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五言古诗最早最成熟的代表作,陆时雍曾指出"<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它上祖<诗><骚>,下启唐宋,标志着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试从句法分析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的语式及其对后世诗歌语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古诗十九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其社会背景、思想内容、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综合了前人的一些定评,又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新见解,资料翔实,条理清楚,对古代文学诗歌的教学与研究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以现实的普通人作为悲剧的主角,真切地表现普通人心灵深处的悲伤,表现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和人生的深刻体验,毫不隐螨地抒写了性压抑饥渴给人们带来的痛苦,表达了对爱情对人生对本能对欲望的肯定和呼唤,其强烈的悲剧激情,悲剧矛盾,悲剧冲突,悲剧结局等因素,构成了丰富的悲剧美。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出现的重要的五言诗作品,历来为后世研究者所关注。其诗歌中共有的"感伤"意蕴更是被作为探讨的重点。本文即从此入手,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说明这种"感伤"意蕴的存在本质——人的"时间性"。  相似文献   

5.
《古诗十九首》表现的生命意识和生活态度实质上是一种人性的觉醒,这种人性的觉醒与西方的存在主义哲学在本质上有许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古诗十九首》有着深厚的化内涵,是汉末失意人将化精神转化为创作实践的具体表现,他们在诗中张扬了个体生命的价值,表现了感伤情调的化心理,体现了对人的生命意义、生存本质的思考和追求。  相似文献   

7.
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从文本分析和前人评价入手,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传承及文学意义给予了确切的论述。"高妙"说是其论十九首的主旨。方氏的论述有得有失,但总体来说,其观点对今人研究不乏具有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昔人论《古诗十九首》,以钟嵘“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最有代表性。这是《古诗十九首》对乱世中失意伤时与相思离别作深刻而形象传递的结果,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是高度典型的艺术形象表达的真情美。它多直接抒情,又能托物寄意,质而不俚,直中见文,以其自然美成为“五言之冠冕”。它不着力于字、句琢炼,而以结构的完整性、连贯性和意境的浑融,表现出特有的整体美,被称道为“天衣无缝”,“篇不可句摘,句不可字求”。尽管其颓废的思想和享乐主义对后世产生过消极影响,但对于我国诗歌美学的积极作用是不可置疑的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具有浓重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可以从其中的游子思妇诗中得到集中体现。游子和思妇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共同承受着因失意别离而造成身心双重的孤独寂寞,但两者的表现方式和排遣方法却不一样:游子表现为失意、困顿,思妇则表现为独守、等待;男子通过抑郁行乐和眷念家室故土来摆脱孤独,女子则是通过想像、因情入梦和自求多福来自我安慰以排遣孤独。他们在人人“同有之情”的孤独中从沉痛到解脱,体现了人类战胜孤独寂寞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陶诗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古诗十九首》。在语词接受上,陶渊明拟古而非泥古,创作上自成一格。在风貌特征上,陶诗自创高格,与"十九首"和而不同。陶渊明创作上所表现的生死观,是对"十九首"生死主题的回归与升华,同时也标志着文人在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被刘勰称誉为“五言之冠冕”,除其“悲远之意”给人以深深的震撼之外,它独特的音乐般的节奏,也是其魅越千古的原因之一。从《古诗十九首》诗歌语言组织的重复与变化两方面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无论重复还是变化都必须源于诗歌的内在情感的表达意图,恰如其分的情感抒发,是其形成“怊怅之情”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古诗十九首》独绝千古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具有强烈的悲剧性美,悲剧性美又是诗人悲剧性的心理内容与对其独特的抒写方式完美融合而产生的美学效果。本文便是从悲剧性美产生的现实基础和艺术表现两方面入手,力求深入地挖掘《古诗十九首》深厚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3.
《古诗十九首》对建安诗歌的影响是前人早有定评的.本文从生命意识角度揭示了这一影响,并指出这种上升为人格的意识对于后代诗歌的影响.建安诗歌总的风格是悲凉慷慨,这本身就深深地打上了诗人各自对于生命的独特的感受;诗歌洋溢着对于建功立业的渴求,就是诗人们追求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人格意识,这与《古诗十九首》的珍惜生命的存在的生命意识相比已经有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这种人格意识几乎成了后代文人骚客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人格支柱,在中国诗坛上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直而不野”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诗十九首》从属于广义乐府、叉与文人创作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直”突破了“诗骚”的传统,保留了汉乐府言世俗之情的特质,《古诗十九首》的“不野”叉将文人的深邃和精致融入民歌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文人诗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承传了《诗经》中《蒹葭》、《汉广》等篇的“间阻思慕”模式,但又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间阻物”有所拓展,抒情方式有所突破,表达方式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承传了<诗经>中<蒹葭>、<汉广>等篇的"间阻思慕"模式,但又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间阻物"有所拓展,抒情方式有所突破,表达方式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东汉末年的中下层士人,为了谋求前程,背井离乡,成为游子。世路坎坷使得游子们的人生理想幻灭,进而陷入忧患的深渊。游子们感叹人生的短暂,不甘于草木同朽,想通过建功立业而达到不朽;不愿虚度一生,而追求现世的享受游戏人生。然而短暂的享受,并不能真正的排遣心中困惑,于是借乡情和爱情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游子客居异乡,思妇空床难独守,孤独感长期萦绕在他们心间。《古诗十九首》的诗篇都根植于这片动乱的土壤,从而具有了忧患意识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18.
叶晓燕 《科技信息》2013,(18):169-169
东汉末年的中下层士人,为了谋求前程,背井离乡,成为游子。世路坎坷使得游子们的人生理想幻灭,进而陷入忧患的深渊。游子们感叹人生的短暂,不甘于草木同朽,想通过建功立业而达到不朽;不愿虚度一生,而追求现世的享受游戏人生。然而短暂的享受,并不能真正的排遣心中困惑,于是借乡情和爱情来慰藉自己的心灵。游子客居异乡,思妇“空床难独守”,孤独感长期萦绕在他们心间。《古诗十九首》的诗篇都根植于这片动乱的土壤,从而具有了忧患意识和孤独感。  相似文献   

19.
从《古诗十九首》和《建安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论证了生命意识是二者的共同主题,并从不同角度揭示二者生命忧患意识的诱因及生命意识的走向,探讨了二者在生命意识方面的密切联系,从而揭示汉末中、下层文人、寒族生命意识之由趋于觉醒到文学自觉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诗经》十五“国风”中“第一人称诗”占一半以上,而在所有“第一人称诗”中出自女性之口的又占三分之一强。这些以女性口吻抒写的诗篇传达出一种后世文学所欠缺的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在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女性对人性本真的追求,它包括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不息的自强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