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加强应急管理、系统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10年来,中国减灾能力、现代化综合救援能力和重大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持续增强,新时代应急管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防灾减灾研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灾害大数据平台在灾害防控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中国自然灾害频发、高发的现状与趋势,自然灾害防灾减灾存在本底数据、机理认识、风险预测的挑战。未来应重点加强自然灾害基础研究、监测预警体系构建、韧性社会建设、科普教育、自然灾害保险等方面的工作,更好地推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营造宜居地球,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选取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脆弱性以及灾后恢复性为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价指标,采用福建省台风灾害数据库资料和福建省社会经济数据库资料,应用综合加权法得出福建省各县域的风险度数值,将福建省台风灾害风险分为三个不同风险等级的区域,并针对风险分区提出对应的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3.
针对基层社区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制图不规范、标准难统一、制图不专业等问题,结合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开发了一种灾害风险图快速制图工具软件。软件制图涵盖了自然灾害、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公共安全4种灾害风险类型,旨在实现灾害风险的直观化、规范化呈现,提升基层灾害风险地图制作水平。该软件的研发可为基层社区综合减灾示范创建提供灾害风险地图制作方面的辅助工具,有效提高基层综合减灾示范创建工作水平和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从国外社区减灾装备的基本情况入手,从区域灾害系统角度阐述社区减灾装备研究中的几个问题,尤其是灾害脆弱性、恢复性、适应性、灾害风险等系列研究热点与社区减灾装备的关系.可为中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减灾装备的科学配备,最大限度地减轻社区灾害风险和损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的主要成果为基础,从减灾合作机制、适应气候变化、弱势 群 体 和 技 术 体 系 等 方 面 分 析亚洲减灾战略的演变轨迹,并从灾害风险适应、巨灾风险减轻和社区减灾工程角度初步提出减 灾 的 发 展 趋 势.可为揭 示明晰灾害风险管理思路,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当今,全球范围内各种灾害发生频繁,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本文基于风险理论,从区域旅游资源灾害的危险性、旅游资源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因子出发,建立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从而对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当今,全球范围内各种灾害发生频繁,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本文基于风险理论,从区域旅游资源灾害的危险性、旅游资源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四个因子出发,建立区域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评价模型,从而对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辽宁省气象灾害与保险风险管理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辽宁省气象灾害特点和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基于GIS建立辽宁省气象灾害与保险风险管理系统.系统以Mapinf07.0为基础平台、ArcGIS9.2为高级操作平台,采用内置属性表和外部关系型数据库SQLServer2000,2种方式共同存储管理数据,模型数据主要是气象灾害的灾害危险度模型、保险风险评估,具有灾害危险度分析、灾害保险风险评估、灾害和保险风险管理等主要功能,可为相关部门的防灾减灾、灾情评估分区以及保险企业防灾定损与保险费率的厘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亚洲部长级减灾大会的主要成果为基础,从减灾合作机制、适应气候变化、弱势群体和技术体系等方面分析亚洲减灾战略的演变轨迹,并从灾害风险适应、巨灾风险减轻和社区减灾工程角度初步提出减灾的发展趋势.可为揭示明晰灾害风险管理思路,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与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7,(10):1708-1715
以秦岭金丝峡景区作为研究区域,从减灾知识、减灾态度和减灾行为3个方面构建游客暴雨灾害风险感知评价体系和调查问卷,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和指数模型定量计算风险感知指数,最后对游客风险感知能力和个体差异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在金丝峡景区游客减灾知识缺乏,减灾态度积极,减灾行为还有待提高,游客综合风险感知能力较差;受生活阅历、教育程度以及受灾经历的影响,面对暴雨灾害时,游客的风险感知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信息共享与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能力与基础、灾害机理与防灾减灾技术研发、灾害风险评估与防控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对策建议:构建包容、共享、高效、科学的“一带一路”防灾减灾国际合作机制;推进“一带一路”防灾减灾行动计划,提高沿线国家防灾减灾能力;构建“一带一路”重大工程灾害风险防控机制与模式,巩固“一带一路”建设成效;建设“一带一路”防灾减灾科技创新平台,提升沿线国家减灾科技能力;设立“一带一路”防灾减灾人才计划,持续提供“一带一路”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2.
自2007年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以来,围绕地表多要素、多尺度和多过程及其资源生态效应,开展了基础性和面向国家需求的系统研究.总结实验室15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地表过程监测与研究,包括风沙过程、土壤侵蚀过程和生态水文过程等的观测系统与大型模拟设施建设,以及理论突破与应用;2)资源生态研究,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植被-环境系统互馈及生态参数测量、景观生态与服务等方面的理论与应用实践;3)人-地系统动力学研究,包括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人-地系统动力学模型与模拟2方面的探索;4)区域可持续发展范式,包括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和综合自然灾害风险2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面对国家重点实验改革与重组,展望未来,将围绕地表过程与可持续发展,开展更加有组织的、面向系统性解决方案的科学探究,核心目标是研究生态脆弱区和灾害高风险区人-地系统耦合理论与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主要任务:1)通过构建天空地网一体化观测体系,系统开展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要素过程到生命共同体的综合研究;2)通过研发实验和模拟装置,揭示水土气生人相互作用的机制与动力学过程,构建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地表动态模型体系,揭示人地系统耦合机制与过程;3)以承接系统性国家级科研任务,解析人与自然系统互馈机制和关联效应,建立区域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服务于制定区域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长远战略.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民生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威胁之一。基于防灾减灾的文献回顾和现有防灾减灾机制的梳理,解析了“一带一路”沿线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发现:(1)跨境防灾减灾研究逐渐得到学术界重视,国际研究相对成熟,更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手段的作用,强调建立评估体系对跨区域灾害进行评判,以完善防灾减灾预警机制;国内研究总体处于起步状态,主要集中在对跨境防灾减灾进行评估并提出相关对策及跨境防灾减灾合作机制研究。(2)现行的跨境重大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机制主要集中在联合国主导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防灾减灾的高层互动与外交对话机制、国家间防灾减灾制度框架与管理体系对接、防灾减灾技术与预警的共享机制等4个方面。(3)中国与沿线国家仍需从加强政治互信,建设综合防灾减灾平台,建立合作协商机制,防灾科技走出去等方面加强合作。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一种适用于广东省的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从而能有针对性地对广东省发生台风灾害后的抗灾救灾、应急决策提供参考意见.本文在区域灾害系统论的指导下,综合了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脆弱性3方面,构建了一套新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以加权综合法、层次分析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构建了广东省台风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最后以2018年第22号超强台风“山竹”为例,对广东省进行了台风灾害风险评估,并形成了1 km×1 km的综合风险区划图和评估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该模型评估出的广东省“山竹”台风灾害中高风险地区与灾情报告相符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2)广东省“山竹”台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呈现出中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高,并逐渐向周围递减的分布;3)广东省台风灾害高孕灾环境敏感性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粤东潮汕地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河网密集、植被覆盖度低;4)广东省台风灾害高承灾体脆弱性地区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粤东潮汕地区、粤西茂湛地区,这些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耕地众多、城市化程度高;5)广东省“山竹”台风灾害综合风险呈现出中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高,并逐渐向周围...  相似文献   

15.
整合遥感数据、社会经济、自然生态数据等多源数据,从危险性(H)、暴露性(E)、脆弱性(V)和适应能力(A)4个维度构建上海市高温风险(HR)评估指标体系及高温风险指数(HRI)计算模型,揭示HR等级分布特征和空间异质性规律,识别风险空间地域及其致灾类型.结果表明:1)上海市的4个维度指数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H指数从西南到东北逐渐降低后又升高,E、V和A这3种指数都呈现“中心—外围”特征;2)上海市HR以较低和中等水平为主,呈现从西南到东北逐渐降低后又升高的特征,且同样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热点区在上海市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冷点区则大范围集中在城区东部,HRI平均最高值(1.80)在中心城区的长宁区,最低值(0.55)在浦东新区;3)不同致灾类型的面积占比由大到小依次为双维度主导型(45.89%)、单维度主导型(29.32%)、三重维度主导型(13.97%)、综合主导型(8.66%),按照不同致灾类型的面积占比排序,面积最大的是H-A型(16.10%),最小的是V型(0.13%).研究结果为高温风险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及防灾减灾措施和方案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耦合FUTURES城市扩张模拟模型和城市洪涝缓解能力评估模型,综合不同气候变化和城市扩张情景对拉萨市洪涝缓解能力的历史及未来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发现:1)2000—2015年,拉萨市各区洪涝缓解能力平均降低了5.34%.其中城关区和堆龙德庆区分别降低了4.63%和8.55%,仅达孜区的缓解能力提高了1.13%.2)城关区未来洪涝缓解能力在RCP4.5和RCP8.5情景下分别平均降低了15.01%和29.52%,堆龙德庆区则分别降低了16.16%和31.95%.3)城关区和堆龙德庆区的新增城镇用地造成其缓解能力比原自然地表降低50%以上,在城市扩张中采取保护水体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缓解能力的退化.4)未来城市扩张造成拉萨市未来洪涝缓解能力的大幅降低,而气候变化进一步扩大了其退化程度.因此,拉萨市在未来应该遏制城市建设向水体、草地扩张的趋势,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且应当加强城市内部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度提高防洪排水设施标准,以应对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极端降水事件.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主要自然灾害特点与应对策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以大量的事实和翔实的数据说明,全球自然灾害的风险与日俱增,并造成日益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防灾减灾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实践表明,预报和预警灾害的发生非常重要.指出,上海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特大型城市,其可能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台风风暴潮、暴雨内涝、赤潮、高温、雷击和地震等.上海自然灾害的特点是发生频繁,灾情严重和成因复杂.针对上海市降险减灾的严峻形势,提出应从防范重点自然灾害,开展灾害风险评估与技术研究,健全综合救灾体系,建立可操作应急预案,加强应急避难所建设,减轻防灾降险后遗症,组建防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开展减灾科普宣传和培养灾害管理人才等方面积极着手,以提高上海市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形地质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新型城镇化规划布局的实施,地质灾害风险格局将发生新的改变。结合国际社会防灾减灾领域科技发展的新趋势,从推动科技创新、创新调查评价、强化风险管理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提质增效,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减缓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地质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