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人们发生纷争时,选择"私了"还是"公了"成为人们需要选择的首要问题。目前在我国,许多人在面对纠纷时更愿意选择"私了",尤其是在农村更为普遍。本文即从法社会学的角度,对于"私了"存在的原因及其利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誓"以对上帝和诸神的信仰为理论基础,它的表现形式源于宗教生活,它体现了宗教和秩序、信仰与法律制度之间的关系,在"刑起于兵"的中国法律传统中,"誓"在法律的起源中具有本源的意义;相比之下"誓"对西方法律传统影响更深远,它不仅把"法律必信仰"的理念植根于西方社会,而且把诚信观念、程序正义呈现于现代西方法庭.  相似文献   

3.
"定湘王"是近代新疆各地供奉的城隍,本文通过介绍"定湘王"的起源和影响,分析"定湘王"信仰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紫姑"是中国民间诸神谱系中的"司厕之神","迎紫姑"是元宵节的特定节庆形式,受众极广,并因时地差异而发生变化.明清时期在赣、粤、闽等客家地区,紫姑信仰逐渐演化为月姑崇拜,二者在神职信仰、仪式流程和组织群体方面几乎一致,但受圆月崇拜和当地农事时令等因素的影响,其时令由传统的元宵嫁接至中秋.月姑崇拜在客家地区存续至今,除...  相似文献   

5.
辩诉交易在我国是利于公正还是利于腐败,它的证据基础如何.辩诉交易是由当事人利益推动的诉讼,在中国,它有效减少公诉案件"私了"的司法制度,应该在探索中试行.  相似文献   

6.
刑事和解与刑事案件“私了”都是一种私力救济模式。它们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脱离了国家公权力的监督和审查。刑事案件“私了”在民间颇具市场,如果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和规制,找到它与刑事和解存在的契合点,刑事案件“私了”就能在处理社会纷争时变害为利。  相似文献   

7.
黄山西递、宏村、唐模等古村落,保留许多完好的"祠堂",这是历史文物."活态传承"的"祠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世代相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在于它"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建设文化生态区一定要守住这个"真魂",具有神圣仪式性的民间信仰类民俗活动不能以纯粹的"表演"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8.
与洋务派官员相比,晚清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将"中体西用说"推进到"道器说",率先将变革的内涵由经济技术层面扩展到政治体制变革,是对当时洋务派官员思想局限的一个理论突破,但另一方面,郑观应仍然固守着对儒教和道教的理论核心"道"的执着追求和信仰。对道的迷信和对以基督教为核心之一的西方文明的本能排斥成为以郑观应为代表之一的晚清改良主义思想家的思想特征和最后精神底线。  相似文献   

9.
劫后余生的"归来者"诗人和"朦胧诗"人在各自的创作中都把"文革"作为他们写作的文化资源;基于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信仰,相异的个体生命体验、生命意识,他们用自己诗歌塑造出不同的"文革记忆".在诗歌的价值取向上主要表现为对昨天的不同态度:"归来的歌"是一种明显的批判意识,在批判中确立自我的合法性;而"朦胧诗"有一种明确的反思意识,在反思中寻找自我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18年的年度词汇,"锦鲤"在社交网络上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通过分析"锦鲤"现象的成因和公众"转发锦鲤"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对这一传播现象进行考察。研究认为,"转发锦鲤"行为的心理基点在于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生活压力的拒斥。同时,随着后现代文化的兴起,宏大叙事的逐渐衰落拉近了人们同信仰对象的距离",锦鲤"文化便是由此衍生出的一种表现形式。资本的推动和对"锦鲤"形象的构造也在"锦鲤潮"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多重合力的共同作用下",锦鲤"现象引发了一场公众的集体狂欢。  相似文献   

11.
安龙奠土是大理白族房屋营建中的重要仪式.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安龙奠土仪式的坛场、过程、神祇等情况出发,对白族"土府"神信仰进行考察可知,白族"安龙奠土"仪式与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同时也有较多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本性,着重对当前高校“两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神圣职责和必然要求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是“两课”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所谓"五四意象"是指能够体现出"五四"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的元素.在巴金的小说<家>中,"新书刊"就是这样的意象之一.作为能够体现新文化运动与旧的文化与传统决裂的新书刊,承载着作者和五四时代所赋予的很多启蒙的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巴金作品中的"新书刊"还体现着极强的作者个人记忆和书写中的选掸性,由此也透露出作者个人信仰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14.
在穆时英的部分小说里出现了"pierrot"(丑角)的角色。在"pierrot"身上,表现了作家对个人存在的思考:都市人在高度物质文明的享受之下,精神上却是寂寞和孤独的。他们寻找不到精神的信仰和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他们占据了物质之有的同时却发现了意义之无。但是他没有像西方存在主义作家那样将之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而是选择了逃避。因此这种思考是模糊的、零乱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天人舍一"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规划理念与方法.方法 通过对"天人合一"不同内涵的文献查阅和相应的人居实证研究.结果 "天人合一"观念影响下中国人居环境建设体现的3个基本特征,即追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追求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等.结论 中国古代人居环境追求空间的伦理性,促进理想人格的培养和人文环境的和谐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的内在气质;关注人的文化理想和文化信仰,给人以终极关怀,是中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最终依据.  相似文献   

16.
西方社会文化的"神圣"品质并没有在"世俗化"的浪潮中消失,与此相应,以基督教为样板的宗教及其信仰似乎以更为亲和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上帝无处不在"、"上帝无时不有"真实的反映着神圣的信仰深深的根植于社会民众之心.相比于西方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把信仰置放于伦理的崇高之中.当承载着信仰的终极关怀由"士大夫"承担逐步消解在脱离民众生活的伦理性崇高之后,民众的信仰便只有一条出路:历经千难万险,到深山老林的庙堂顶礼膜拜,求得内心的修炼与安宁;信仰真正的成为了"难于人说"的神秘之举,世俗的芸芸大众没有真正的信仰.现在,是让信仰从崇高的伦理和高远的庙堂走向乡间田野深入民众之心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控制力弱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由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受到挑战而引起的社会信仰控制力弱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表现为信仰物化、信仰冲突和信仰缺失。国际共产主义力量的削弱、国内不和谐现象、多元文化的碰撞与挤压,加之"经济人"效应是造成人们马克思列宁主义信仰弱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高校信仰教育,不仅能指引大学生行为准则、实现人生价值而且对培养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描绘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高校信仰教育现状的分析,指出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淡漠,信仰缺失等问题,提出通过拓展高校信仰教育的内容,创新高校信仰教育的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时代精神,给予不同主体不同关注;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利益相合,提高高校信仰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来实现高校信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后弘期"的藏传佛教,与"前弘期"即吐蕃时期的藏传佛教相比教,无论在传教之范围,还是信徒的信仰程度,皆远远超过"前弘期",是藏传佛教的大繁荣时期,除了在兴佛之规模上是空前绝后之外,从11世纪中叶开始,还产生了许多互不隶属的宗派,并且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文化特色,藏传佛教界人才辈出,为整个吐蕃社会的进步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其中最早产生的宁玛派尤为突出,表现在它极具特色的传承方式及对整个藏传佛教和其他教派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谓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伯尔曼曾经指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这一观点近年来遭遇了众多学者的质疑,认为这是一个伪命题,法律不能是被信仰的对象。如果倡导法律信仰就必须找到法律信仰的实证基础,以下笔者从民间法价值角度证明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掘路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