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清代疆域     
清朝疆域幅员广阔,其疆域的奠定源自于清前期几代皇帝的开拓.到晚清之际,由于列强的入侵,至使大片领土丧失.由此,清政府正式开始与周边国家勘定疆界.从疆域的拓展,到疆界的划定.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清朝社会的变化,也为今天中国的版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清前期,清朝逐步实现了大一统,并形成了"直省-藩部"二元并存的疆域结构。彼时,无论是直省地区还是藩部地带,皆是清朝的领土。在清朝统一和治理西藏的过程中,地处直省边缘、同西藏接壤的四川地区,成为清朝经略西藏的依托,在军事支撑、行政支援、后勤保障、交通联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下直省和藩部之间的相互依存。同时,通过对清代二元并存疆域结构及四川在西藏经略中作用的分析,可以总结出清朝治理西藏的经验和得失。  相似文献   

3.
秦汉时期云南西部疆域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秦汉时期云南西部疆域的变迁.此间,随着秦开"五尺道"、西汉"开西南夷"置郡县和东汉置永昌郡,自东向西,云南西部疆域逐步推进到澜沧江、怒江以西直至高黎贡山西麓、伊洛瓦底江东岸广大地区,为后世我国西南边疆的空间范畴奠定了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4.
林邑,在唐代一个时期称为环王,五代与宋以后称为占城,林邑最初占有象林县地,而后不断对外侵略扩张,林邑的北方疆界与中国接壤,时常侵占我国南方的领土,林邑北方疆界也就随之有所变化,在三国时期,林邑国北方疆界由南向北推进到寿冷一带,即今广治省一带;在两晋时期,其北方疆界短暂地前进到了西卷一带,即今顺化一带。除此以外,林邑国的北方疆界一般都在区粟城也就是今天的广南--岘港北部一带。  相似文献   

5.
北齐高洋统治时期的军事经略主要内容由国土安全与疆域拓展两方面组成。其中北线与西线主要以国土安全为主,南线以疆域拓展为主。北线与西线的经略很成功,南线经略的失败导致北齐国力衰减,为北周最终兼并北齐奠定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前期清朝(1644—1840)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王朝,其疆域之稳定、边防之巩固,并不在汉唐盛世之下。这一繁荣局面的形成,自有诸多原因,而对中国边疆的积极经营、有效治理和灵活多佯的民族政策,既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清朝治边的显著特点,并为当今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7.
明朝统治云南,上承蒙元,下启清朝,是云南地区加快与内地同步发展的重要时期。明初军事上征服云南,为云南的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伴随而来的汉族移民奠定了人口基础和经济基础,使得内地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迅速传播到西南边疆地区,尤其是儒学教育在云南得到广泛传播,加速了边疆地区教育的发展。为了稳定和加强对土司地区的统治,明王朝在部分地区不断尝试改土归流,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清朝的改土归流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为规范地图出版,地图审查责任机关曾提出一系列标准化要求。主要包括:制图参数标准化,统一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地图中使用公制单位。疆界绘制标准化,在推进全国标准地图编绘的同时,先行颁布南海诸岛等标准地图。地名标准化,要求地图中的地名标注与现实相符、注重边疆与海洋地区标准地名核定,同时要求地名准确表达遭侵占领土状态。虽然民国地图审查存在制度缺陷及审查标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但当时的地图编绘标准化要求,对提高地图出版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通过疆域绘制标准化和地名标准化,明确表达了官方的疆域观念及主张态度。其中部分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维护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为规范地图出版,地图审查责任机关曾提出一系列标准化要求。主要包括:制图参数标准化,统一使用格林尼治子午线为本初子午线,地图中使用公制单位。疆界绘制标准化,在推进全国标准地图编绘的同时,先行颁布南海诸岛等标准地图。地名标准化,要求地图中的地名标注与现实相符、注重边疆与海洋地区标准地名核定,同时要求地名准确表达遭侵占领土状态。虽然民国地图审查存在制度缺陷及审查标准执行不到位等问题。但当时的地图编绘标准化要求,对提高地图出版水平具有促进作用。并且,通过疆域绘制标准化和地名标准化,明确表达了官方的疆域观念及主张态度。其中部分成果,至今仍是我国维护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乾隆朝对归附前后的布鲁特实行的政策进行具体分析,认为清乾隆朝对布鲁特实施的政策由归附前的拢络政策演变至归附后的优抚政策,这些变化与清朝平定回疆大小和卓叛乱有直接关系。而布鲁特内附,赢得清朝对布鲁特的优抚,同时,"作为宗主国的清朝约束了柯尔克孜族人",使边疆地区在较长时期得以稳定。  相似文献   

11.
与以往相比,宋元明清诸王朝的治边方略大致呈现出一种波动起伏的特点。两宋奉行“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方略,在具体的边疆政策上,体现为明显的消极“守势政策”,然其传统夷狄观念甚为强烈。元朝尤其是前期秉承草原游牧民族的习性,对开疆拓土十分积极,同时,元朝对传统的“华夷之辨”观念较为淡薄,但其民族政策开明与落后并存。明朝治边方略核心是“守在四夷”,其重点是防范北部边疆的蒙古势力,在南方地区,其策略则是守境安民,达到稳定的目的。清代前期的治边方略仍是“守中治边”,但对边疆地区持有积极态度,后期治边思想与方略的局限性逐步明显。  相似文献   

12.
论清代贵州社学的发展与衰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前期,清政府曾沿袭明朝的地方教育体系,在贵州的广大城乡建立了社学,但由于清统治集团推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政策,乾隆年间宣布裁革贵州境内的所有社学,社学从此走向衰亡。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台湾岛与大陆相隔窎远,清初政府并不主张在台湾筑城。然而,从19世纪中期开始,面对海防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势,尤其是"罗妹号事件"和"牡丹社事件"的接连发生使台湾直接暴露在列强的炮火之下,清政府开始转变政策,在台湾推行筑城运动以保卫海疆。作为实质上首位履职的台北知府陈星聚以其卓越的个人品质成功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带领台湾人民筑起了台北府城,遏制了列强的入侵,捍卫了祖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经济要素对城市的发展和地域扩张影响巨大,中国清代中前期(1644~1840),一些城市的商业空间就已经完全突破了城墙,并向城墙外开阔地延伸.这种地域扩展方式影响着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形态,并具备其特定的规律.本文立足于对清代中前期中国城市商业空间演变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力图探寻城市经济要素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规律,以期抛砖引玉,获得指正.  相似文献   

15.
重视儒学教化既是清朝崇儒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朝贯彻其治国方略、实现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清代的儒学教化具有制度化、大众化以及重视典型教育的特点,因而清代的儒学教化扎实有效,对清代地方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明朝末年,已成为清朝藩属国的朝鲜仍派人与明朝进行秘密联络。于是,一些明军将领便产生了“联鲜图奴”的想法。崇祯十三至十五年,副总兵王武纬先后三次率船队由登州出海,与朝鲜方面建立了初步的联系。但明朝在明清战争中居于劣势,并不能提供强大武力支持朝鲜公开反清,朝鲜与明朝并未能达成正式的盟约,“联鲜图奴”之议最终只能流于空想。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俄国于16世纪后期越过乌拉尔山,向亚洲北部殖民扩张,许多俄罗斯人在清初先后来到中国的史料。认为清初来华的这些俄罗斯人员大致由四部分组成:俄国哥萨克远征军、俄国东正教传教士、俄国来华贸易商人、俄国来华外交使团。  相似文献   

18.
渤海国作为我国唐代的地方政权,以今牡丹江、图们江、松花江、鸭绿江流域为中心,长期存在于我国东北、今俄罗斯滨海和朝鲜北部的广大地区。其地形复杂,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渤海国因其疆域和环境特点,最终成为“海东盛国”。  相似文献   

19.
平步青《国朝文棷题辞》以千余卷规模的清文总集《国朝文棷》为基础,对清代散文作了集成式叙录。此书从地域文学视角出发,挖掘出清初江西散文与清代浙东散文发展的内在细节与地域集群性特征,揭橥出桐城文派之外丰富的散文创作事实,对于还原文学史真实面目、梳理文派流衍、重写清代散文史,均有比较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