参数进行隔夹层对开发效果影响的研究。基于渤海A油藏实际参数建立了含隔夹层的底水稠油油藏数值模型,通过油藏工程方法对采出程度曲线、含水上升曲线、流线模型场图和饱和度场图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单因素对开发效果的影响:无因次隔夹层面积越大,开发效果越好;隔夹层越靠近油水界面,开发效果越好;夹层渗透率较小时,开发效果优于隔层。在单因素影响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分析了多因素之间的影响,确定了3个参数的影响程度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无因次隔夹层面积、无因次隔夹层垂向位置和隔夹层渗透率。  相似文献   

19.
那未红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21):4993-5001
油田勘探开发初期,构造隆起的高部位一般是油气藏开发重点。随着勘探开发的深入,特别是到了油田注水开发的中、后期,油田挖潜调整的重点转至寻找剩余油。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包括油层微型构造、沉积相类型、储层非均质性、前期开发方案与开发工艺等。研究表明注水驱替构造高部位的正微构造区是潜在的剩余油富集区。运用小波反演精细解释扶余油层顶面的微断层,并对13个时间单元微构造测井资料进行了精细研究。利用井震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微构造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提出油田开发精心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