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之栖居"是海德格尔后期的主要思想。他把栖居之所具化为天地神人所构成的"四重整体,"通过建立一个本真的自然世界而恢复神与人,存在与大地的本源联系,使人与物的存在居于澄明。无独有偶,张炜在其小说《九月寓言》里也做了同样的努力:对"地瓜"、"黑夜"、"九月"等独特的意象的歌吟,极富诗意地还原了自然生命的本真形态;同时,通过对小村人流浪与安居两种生存境遇的诗意描绘,昭示了诗意栖居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丰子恺先生的漫画和散文均以素朴自然的日常生活为题材,随意点染却情趣盎然,神韵自生.杨柳和燕子是他作品中的重要题材,稚杨嫩柳经常同翩翩飞舞的小燕子一同出现,使他的漫画总是充满浓浓的春天气息;这种"杨柳情结"同样再现于他的散文创作中,使他的散文虽多取材于生活琐事,可淡淡描来满是诗意、谐趣.这一情结作为生活追求的写照,完美地向世人展现着先生雅致的生活态度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3.
刘亮程笔下的村庄是他的生命之根,是他观察世界的起点和方式,他对日常岁月诗意的感悟使单调、平凡、琐碎的农村生活变得灿烂多姿。但刘亮程过于沉浸在乡村宁静与诗意的抒写中,常常忽略了乡村固有的愚昧和简陋,他对都市文化的拒绝与恐惧、批判与嘲弄,其实暴露了作者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学养性情和文化理念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在海德格尔的生态整体观中,人与自然、人与神(信仰)、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的"天、地、神、人"四方关联体是人能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前提与旨归。阿来虽不能解答如何实现诗意栖居的问题,但他从自然环境遭破坏,人的生活方式被改变,族性、神性已失落等方面,为诗意栖居的理想唱起了哀歌,不乏智者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忧思与追问。  相似文献   

5.
阮籍的《咏怀诗》真诚而不虚伪,坦率而不矫情,热烈而不冷漠,深切而不浮泛,殷切而不绝望地自然流露了他所体验到的惊心动魄的忧伤、焦虑和无处不在的孤独、寂寞。故他的《咏怀诗》第一次如此真诚、如此坦率、如此热烈、如此殷切地表现了那个时代给一个名士心灵带来的震荡,他把自己在生存世界里体验到的刻骨铭心的忧伤感、焦虑感和孤独感、寂寞感进行了审美观照,并把这种审美观照诗意地流露在他的《咏怀诗》里。他的《咏怀诗》所尽情绽放的绚丽多彩、惊心动魄的审美境界就是这种没有伪装的无处不在的无法摆脱的忧伤感、焦虑感和孤独感、寂寞感。  相似文献   

6.
丰子恺的部分都市散文表达了他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批判:他以城乡间的生活对比为基础,超越了现代进化论视野下的城乡观念,进而看出现代都市生活中诸多恶的面相。这些恶的面相包括人性的隔膜、物欲的膨胀、自然生机的熄灭以及一种诗意人生的消解。  相似文献   

7.
社会之进步和科技之发展,给人类提供了极为丰沛之物质财富,然而,人类亦渐失自己之精神家园与灵魂。欲找回丢失之精神家园与灵魂,欲诗意地栖居尘世这个"唯一的天堂",人类之生活就须诗意化艺术化。林语堂提倡"生活的艺术",于他而言,生活即艺术。"生活的艺术"乃人生之一种积极之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和哲思情怀;"生活的艺术"是人生之一种生命存在之艺术体验,一种静观超然之精神境界;"生活的艺术"亦是一种高智、随性、细致、从容应对尘世之方式。故其热爱自然,于自然中感悟生活之真谛和生命之真如,于闲适中抽烟、钓鱼、听音乐、与古今中外之先贤达人心灵相契,细品生活之乐慢味人生之美,从而将平凡简单之生活升华至哲学与艺术之高度。  相似文献   

8.
荷尔德林说过:人诗意地栖居大地。生存于天地间的生物数不胜数,然而只有人才能活出精彩, 活出诗意。生存不等于生活。生存是生活的前提,而生活是生存的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讲,懂得生存者并不一定懂得生活。人类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创造了文明,凝聚了宝贵的精神文化,从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当生存对人的威胁进一步降低时,人们开始探索什么是生活,应该怎样生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  相似文献   

9.
刘素芝  刘晶 《科技资讯》2009,(12):226-226
陶渊明的一生,是求真求美的一生,他的生存方式,是一种审美的生存方式。面对多元化的浮躁时代,他对人生的审美化态度和从而形成的宁静平和、恬淡自然的心态,正是他诗意人生的一种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郭沫若早期创作传达了一种亲近自然、尊崇自然、顺应自然、效法自然的生态情怀,他笔下自然与人的关系更多体现为诗意栖居的生命诉求,彰显了自然的魅力和生命的希冀。在他的生态情怀和生命诉求中,自然与人的关系实际上构成一种生态意义上的理想状态,为中国现代文学展示了生态文学的萌芽。  相似文献   

11.
华兹华斯的诗歌作品之所以具有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正与其意象艺术直接相关。华兹华斯不仅讲究一切的感觉、感情与思想都以意象出之,并且讲究对意象本身的艺术化处理,让意象呈现出流动性、整体性、繁富性和连绵性,并以此开创出英国诗歌意象艺术的新格局。意象正是华兹华斯诗歌艺术的核心环节,也是毕其一生的其诗性、诗心、诗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钱钟书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通感"的概念,即"以感觉写感觉"。俄国象征派诗歌中大量运用了这一艺术手法。与象征派诗歌不同,叶赛宁以"诗人对世界的感觉"将其运用得出神入化,在其诗歌里,他塑造了一系列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知觉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塑造,表现了年轻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真挚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林庚先生毕生创作并潜心研究中国诗歌,取得了许多创造性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中国诗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提出的"节奏音组"和"半逗律"的理论创见,丰富了对于中国诗歌民族形式的理性认知,并为格律新诗的创作奠定了理论基石;他在"楚辞"、唐诗和诗歌史研究领域取得了公认的成就,开创了中国诗学研究的新局面;他人格精神的诗学价值对于当下中国诗界也具有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毕生的审美追求是“求真”“求自然”。这种追求为盛唐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将日常生活入诗,二是将兴寄入诗,三是独特的抒情手法和入俗致雅的语言风格。孟浩然的创作,扩大了唐诗的题材,有效的抵制了初唐时期的浮靡诗风,谢灵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由陶,谢到王维过渡,将山水创作推向繁荣,孟浩然的创作确立了平淡诗风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开启盛唐诸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5.
周密是宋末著述大家,创作了大量的笔记和词作。由于时代风气的影响和文体内部新变的要求,周密的笔记与词作同步丰收、同题共作,有着基本相同的创作兴趣;宋人笔记具有的杂、散、实录等叙述特点影响了周密词作的风格特征;在词的创作中融人笔记小品文,使得周密词作有着浓厚的笔记小品文的趣味。周密的笔记与词作之间存在着的这些内在联系使得周密词作别具风貌。  相似文献   

16.
稼轩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序中,明确提出了"壮词"这一体例。"壮词",乃稼轩军人意识的凸现,在情绪由喜而悲的两极化落差中,最终表现为慷慨生哀的悲剧崇高美。  相似文献   

17.
华兹华斯完全摒弃了英国诗歌中追求理性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传统,而代之以一种清新自然的新诗风。虽然这只是他诗歌风格的一个方面,但它是确立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表现为:在语言上,擅长选用自然素净的口头语言;在描写的物象上,擅长于选取大自然中清纯的物象;在表达情感上,基本上是一种自然的流露。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它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并简要探讨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徐玉诺的诗积极实践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理论倡导,对中原人民在兵灾匪祸践踏之下的苦难生存状态给以真切关注.同时,他并没有简单的把诗歌仅仅作为“表现人生“的工具,而是在写实主义的框架内,充分发挥主体自由创造优势,广泛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特别是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多种表现形式和技巧,做到了得“意“而不忘“言“,从而实现了对新诗初创期那种只重“白话“不重诗的“非诗化“倾向的有力反拨.  相似文献   

19.
张耒弱冠及第,并由少公之客入于长公之门,得到了苏氏兄弟的共同赏识,经随苏氏兄弟共历仕途浮沉.晚年以诗、酒、梅、竹为伴,虽屡与苏门文人唱和交游,诗歌却多以日常生活为创作题材,诗风更显超脱与平易.在苏门文人相继离世后,便出现"士人就学者众"的现象;这固然有文学上的原因,更与其思想性格和晚年心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诗人朱湘和顾城之死 ,在中国新诗史上震动较大 ,曾经是评论界关注的两个热点。作为纯粹诗人和童话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执著 ,朱湘与顾城有相似之处 ,而他们之间的差别又是相当明显 :朱湘把生命的意义沉醉在诗歌创作中 ,至于顾城 ,却将生活等同于诗歌。朱湘和顾城都是十分相信艺术功能的诗人 ,而他们的艺术世界又存在着一个本质的区别 :诗歌之于朱湘 ,是梦想的港湾 ,精神的支柱 ,希望的寄托。而顾城 ,却因他对“个人主体”的沉迷和对自然的发现 ,力图营造一个脱离现实的幻型大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