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两种鳢科鱼类声反应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行为生理的方法,记录鱼鳍对声频的反应。实验表明两种鱼有如下听觉特点:可闻频率下限约20Hz,上限:鸟鳢为1000Hz,月鳢为800Hz;最适刺激频率为50Hz;并存在两个敏感区;50Hz附近和600Hz附近;强度阈值极差:乌鳢为41db,月鳟为28.7db。  相似文献   

2.
关于骨鳔类及其起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关于淡水鱼的起源问题仍是古生物学研究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骨鳔类是淡水鱼类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淡水鱼类组成总数的80%.关于骨鳔类起源问题,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见解:1、贡瓦纳起源说;2、非洲起源说;3、南美起源说;4、东洋区起源说.从各方面论据看来,东洋区起源说是目前关于骨鳔类起源问题的一个比较能自圆其说的学说.但这个学说的内容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提高阻抗管测量频率上限的新方法.该方法针对表面阻抗均匀的材料,通过对管道内高次模式声波的分解和测量,拾取对应于法向的入射波与反射波的(0,0)模式,获得法向吸声系数和法向声阻抗率,从而使测量不再受管道截止频率的限制,大幅度提高管道内测量的频率上限.介绍了利用单传声器轴向传动获取信号,在同济大学直立式阻抗管内进行的材料声学特性的测量.结果表明,阻抗管原有的截止频率为280Hz,采用提出的测试方法,可使测量频率上限提高到2 000Hz及以上.  相似文献   

4.
鱼类耳石与年龄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耳石是沉积在真骨鱼类内耳中的一种矿物结构,其主要成分是碳酸盐.耳石生长是以与机体生长相对独立的方式增长的,与年龄存在密切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多种海水、淡水鱼类的耳石进行了研究.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鱼类耳石与年龄关系的研究概况,包括耳石生长,耳石日轮、年轮、重量以及耳石元素指纹分别与年龄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同时探讨了目前研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提出了展望,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直接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风速频谱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自然风与机械风频谱的区别及对热舒适的影响。研究发现自然风的频谱在低频区较机械风丰富。提出了一种模拟自然风频谱的方法 ,并利用此方法研究了频谱形状及吹风频率上下限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主观问卷实验表明 :接近于自然风频谱的吹风模式比其它吹风模式有更好的可接受性。同时发现人体对吹风频率感受的上限在1Hz附近 ,而频率下限在 0 .2 44~ 0 .488m Hz范围内时吹风有较好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6.
鱼耳石是沉淀在真骨鱼类内耳中的结石,矿物成分为碳酸盐类的文石.鱼耳石每日生长一条环带,且其形成过程中在文石矿物和鱼生活周围的水体之间达到(或接近于达到)氧同位素平衡,因而18O/16O的同位素分馏与温度密切相关.鱼耳石中的碳同位素分馏与鱼生活周围的水体不平衡,但可以记录鱼类的性成熟和食物源方面的变化.因此,鱼耳石的氧、碳稳定同位素成分(δ18O和δ13C)真实地记录了鱼类的生态环境和变化,可视为一种天然的环境变化的标记.伴随着微取样技术和同位素质谱仪分析灵敏度的提高,鱼耳石的同位素成分研究近年来在渔业和海洋环境重建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超声波辐射频率分别为0、20、28、40 k Hz时,对质量为(0.23±0.05)g彩虹鲷幼鱼生长发育的影响.30 d的试验结果表明:超声波辐射频率为20 k Hz试验组的质量相对增加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最高,分别为(108.80±4.09)%、(2.45±0.70)%·d~(- 1)和(90.60±1.26)%;辐射频率为28 k Hz试验组彩虹鲷幼鱼的干物质消化率最高,为(69.58±1.94)%;超声波辐射频率为40 k Hz试验组的质量相对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干物质消化率、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最低,分别为(71.79±1.64)%、(1.80±0.31)%、(60.46±1.17)%和(86.06±1.81)%.由研究结果可知,不同超声波辐射频率对彩虹鲷幼鱼的质量相对增加率、特定生长率、消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超声波辐射频率在20~28 k Hz间有利于彩虹鲷幼鱼生长,超声波辐射频率为40 k Hz时不利于彩虹鲷幼鱼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8.
研究鼠类声行为,对探索鼠害控制的新方法有重要意义。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11只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行为的观察和对860个叫声的分析,初步得知褐家鼠4种明显不同的声行为。单个体见到人时的惊恐叫声呈多谐变频的声谱结构,叫声的持续时间较长,平均在(473±271)ms,通常有3个主要的谐音,MPF为(2 820±258)Hz。当两个体一起发生追打时,势弱个体表现出与其行为相应的3种明显不同的叫声:打斗时的惊叫声频率最高,MPF为(5 091±1 365)Hz,频率范围宽达(9 225±3 292)Hz,大多是多谐结构;面对势强个体的叫声的振幅低,为(0.44±0.25)V,几呈多谐恒频结构,MPF和频宽分别为(2 917±1 463)Hz和(4 360±3 421)Hz;堵挡在通道口的叫声的持续时间长,叫声的频率最低,MPF为(1 384±878)Hz。  相似文献   

9.
采用磁致伸缩传感器(Ms S)超声导波检测系统,对带包覆层轻烃管道进行在线检测。研究了不同检测频率、管道直径对管道缺陷检测定位精度的影响,并分析了带有黏弹性包覆层环氧树脂对超声导波信号的影响。对114 mm和80 mm两类管道,以三通、弯头等近似为缺陷,分别使用32 k Hz和64 k Hz探头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检测频率时管道缺陷检测精度不同,频率越高,定位精度越高。管道的直径对导波信号缺陷检测精度有重要影响,采用32 k Hz频率对80 mm管道的定位精度为9.3 cm,远高于114 mm管道的定位精度(17.6 cm)。黏弹性包覆层对检测信号有强烈的衰减,平均衰减速率约为1 d B/m。  相似文献   

10.
2013年5-9月在北江上游采集东陂长汀品唇鳅Pseudogastromyzon(Labigastromyzon)Changtingensis Tungpeiensis,对其耳石、鳞片、脊椎骨和鳃盖骨等4种年龄鉴定材料的轮纹观察分析,探讨其鉴定年龄的可行性.结果显示:耳石和主鳃盖骨均无明显可计数的年轮;在入射光下脊椎骨呈现出明暗相间的条纹,无明显杂纹,年轮清晰;鳞片年轮表现为疏密型,中央区域出现溶蚀现象,鳞片有生殖痕现象.脊椎骨的判别能力为94.27%,鳞片的判别能力为72.43%.两鉴定者对脊椎骨鉴定吻合率为93.92%,对鳞片鉴定吻合率为63.33%,鉴定脊椎骨和鳞片吻合率分别为85%和81.67%.脊椎骨是东陂长汀品唇鳅年龄鉴定的最佳材料,鳞片辅助鉴定材料,鳃盖骨和耳石则不适于东陂长汀品唇鳅的年龄鉴定.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ELF电磁场对细胞游离Ca2 浓度的影响。分别通过(a)从单个肝细胞内钙离子振荡的动力学模型出发,以细胞膜上IP3受体浓度作为作用因子的数值计算和(b)ELF电磁场对细胞作用的实验结果分析电磁场对细胞游离Ca2 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钙振荡的周期与IP3受体的浓度成非线性关系,外加ELF电磁场影响胞内钙振荡的周期和胞浆Ca2 浓度:强度为53v/m、频率为16Hz、45Hz和频率为16Hz、强度为80v/m的电磁波可使细胞胞浆Ca2 浓度上升明显,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强度为53v/m、频率为32Hz和60Hz和频率为16Hz、强度为26v/m的电磁波作用后细胞胞浆Ca2 浓度上升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一种用频控调谐放大器实现频率—电压变换的新方案。电路结构简单,而频率上限可达2MHz 以上。  相似文献   

13.
电磁刺激对成骨样细胞UMR-106 DNA合成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从细胞水平研究低频电磁场影响成骨样细胞增殖的有效物理参数 ,并为其作用机制的解释提供依据 ,论文就几种类型电磁场对成骨样细胞 UMR- 10 6DNA合成的作用进行了一系列实验 ,通过 3 H-脱氧胸苷掺入检测 DNA合成的改变 ,发现特定频率、场强 (或磁感应强度 )组合的电磁场 (脉宽 0 .2 m s,10 V/cm,12 5 Hz附近的脉冲电场 ;1V/cm,10 Hz附近的交变电场 ;0 .5 m T,5 Hz附近的交变磁场 )能促进细胞 DNA合成水平显著提高 ,表明刺激骨细胞生长的电磁场无需复杂的波形。场强对 DNA合成有重要作用 ,只有在合适的场强范围内 ,一定频率的电磁场对细胞才有刺激作用。交变磁场所诱导的电场很微弱 ,表明磁场不只是通过诱导电场发挥作用的 ,研究磁场对细胞的作用应考虑包括磁场直接作用等全部可能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超大跨屋面结构风速时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自然风的特性,采用AR模型(自回归模型)模拟具有时间和空间相关性的随机风速时程,并对Whittle递推算法进行了改进,用于求解回归系数矩阵,编制了相应的风速时程模拟程序.算例表明:该法计算效率高,所编制程序可用于超大跨结构复杂屋面随机风场模拟.另外,通过对AR模型有关参数的分析讨论知:对于Davenport谱,兼顾精度和效率,时间步长取0.1 s左右、截取频率上限取5~8 Hz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1960——1963年在浙江近海渔场收集的带鱼耳石资料进行年龄和生长的研究。本海区带鱼耳石上轮纹形成的周期为一年,肛长 L 与总重 W 的关系式为:夏汛(5、6月)W=3.083×10~(-s)L~(2.8568);冬汛(11、12月)W=3.025×10~(-s)L~(2.8806)。带鱼肛长与耳石半径长 R 的关系式为:L=-41.54 77.23R。本海区带鱼的生长可用 Von Bert-allanffy 生长方程描述。极限体长 L_∞=559.1毫米,极限体重 W_∞=2176克。带鱼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位于 t=3.14令处。本海区带鱼一般生长型与日本纪伊水道的带鱼比较接近,而与黄、渤海区的带鱼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用电生理学方法研究了乌鳢球状囊微音器电位。通过空气中扬声器发出的连续纯音作为刺激信号,将引导电极插入乌鳢球状囊内淋巴液中,记录到了典型的球状囊微音器电位;乌鳢内耳可闻频率范围至少自20Hz至280Hz;以28μV的球状囊微音器电位为指标,绘出了听力曲线,最低听声压值约为13dB,最低听声压值处于33Hz附近。证实乌鳢听觉敏感区处于较低频率区。  相似文献   

17.
采用功率谱估计的方法,从脉搏信号中准确提出了人体呼吸频率和心率值.结果表明,正常人的静息心率有很大差异,一般为0.625~1.615Hz(均值为1.025Hz),且呼吸频率的变化范围宽(男性为8.5~21.2次/min,女性为12.4~26.5次/min).对人体四种脉象信号功率谱能量及其分布进行了计算和比较,为揭示呼吸对脉象影响的机理和估计心率的稳定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频率切片小波变换对复线新建隧道爆破振动与既有隧道机车振动信号进行了分析。在获取两种信号波形和频谱曲线的基础上,利用FSWT对两种信号进行了时频分析。然后根据其逆变换能切割任意频率区间的特点,对两种信号进行子频带划分并得到重构信号;并对两类信号不同的能量分布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爆破振动信号和机车振动信号的能量主要都分布于200 Hz区域内;在0~100 Hz范围内,机车振动信号所占能量相对较大;100 Hz以上频率区域,爆破振动信号所占能量比例更大。爆破振动信号相对于机车振动信号而言,属于更加高宽频的非平稳随机振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非参数分析思想,根据40Hz脑电信号(EEG)和宽带干扰肌电信号(EMG)的特点建立了40Hz EEG检测与分析的系统,它包括:1)数字滤波;2)基线下阀值的自动确定;3)40Hz EEG的检测分析。在Apple—Ⅱ机上通过了所有的程序,进行了初步实验。对四个受试者在基线和口语条件下的40HzEEG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表明:40HzEEG能反映大脑认识功能有无障碍的情况,可作为“集中警觉”状态下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20.
这项研究探讨了岩石在0~500Hz范围内的声学振动频谱,在不稳定顶板岩层中,这种声功率谱在频率为200~1000Hz范围内有特征性的增高,而这种效应在3000~5000z频带范围内则没有,这种特性为测量岩层稳定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