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7 毫秒
1.
“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如何应对恐怖袭击,避免损失,美国政府可谓绞尽脑汁。目前,美国科学家对蛇形机器人——“蛇人”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由于“蛇人”小巧玲珑,可施展出它过人的本领寻找到可怕的目标,并破坏目标内部结构,避免造成巨大损失,因此,美国将把“蛇人”作为对付恐怖活动的一把新利剑。据称,功能强大的机器人——“蛇人”不仅可以打击恐怖活动,还能拯救困境中的生命、修补战舰,甚至“修补”人的身体器官等。这听起来似乎像科幻小说,但这种多面手机器人的问世似乎不太遥远了。  相似文献   

2.
浙江的比蛇     
“比蛇”的“比”字,倒颇有“斗鸡”的“斗”的味道,令人害怕。郑板桥(1693—1765)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在其笔下就介绍了这一怪蛇。在《郑板桥集》中的《比蛇》诗云:“好向人间较短长,截罔要路出林塘;纵然身死犹遗直,不是偷从背后量。”其诗有序,进一步勾勒出比蛇的形象:粤中有蛇,好与人比较长短,胜则啮人,不胜则自死,然必面令人见,不暗比也。山行见者,以伞具上冲,蛇不胜而死。诗中明言比蛇产广东,但事情也怪,我因从事蛇的科研工作,于1980年调来广州暨南大学至今,留心访查和查阅有关资料仍无所获。莫非郑说有误,静思之,终于找出了原…  相似文献   

3.
武侠小说中,各路武林高手的功夫让人叹为观止,殊不知,动物中也有不少“武林高手”,它们有着比人类更为高明的“绝世武功”. 凌波微步 蛇怪蜥蜴生活在热带雨林的河流边,主要以小昆虫为食.遇到危险时,它能够飞快地从水面上逃走.蛇怪蜥蜴在水上逃跑的速度很快,可以达到1.5 m/s.  相似文献   

4.
两年前,我在书店见到一本书《龙,一种未明的动物》。我以极大的兴趣拜读了这本22万多字的大部头科普读物。作者用心之苦,其真实的意图是叫人们相信龙是古代存在过的动物。出版者在介绍这本书时,称赞作者“力排众议,独辟溪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联系一位现场目击者提供的证词,反复比照断语惊人:龙是一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动物,并且是一种有别于蛇、鳄的古代两栖类动物。”既然龙是两栖类动物,那么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两栖类动物”的定义:属脊椎动物亚门。生长发育经过变态或变态不显著。幼…  相似文献   

5.
中药中的蛇     
21世纪的第二个蛇年即将到来。蛇是一种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多年的古老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纲鳞蜥亚纲有鳞总目蛇目。蛇与恐龙同属爬行动物,在2亿多年前出现在地球上,但是,到约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了,而蛇却适应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生存至今。现存的蛇类已知的约有2500种,中国约有2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至温带的大片地区,树栖、穴居、淡水和海水中均有。我想绝大多数人对蛇都不会有好感吧?也许是因为部分蛇有毒,咬人后可置人于死地;或是因为它那  相似文献   

6.
冰冻蛇:爱尔兰地区有一种冰冻蛇,在寒冬季节,当地的老人常把直挺挺的冰冻蛇当成手杖来用,有的居民还把盘卧冬眠的蛇串编成门帘,用来挡风。直至春暖花开,这些“手杖”、“门帘”就悄悄地离去了。  相似文献   

7.
位于日本东京的中央大学两名专家研究了所谓飞蛇(Chrysopelea)的不寻常空气动力学特性。这种小型爬虫类动物栖息在南亚的热带雨林中,身上没有像飞鼠、飞蜥蜴、飞蛙身上那样的翼膜,然而却也能一样在空中“飞翔”。飞蛇“飞翔”时,先倒挂在树枝上,头部会突然昂起,随即身体用力以很快速度弹出,在空中时而弯曲成“S”型,时而又伸直身体,直至  相似文献   

8.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镶黄旗呼日敦高勒嘎查牧场内牛、山羊、绵羊、马、人的粪便和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Pac Bio SMRT测序平台对细菌16S rRNA基因全长进行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人畜肠道微生物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评估.结果发现,人畜肠道菌群均以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优势菌门,而土壤以酸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在属水平,人畜以梭菌属、拟杆菌属为优势菌属,而土壤以Blastocatella和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属.在种水平人以Escherichia/Shigella dysenteriae和Streptococcus salivarius为优势菌种,而4种家畜的优势菌种均为Oscillibacter valericigenes和Eubacterium coprostanoligenes.土壤以Blastocatella fastidiosa和Bacillus longiquaesitum为优势菌种.比较各样品α多样性发现,人肠道微生物的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食草动物.通过主坐标和层次聚类分析发现可将6种样品分为:组1(人)、组2(马)、组3(绵羊、牛、山羊)和组4(土壤)4组.本研究对差异OTU进行比对分析探究了造成该分组的原因.因此本研究揭示了土壤、人和家畜肠道微生物组成和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不同生境中微生物多样性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9.
据古籍记载,阿兹特克人相信,羽蛇神带着来自天堂的可可树,乘着晨曦来到地球,并把可可树送给了世人。于是,用“可可神水”浸泡过的人肉成为阿兹特克人奉献给羽蛇神的“最高礼物”。  相似文献   

10.
在又一个蛇年初到之际,人们的交谈中常常提到蛇。说起蛇,让人不禁联想到神秘、敬畏,在十二生肖中也给蛇留了一席之地。而植物王国里也有这样一些成员,它们同样属"蛇"。南蛇藤从形态上来看,南蛇藤无疑是名副其实的"蛇",它那光滑无毛、布满皮孔的白色圆柱形枝条长度可达12m,宛若一条逶迤的白蛇。近圆形、倒卵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的钝锯齿缘叶片,入秋后会变成红色,非常漂亮。值得一提的是,南蛇藤的根、茎、叶、果均可作药用,能活血、行气、消肿、解毒,既可以治蛇咬伤,又可以提炼农药。  相似文献   

11.
对人类来说,舌头只是有着辨味、辅助咀嚼、吞咽食物、发音以及显示人体生理状况等普通功能。然而,这与某些动物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了,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一些有着神奇功能的动物舌头。蛇的舌头——雷达探测器如果仔细观察过,你会发现,蛇在地上移动时,总是仰着头,分叉的细舌头——俗称“蛇信”——从嘴里向外不停地伸缩,看起来很可怕。这是在干什么呢?有人说这是蛇在用它的毒信威胁那些可能攻击它的动物和人类。其实,事实并非如此。舌头是蛇的“雷达探测器”,蛇把舌头伸出来,是为了得到空气中的一些微粒,缩回去以后,舌头就伸到口腔前…  相似文献   

12.
说起蛇,多数人会感到恐惧.偶尔在野外路边遇到蛇,人们也多是远远躲开,惟恐被它咬上一口.但是在闽台一些地区,人们却把蛇尊为保护神顶礼膜拜,甚至有与蛇交颈而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走进任何一个有名的印度旅游景点,你都会发现戴头巾的舞蛇人在吹着木笛,柳篮中的眼镜王蛇则闻乐起舞.然而,舞蛇这种古老的职业有可能随着印度政府一道养蛇禁令的生效而消失…… 古老的节目  相似文献   

14.
视野     
《大自然探索》2012,(4):4-9
“太阳蛇”、平衡之举、黑洞之环、“水晶球”、又甜又苦的毒蛙、微型变色龙、怪鼻子蝙蝠、小小鸟的万里长征、蚂蚁的团队精神;为什么有些人没有指纹?预防盲眼不妨吃鱼、被恋人抛弃真的很受伤、喝奶茶不利于减肥。  相似文献   

15.
“耳朵听字”我早有所闻,但是我根本不相信.觉得不可思议.我有个老朋友,写信来告诉我“耳朵听字”是真的,我对他说,对你这个人我是相信的,但对这件事情我不相信.因为说是“听字”,属我们研究的范围,所以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的,而且态度也比较“顽固”.那天开大会,一早我就来了,并坐在第一排.当场看了王强等成功的测试,就有一些动摇了.下午,我又亲自给王强、姜燕、唐雨、谢朝晖等小朋友做了测试,试样是我在家里做好的,他们都做得很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走在乡间小路上,看到一条蛇.这时他吓了一跳,然后立即止步或逃跑.而站在原地,冥思苦想它属于哪一种蛇,然后再决定如伺行动,恐怕为时太晚.  相似文献   

17.
非洲是一个令人神驰心往的地方,神秘的原始森林里出没着具有绝招的毒虫猛兽。在几内亚湾的一个岛屿上,就有一种全身赤红似火的蛇,它多栖居于河堤的洞穴里,当地黑人叫它“库加沙”。“库加沙”从外形上看,和通常所见蛇的模样并无两样。奇怪的是,它一碰到星星之火,即会熊熊地燃烧起来,往往成为当地引起火灾的“火神菩萨”。这种蛇为什么会带来如此麻烦呢?科学家揭开了它的着火之谜。原来它体内含有大量易燃的脂肪,尤其是舌头上的含油量更高。有趣的是,当地黑人对于“库加沙”,与其说是讨厌它,倒不如说是喜欢它,因为这种蛇富有易燃的特点,人们…  相似文献   

18.
《大自然探索》2006,(6):4-4
一项新研究结果显示,蛇是向一种远古蜥蜴学习从而变得“恶毒”的,而当今蜥蜴家族中能够制造毒液的“恶毒者”决非只是美国西南部的大毒蜥和墨西哥须蜥。科学家比较了蜥蜴和蛇的毒液基因,发现有6种毒素在这两者的毒液中都存在。化石证据表明,蛇和蜥蜴的制毒能力都源于一种生活在  相似文献   

19.
很多人都怕蛇.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可见蛇是多么可怕.无论是谁,只要被毒蛇咬一口,若不及时抢救,便会很快死去.据科学家们观察,毒蛇咬人时,其速度快如闪电,十分惊人.当它们看准目标时,头部向前急落,猛咬一口,从毒腺中排出毒液,然后将头恢复到原先的位置.这一系列的攻击动作,总共只需要0.25 s的时间.可见,在荒山野岭中,一个人如果与毒蛇有亲密接触,生死只是一瞬间的事. 有这样一个人,跟一条毒蛇睡在一个睡袋里整整12h,凭着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再加上同伴的努力,终于死里逃生了.  相似文献   

20.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大多数人面对狰狞的蜘蛛或诡谲的蛇时都会感到害怕。德国生物学家认为,这种现象是人类祖先在几百万年前与大自然抗争时形成的特殊习惯,并一直遗传到今天人类的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