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雷  季浏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2):140-143
主要研究了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特质焦虑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锻炼项目、锻炼频率和锻炼时间这三个层面探讨体育锻炼是如何影响大学生特质焦虑的,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进行大学生特质焦虑的测试,并结合问卷调查,研究得出不同锻炼项目、锻炼频率对大学生特质焦虑的影响有显著差异;锻炼项目和锻炼时间之间交互作用显著。提出大学体育课程内容务必多样化,加大场地器材的投入,适当增加如乒乓球、网球等个人隔网对抗项目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肖冰 《科技信息》2010,(24):26-27
目的:探析"阳光体育"背景下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09级854名学生测评,筛查出180名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且自愿参加本实验的大学生,以羽毛球和篮球为教学内容,并创设不同体育锻炼情景,每周进行3次练习,每次60分钟,持续练习17周。结果:实验后学生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得分较实验前有不同程度降低;体育锻炼项目对心理健康影响,集体项目稍优于个人项目;不同体育锻炼情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竞争性锻炼情景组优于娱乐性锻炼情景组,娱乐性锻炼情景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沈小乐 《科技信息》2007,(34):250-251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体育动机、兴趣和锻炼状况,有针对性的展开大学生体育活动,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对郑州两所市农业院校的部分学生的体育动机、兴趣和锻炼状况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所大学的大学生的体育动机主要反映在六个方面,兴趣主要集中在四个项目,影响体育锻炼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从而为掌握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高师大学生体育行为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文献资料法对六所不同地区的高师非体育专业不同专业和各年级师范类大学生的体育行为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高师大学生体育行为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对体育运动的价值取向主要是增进身心健康;对参加体育运动的频率调查显示当前高师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状况并不很理想,只偶尔参加体育运动的同学占调查者的四分之一多;大学生最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主要是球类项目;影响同学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的缺少;高师大学生最需要提高的体育能力是科学锻炼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研究来自灾区新生参加有氧锻炼前后心理健康水平情况,找出有氧锻炼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比较,并对调查所得结果进行χ2检验。经调查,来自灾区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差,有氧锻炼对于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显著效果;不同健身项目在Ⅰ、Ⅱ、Ⅲ类新生学生人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健身项目与学生的体育兴趣的一致性是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鉴于有氧锻炼对促进灾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高效能性,有必要组织灾区大学生积极进行有针对性的有氧锻炼,来缓解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切实关心来自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6.
定向运动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和多元智能的开发,是一项极具锻炼价值的项目。水上定向就是定向运动的一种形式,是借助划船来完成比赛,具有划船运动和定向运动双重促进作用。有水系、湖泊等自然条件的高校将水上定向引入高校体育课堂,对大学生上肢力量、心肺耐力等身体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为体育教学资源开发理论提供实践依据,也为大学生提供一项具有锻炼价值的运动项目。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郑日昌编制的《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与自编问卷对新疆高校大学生体育行为与人际关系之间的动态关联进行分析,为促进大学生通过科学锻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提供指导。研究发现,锻炼频率、强度、时间、形式、项目等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影响,每周锻炼2-5次、中等偏大强度、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大学生人际关系较好,与他人一起参与群体项目锻炼更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和访谈等方法对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一般,很多人的锻炼频率与锻炼强度达不到体育人口的标准;场地器材设施不足,没有时间和兴趣等原因是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锻炼的主要因素.大学生选择活动项目主要以跑步、散步为主.总之,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存在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课外体育活动参与不够等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丽琼 《科技信息》2012,(34):I0148-I0149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与体育课相辅相成,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对大学生体育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泸州市4所普通高校的42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课外体育锻炼的调查和研究。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和经常参加活动的比例不够理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是多样性的,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强身健体;学生喜爱在学校体育场馆和空地自由进行锻炼;大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项目比较多,且男女生喜爱的项目各不相同,其中男生最感兴趣的项目是篮球和羽毛球,而女生则更喜欢羽毛球和健美操、跑步等项目;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是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自身的锻炼意识,其次是缺乏场地器材、时间和指导以及没有合适项目等。建议学校要建立规章制度,切实抓好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激励各部门认真落实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充分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和体育场馆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相似文献   

10.
江苏省高职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江苏省高职院校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时间与空间、锻炼项目的选择、影响学生锻炼以及锻炼习惯养成的因素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缺乏体育运动。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依次为缺乏运动场地、没有锻炼的同伴、没有掌握锻炼的方法。女生认为宿舍体育锻炼氛围是影响自己锻炼习惯养成的主要因素,而男生则认为是受班级和校园体育锻炼氛围的影响。提出成立体育生活方式教育中心、健康干预措施、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和社区体育发展的建设以及建立学生体育生活方式跟踪监测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采用《锻炼动机测量》量表对渤海大学178名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体育协会与非体育协会大学生的锻炼动机排序依次是健康动机、乐趣动机、社交动机,只是能力动机和外貌动机的排序不同;体育协会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锻炼氛围都显著性高于非体育协会大学生;在能力动机强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学校体育锻炼中,不同锻炼情境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以及通过大学生心理压力现状及其预测指标在不同锻炼情境下的变化规律,来进一步验证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压力相关的心理因素。方法: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和《体育锻炼感觉量表》(Exercise-InducedFeeling Inventory)对参加实验的160名大学生心理压力及体育锻炼感觉进行测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感觉等心理效益有良好的作用,而在任务目标气氛下的效果更佳;2)两种不同体育锻炼情境,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心理压力水平,而且在任务目标气氛的锻炼情境中效果更好;3)持续不同时间的身体锻炼对体育锻炼感觉和心理压力各维度影响不同,锻炼12周对体育锻炼感觉和心理压力的积极效果优于6周。结论:中等强度下"不同锻炼情境"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压力各维度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调查访问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及若干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方法和途径,旨在加强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教育,实现终身体育。  相似文献   

14.
体育舞蹈是一门新型体育课程,融体育、音乐、舞蹈为一体,对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锻炼坚毅的性格,增强大学生生理、心理健康,发展健全人格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体育舞蹈项目特点的论述,结合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来分析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并探讨通过体育舞蹈教学来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马嵘  殷瑞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88-91
社会性体格焦虑已经被研究证明是一个影响锻炼参与的障碍,高社会性体格焦虑人群有着与人不同的身体锻炼特征.文章通过调查研究表明:高社会性体格焦虑大学生在选择体育课项目时,多考虑利于体格发展的因素;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参加课余体育锻炼,但多从事小锻炼量的体育活动,女生的锻炼原因多与体型相关,而男生多与体型无关;男女生均喜欢与朋友一起锻炼,不喜欢独自锻炼;性别是影响被试在锻炼环境中社会性体格焦虑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大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水平及其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本研究以扬州大学1650名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大学生对健康、体育健身作用的认识,并对达学生参加体育动机、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认知的总体情况良好,不同学科的学生的认知水平也有所不同。应从参加体育运动的价值观、动机、兴趣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体育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7.
本从理论分析出发,探讨了大学生体育能力的概念和内涵,阐述了体育能力的特征及其形成的过程,初步构建了以体育认识能力、身体运动能力、科学锻炼能力、体育适应能力、锻炼评价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体育能力的一级结构体系。为高校体育教育不断提高对大学生体育能力的认识,促进其培养工作的进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得出结论: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受到大学生的普遍赞同,基本满足了学生的兴趣需求,提高了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由此,大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表现出较大的主动性和强身健体的目标倾向,促进了自觉体育锻炼和运动习惯的养成,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奠定了基础.同时,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过程中,也存在着部分学生被动选择运动项目的现象,影响了体育学习的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大学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社团与大学生体育行为显著相关: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每周锻炼次数、每次锻炼时间都要多于非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在体育参与强度上,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进行的多是微微出汗和中等出汗的中等强度体育锻炼,非参与社团组的大学生在锻炼强度上比较平均,没有感觉与大汗淋漓的人数比参与社团组的大学生要多;在体育参与方式上,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在和同学、朋友一起进行体育锻炼得人数上比非参与体育社团组的大学生多.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体育参与程度、体育锻炼频度、体育锻炼负荷等不同体育参与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心理测量法(SCL-90)对大连市高校的421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性的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在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下,保持一定频度(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方式更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在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锻炼负荷对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