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汉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晋左思的《三都赋》及清程先甲的《金陵赋》看京都赋体文学的传承及演变,再从写作目的、写作手法、辞赋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考察,进而指出京都赋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从西汉到南朝刘宋年间山水赋存在一个从虚构走向写实的发展特征,晋宋之际的赋作中,这个特征尤为明显,谢灵运的《山居赋》是其中的代表。谢灵运一方面运用汉大赋的传统手法,对始宁别墅的种种景观进行铺写;另一方面又多用雕绘修饰的手法描写景物,使其中山水景物的描写更加真实可信。此外,他的一些山水诗可与此赋对赏。从虚构向写实的转变与文人辞赋观的改变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山水赋的自身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3.
扬雄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其赋作中表现出明显而强烈的讽谏意识。他在赋中开辟的多种讽谏手法,均服从于作者重视并自觉以讽谏为目的的创作思想。扬雄讽谏意识形成与其受汉代经学思想的影响,又恰值西汉王朝末世,以及他务实尚用的文学思想和沉静深思的性格特征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贾谊的辞赋汲楚辞、屈赋之源,开汉代赋体文学之先河,影响了整个两汉赋体文学的创作,本文主要通过对他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做深入性探究,明确它在赋体文学流变中的作用,结合《惜誓》《旱云赋》等赋篇研究,总结贾谊辞赋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从而确定它在两汉赋体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西晋的辞赋创作极为兴盛。陆机把赋的表现领域拓展到诗赋创作自身,以赋体的形式呈现出这一时期亟待解决的文学理论问题。《文赋》论述的对象是以诗赋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而辞赋在他们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陆机结合自己创作心得对汉魏以来的诗赋特别是辞赋的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并调适了诗、赋两大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6.
欧阳詹是中唐古文运动时期的重要作家,除在古文创作上享有较高声誉外,其辞赋创作也有较高成就。今存辞赋13篇,居中唐古文家之首。欧阳詹辞赋作品体现出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律赋立意雅正,或言志,或颂德,或规谏;句式灵活,对仗精工,行文承转有致。骈赋多为抒情小赋,体式宽松,言词简拙;情感跌宕往复,缠绵回转。  相似文献   

7.
李白辞赋用典来源广泛,经史子集无所不包。且辞赋用典灵活自如,取舍得当。从用典类型看:一是语典的运用,使得文句典雅含蓄,意蕴丰富;二是事典的运用,这是李白思想的外化,是彰显情感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8.
江鲍体的审美差异分诗歌和辞赋论述,诗歌方面,鲍诗反映社会面深广,江诗思想内容相对贫乏;鲍诗带有民歌气息,流畅自然,多用对答体结构篇章,江诗过于追求语言奇采,字句雕琢的痕迹明显。辞赋方面,江赋“以景化心”,鲍赋“以情为里”;江赋主旨显得单一,鲍赋则呈多元格局;鲍赋发扬魏晋赋抒情言理特色,多有创新,江赋多模仿骚体赋或汉大赋,创新不足。  相似文献   

9.
历来文学史家之论赋源,多溯及《诗经》、楚辞。班固在《两都赋序))中首先提出:“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自班氏以后,依《诗》立论者,代有其人。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承其说并加以发展,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后人也大多持这观点,认为《诗经》为赋的远源,楚辞为赋的近源。“《诗经》楚辞赋源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说法也存在着不很准确之弊。众所周知,代表汉赋最高成就的是以京殿苑猎为主要内容的汉散体大赋(以下简称汉大赋),并不是骚体赋(这种赋体主要是接受了《离骚》的影响)汉大赋的创作精神、文章结构、铺陈手法、句法组织等都与《诗经》、楚辞大相径庭。班固当时之所以模棱两可地说赋乃“古诗之流”,主要是因为汉代以经学为文学标准,认为《诗经》都是政治诗,并由赋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两汉大赋,历来有一些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首肇其端并具权威性影响的,是西汉的扬雄。扬雄长于辞赋,是汉大赋的模拟大家,晚年体会出汉大赋“讽一而劝百”的思想风格,以为汉人赋对于统治者行为的鼓励远胜于对他们行为的规劝。尔后,班固在《汉书·司马相如传赞》中提出异议,以为司马相如的辞赋虽然充盈着虚辞滥说,但宗旨归于节俭,这和《诗经》的讽谏没有什么差异,扬雄的“讽一而劝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代,赋诗是政治理想与个人志向的表达方式.这一意向的形成,有其政治、历史与文化的渊源.这一意向为后代赋家所传承,成为辞赋言志的精神传统.  相似文献   

12.
汉大赋作为特殊的文学体制,其发生发展线索的论述很不充分.从辞赋内部表达能力发展需要、描写对象变化需要、西汉文学观念特殊形态的需要几个方面探索汉大赋体制的成因.汉大赋是辞赋为了适应新的表现对象--事物外观、发展新的表现力--体物绘事而逐渐散文化的结果,也是辞赋适应新的文学审美观--以铺陈为美的西汉文学审美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文选》李善注"以赋注诗"现象比较突出。在谢氏行旅诗中,李善以征引赋作的方式对诗歌作品进行注解,很好地阐释了诗歌的韵味,从而达到最大程度的留白,较好地规避强解诗歌出现的主观偏颇,有助于读者对诗歌原本语境的体会与感悟。李善注诗对辞赋文献的大量引用生动诠释了中国古代诗赋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保存唐前辞赋文献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鲍照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亦是一位杰出的辞赋家。咏物赋是鲍照赋中数量最多的类型,最能体现鲍赋的艺术魅力;鲍照咏物赋的艺术特质:一,体物特征,包括动态的生命之美、流动的画面美、形似与神似之美、修辞之美以及险奇之美等;二,言志特征,包括言志的复杂性以及言志的方式等。体物与言志结合,真正达到了《文心雕龙.诠赋》所称赏的“符采相胜”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5.
龚克昌是我国著名的辞赋研究专家,是解放后大陆最早从事赋学研究、最早出版赋学专著、唯一招收赋学博士后的学者。其《汉赋研究》批驳了千百年来对汉赋的种种非难,恢复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全汉赋评注》是开创性的工作,很多篇章是第一次注解。  相似文献   

16.
唐代律赋中取材于史传类典籍的一些赋作具有故事情节描写,这些描写受到律赋体制的影响和制约。为了使故事情节更生动和更富有故事性,律赋的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艺术手法对原有题材进行渲染和加工,使其人物形象和情节片段更有冲击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鲍照是南朝文坛和诗坛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辞赋的诸多特征已经进入鲍照的诗歌,与之交融互渗,相应地形成了铺排和骈偶的写作手法、实景虚写的思维方式、深秀华赡的风格特征、抒情与功利的创作宗旨等独特风貌.  相似文献   

18.
在本文中我价则旨出:赋范线性空间的完备性与Banach空间的Schur性质是■1乘积不变性.  相似文献   

19.
对于瘐信在賦史上的地位有两种评价:一为“辞赋之罪人”,一为“四六宗臣”。“罪人”是以古赋为标准得出的,“宗臣”則是就庾信在骈赋中的作用而言。两种评价貌似不同,实际上却彼此联系,互为因果。骈赋从东汉咏物抒情小赋发展而来,咏物抒情小赋是在汉大賦衰落时兴起,与汉大賦分属不同的审美范畴。这是賦体文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庾信作为骈賦的最高成就者,可与古賦作者司马相如分庭抗礼,在赋史上具有极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卢照邻长于文、赋,艺术成就与诗歌比肩,文体样式包括骚体文、辞赋、应用文三种类型。卢照邻追慕屈原的人格精神,为文多慕楚骚,《释疾文》、《五悲文》可谓代表。艺术特点:上承屈骚精神强烈的抒情色彩,以景写心、自然贴切的景物描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