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三生”空间识别与碳源(汇)属性分类体系,分析2000—2020年张家口市“三生”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测算“三生”空间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碳效应,探讨“三生”空间演化的生态关系及其对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张家口市“三生”空间时空格局变化显著,生态空间增加710.24km2,生产–生活空间增加652.55km2,生产–生态空间减少1362.79km2,3类空间相互转化的幅度愈加强烈。垂直方向上,碳通量从2695.18万吨上升到4894.36万吨,碳排放远大于碳吸收,碳收支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水平方向上,生态空间的碳吸收强度逐渐上升,生产–生态空间和生产–生活空间的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20年间,积极碳流增加823万吨,消极碳流减少1182万吨,整体净碳流为负值。张家口市“三生”空间生态关系冲突明显,主要表现为掠夺–限制与竞争的关系,对碳效应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基于土地利用数据,从“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视角出发,提出了“三生”岸线定量提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探究长江重庆段沿线“三生”空间及“三生”岸线的时空特征与生态效应,并运用冗余分析(RDA)研究“三生”岸线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受自然和区位条件的影响,各地区对长江周边土地的开发利用强度差异明显,呈现西南高、东北低的空间格局;(2)2009-2018年10年间,“三生”岸线中生态和生产岸线减小、生活岸线增加,增长率分别为-3.09%、-4.71%和19.89%;(3)总体上生态岸线保有率较高,但两岸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略有下降,其中城市是下降最为明显的区域,乡镇地区则是岸线保护的薄弱环节;(4)地形地貌是岸线开发的限制因素,而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短期内岸线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人为开发活动是造成岸线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三生”空间)碳代谢分析研究,对实现区域“三生”空间要素整合和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唐山市为例,通过构建显性“碳流”模型和生态网络效用分析方法,定量化跟踪、评估了2010-2015年唐山市“三生”空间碳要素的流动过程、途径及其影响.结果 显示:2010-2015年,唐山“三生”空间...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朝阳区为例,识别城市边缘区的“三生”空间,并借助转换矩阵和空间分析工具刻画“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在此基础上,优选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三生”空间转换的驱动因素,得到如下结果。1)2005—2020年,按照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的空间顺序,生产空间规模缩减并集聚,生态空间在城市外围形成绿色环带,生态–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活–农业生产空间快速缩减,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按照点–线–面顺序快速扩张。2)2005—2020年,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是首要转换方向,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持续获得大量转入,已成为区域内占比最大的“三生”空间类型。3)2005—2010年,在人口、经济与产业因素的驱动下,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同时生态–农业生产空间转为生产空间;2010—2015年,人口与经济因素进一步驱动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 2015—2020年,在政策和产业因素的驱动下,生产空间转为生活–非农生产空间或生态空间。研究结果证实城市边缘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存在距离和政策驱动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间的时空特征与互动关系,研究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鲁甸县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和DEM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解析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并分析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面积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生产功能为主且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生活功能主要以带状和点状分布于研究区坝区、农村居民点与建制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集中;生态功能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富集林地和草地的高寒山区,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互补性。2)研究区“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5种类型,以高度协调区与中度协调区为主基调,空间上呈现出中部和中南部较高的格局特征,时间尺度上变化特征较小,仅西南部增加几块团块状低耦合协调区。3)在地形特征上,2009和2014年耦合协调高值区分布于2 000~2 500 m海拔之间,2018年则在海拔2 500 m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面积占比最大;以坡度在小于5°时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区组合所占国土面积最大,随坡度的增加,耦合协调度等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
7.
通过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区域“三生空间”时空变化与耦合协调度,对于区域是否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采用PLUS-Markov模型,基于赣州市2000、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对2030年的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并引入耦合协调模型,研究和分析该地区“三生”空间发展协调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展开纵向分析,同时对18个县市区进行横向分析对比。研究表明:1)预计2030年将比2000年生产功能总分值增加1.04%,生活功能总分值增加155.46%,生态功能总分值下降1.43%。2)2000—2030年,赣州市地区整体协调度均处于严重失调状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严重失调区域占比逐渐下降,在2010年后,高度协调度区域的占比快速上升。3)在18个县市区中,章贡区和南康区“三生空间”协调度明显优于其他县市区,定南县和崇义县较为落后。4)赣州市高林地覆盖率的特性,意味着其生态空间分布较广及生态功能较强,但在研究期间,建设用地的扩张并未导致“三生空间”协调发展的失衡,反而促进了其良好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成都市中心城区2000年、2008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转移矩阵、地学信息图谱法以及标准差椭圆重心迁移模型,探究中心城区\"三生\"空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8年研究区生产空间面积减少48620.25 hm2,生活空间面积增加44595.54 hm2;(2)2000-2018年生产空间...  相似文献   

9.
定量探讨三生空间的冲突可为国土空间管控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以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为研究区,利用1980、1990、2000、2010和2018年的五期影像,构建三生空间冲突测度模型,探求大运河江苏段三生空间冲突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980年-2018年三生空间格局变化明显:生产空间的面积由38408.59 km2持续减少到31993.95 km2,降幅16.7%;生活空间的面积逐年增加,从1980年的7283.18 km2到2018年的13273.86km2,增幅达82.3%;生态空间面积整体保持稳定。38年间研究区的空间冲突也随之发生变化:稳定可控的区域零散分布于运河周边,面积变化趋势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于2000年达到最小值;基本可控的大片地区与大面积的水体具有高度的重合性,变化趋势与稳定可控一致;基本失控的区域散布于整个研究区,但面积逐年下降;严重失控的地区主要集中于研究区南部(镇江、常州等),前期呈现扩张之势,2000年之后开始收缩。冲突强度较低的土地利用结构以水体和建设用地为主,冲突...  相似文献   

10.
探索岷江上游地区聚落宜居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地区发展之间的关联,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视角界定聚落宜居性内涵,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TOPSIS法对2016—2020年岷江上游地区五县聚落的综合宜居程度以及各县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岷江上游地区聚落综合宜居性较差。2016—2019年岷江上游地区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的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2020年发生倒置,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导致该地区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分布颠倒的主要原因是2019年的洪灾及后续突发新冠疫情;宜居性在时序演变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生产功能发展水平与生活功能发展水平有较强关联性。整体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地区内部结构极不稳定,宜居性易受单一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