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研究北盘江流域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揭示其空间格局,基于遥感数据及统计资料,构建北盘江流域乡镇单元的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评价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耦合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度贫困以上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40.54%,贫困程度较重的乡镇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中部及六盘水一带的西北部地区,有一定聚集性。2)生态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由东至西生态脆弱程度愈加严重。中度以上脆弱性的乡镇仅占全部乡镇的30.41%,生态脆弱程度处于偏低水平,各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3)耦合协调类型占全部乡镇的83.24%,处于优良的耦合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差异类型分布连片且集中,失调差异类型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研究可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依据PSR模型构建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云模型和属性识别理论动态评价了铜陵市环境经济系统脆弱性,并运用脱钩理论分析了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及环境经济系统内部子系统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5年~2014年,铜陵市环境系统呈高度、中度脆弱性,下降趋势缓慢;经济系统脆弱性高度运行,下降趋势缓慢;环境经济系统各年脆弱性等级居高不下;环境压力与环境响应总体呈进化依赖态势,佐证环境状态趋优对环境治理及环保投入的高度依赖性.经济压力与经济响应呈依赖与脱钩交错变化态势,佐证经济转型内在与外在阻滞力量的错综复杂性.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总体以强脱钩为主,即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同向趋优发展,表征环境科技和环境教育对环境改善的大于单纯环保经济投入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吐鲁番市为靶区,以2006-2015年吐鲁番市城镇化与旅游业的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构建城镇化与旅游业两大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基于协调耦合协调模型对2006-2015年吐鲁番市城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 2006-2015年,吐鲁番市城镇化与旅游业的综合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2)借鉴耦合模型,吐鲁番市城镇化与旅游业的耦合度在近十年一直处于拮抗阶段;(3)两大系统协调类型由中度失调转向濒临失调,协调程度为不协调.滞碍关系表征为:2006年旅游业滞后,2007年城镇化滞后,2008-2009年旅游业滞后,2010-2011年城镇化滞后,2012年后旅游业持续滞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衡量汉中市近10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方法以汉中市1996—2009年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下的两个子系统,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两大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根据协同论的思想构建协调发展模型,进而评价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状况。结果 1996—2009年期间,城市化发展指数每年平均上升0.17点,生态环境指数每年平均上升0.15点,研究期末协调度指数为0.12。结论汉中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快于生态环境的发展速度;汉中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度较低,表现为协调性总体上处于失调状态。在汉中市未来经济发展中,需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5.
杜柏锋  王建民 《河南科学》2022,(9):1502-1509
选取黄河流域9省(区)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对其经济子系统与环境子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2011—2020年9省(区)经济增长质量与环境优化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9省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经济质量指数增长速度快于生态环境优化指数增长速度,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处于上升趋势.(2)黄河流域中部地区耦合协调水平较高,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较多,经济生态水平较为滞后,而东部地区生态环境优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3)黄河流域9省(区)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程度自2014年起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截至2020年,除青海省外,其余省(区)全部进入中级耦合协调等级.  相似文献   

6.
以环渤海地区的17个沿海城市组成的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权重,综合指数法测算脆弱度指数,来研究环渤海地区城市群经济系统脆弱性。研究发现:就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类型而言,天津、大连、青岛、烟台、东营属于低脆弱性类型,盘锦、沧州、潍坊、威海、唐山、营口、日照属于较低脆弱性类型,秦皇岛、滨州、葫芦岛、锦州属于较高脆弱性类型,丹东属于高脆弱性类型;就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格局而言,整体上呈现出天津、大连、青岛三足鼎立的格局,其余城市的经济系统脆弱性较高,“波峰”到“波谷”变化态势明显;省际相比,天津、山东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最低,河北次之,辽宁最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庆市沙坪坝区1998—2017年的城市化水平子系统与生态环境质量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变趋势。【方法】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别构建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耦合模型对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变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1) 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数在1998—2017年间均保持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0.044增加到2017年的0.983;2)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在研究期间呈波动上升趋势,1998—2003年间上升,2003—2006年间表现出下降,2006年后呈波动增长;3) 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协调度的时态演变整体表现为波动上升,进一步可细分为3个时段:1998—2004年、2004—2006年、2006—2017年,分别为上升趋势、小幅下降趋势、波动上升趋势:4) 在1998—2017年间,耦合协调类型从基本不协调逐渐过渡到高级协调。【结论】明确沙坪坝区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的现状及动态演变规律,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策略,对区域城市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协调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PSR模型的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框架,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塔里木河流域2005—2015年生态脆弱性,分析其时空分布和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塔里木河流域2005—2015年生态脆弱性指数平均值为0. 538,处于重度脆弱Ⅲ级;生态脆弱性持续增加,综合指数最小值为2005年的1. 14,2009年到达一个峰值3. 07,2015年达到最大值3. 69;各地区的综合指数都处于2~3范围,总体呈现由西向东递增趋势,流域生态脆弱性空间分布呈现西低东高状态;研究时段内高度脆弱地区的脆弱性增加显著,而低度脆弱地区脆弱性变化不显著,处于中间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9.
运用变异系数理论构建模型,动态评价合肥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发展度,并进一步运用协同进化理论诊断研究时段合肥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内部子系统交互作用机制及演变趋向.结果表明:(1)2001年~2012年合肥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各子系统序参量均呈增长趋势,但差异明显;耦合发展度总体水平低,环境子系统是复合系统耦合发展水平主要约束子系统.(2)子系统内部交互作用机制差异明显,环境—经济、经济—社会及环境—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双向掠夺型、单向输给型和相向互利型;经济、社会系统进化速度迅速,成为掠夺环境子系统有序演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基于福州市主城区2000-2014年土地覆盖数据,采用VSD模型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通过暴露度-敏感性-适应潜力获取生态脆弱性,探讨土地覆盖变化与城市生态脆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土地覆盖类型的生态脆弱性水平差异显著,林地以微度和轻度脆弱为主,耕地主要表现为轻度和中度,且整体呈上升趋势,建设用地以中度、中强度和强度为主,区域差异明显且脆弱性水平逐期向强度脆弱转化,未利用地以中强度和强度为主;林地和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造成的生态脆弱性变化最为显著,生态脆弱性程度加深,且盆地地区比山地丘陵地区变化更为明显,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其生态脆弱性降低;研究区土地覆盖变化程度增强,且整体上造成城市生态脆弱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生态安全P-S-R分析框架和脆弱性系统结构理论结合的方法构建了矿业城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原理和变异系数方法构建了评价模型,对矿业城市(铜陵市)人地系统脆弱性进行了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01年以来,铜陵市生态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响应逐年下降,环境状态波动变化,无明显上升趋势;铜陵市人地系统脆弱性等级呈下降趋势,评价期内一直处于脆弱、较脆弱等级,脆弱性等级高;生态环境响应和生态环境压力是铜陵市人地系统脆弱性下降的主要约束子系统,生态环境破坏和环保投入不力是主要的综合约束因子.  相似文献   

12.
通过构建旅游市场规模、旅游产业效益、旅游教育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研究了2006—2016年湖南省旅游"市场规模-产业效益-教育水平"(旅游"M-P-E"系统)耦合协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6年湖南省旅游市场规模与旅游产业效益发展水平整体呈交替上升趋势,个别年份存在波动异常,旅游教育发展水平呈震荡下降态势,发展走势稳定性欠佳,不同时段三大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位序关系更替显著,旅游"M-P-E"系统发展脱节现象突出;2006—2016年湖南省旅游"M-P-E"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并呈"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勉强协调—中级协调"循回起伏式演进特征,耦合协调等级普遍偏低,研究期内三大子系统一直处于磨合发展期,以2012年为时间断面,前期表现为旅游教育超前发展,后期则成逆转态势.最后,从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旅游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构建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旅游"M-P-E"系统优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既要承担国家生态建设战略部署、维护生态安全重任,又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林业增效、职工增收来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分析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以及两者的自我发展水平和相互影响情况,为研究森工国有林区实施生态建设和经济转型协调发展提供一种相对客观的动态评价方法。【方法】遵循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演变过程及科学性、代表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等原则,构建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动机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通过建立灰色动态评价模型分析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相互影响程度。【结果】①2000—2016年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主要以生态建设为主导目标。除2000、2001年以外,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有序度均高于经济子系统有序度,表明生态建设占据主导。而2000年与2001年的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大于生态子系统有序度,虽然表面上说明经济发展占据主导,但本质是生态建设效果的滞后性所致。②2000—2016年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的有序度整体处于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生态建设效果趋显,森林资源得到逐步恢复和稳定增长,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而同期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变化整体呈近似“U”形变化趋势,2003—2006年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处于“U”形趋势底部,2006年之后有序度恢复上升态势,尤其是2011年以后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显著上升,各年有序度水平都超过了0.5。③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勉强协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不同发展类型阶段,总体上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逐渐趋于良好耦合协调发展的轨迹。2008年及以前耦合协调度属于过渡阶段,尤其2003—2007年期间,近乎处于“U”形趋势底部的经济子系统有序度与同期的生态子系统波动上升的有序度形成了较大的离差,导致这一时间段出现了过渡阶段中的濒临失调发展类型; 2009年及以后属于协调发展阶段。④2000—2016年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都具有自我发展能力,但都较弱。这是由于施业区内经济生产活动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等造成生态系统外部环境压力仍然巨大,以及森林资源生长的长周期性使得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的数据增长缓慢,致使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的自我发展能力依然较弱。2000—2016年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发展中出现经济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发展路径日渐清晰、改革不断深入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着制约和影响林区持续发展的短板问题: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林业局收入减少,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林区专业技术人才断档,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较低; 黑森绿色食品、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还刚刚起步,生态产业、非木产业等转型替代产业发展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较低、拉动力不强等依然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依然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致使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的自我发展能力疲软。⑤生态子系统对经济子系统有促进作用,而后者对前者有抑制作用。相对而言,生态子系统自我发展能力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的持续支持下强于经济子系统的自我转型发展能力;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建设效果显著走强的趋势对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整体上经济转型起步迟缓、转型替代产业发展潜力尚未释放出来,从而对生态建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截至2016年,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处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在未来建设发展中,应统筹协调发展,通过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通过建设生态产业、非木产业及开发境外资源来推进森工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升级,缓解或解除经济发展对生态建设的抑制作用,以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的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管理(pressure-state-response-management, PSRM)模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和CRITIC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计算出吉林省西部地区的生态脆弱性指数,揭示了其生态脆弱性时空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趋势;运用冷热点分析方法,探究了生态脆弱性的空间聚集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分析了影响生态脆弱性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11—2021年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性以轻度、中度脆弱为主,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总体呈“西高东低”的显著特征;2011、2016、2021年吉林省西部地区生态脆弱性平均值分别为0.392、0.417、0.376,整体处于中度脆弱水平;剖析驱动因子可以发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景观多样性指数、年均气温对区域内生态脆弱性有较强的驱动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从系统论角度来看,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系统是由人口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文章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构建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并以广西为例,采集了2000—2012年的数据,用主成分和因子分析方法测算人口子系统、资源环境子系统和经济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建立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型,运用模糊数学理论来测算协调系数、协调发展系数等指标来评价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广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在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研究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文献综述和城镇复合系统相互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人口、经济、社会和生态复合系统序变量,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基于2006—2015年上海统计数据,对上海城市复合系统及其子系统的协同度进行研究,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举措,以期提升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进而提升城镇化质量水平。研究表明:上海城市复合系统协同度随着子系统数的增加,协同难度增大;各子系统有序度偏低,尤其是社会子系统有序度偏低程度较大,且人口、社会及生态子系统有序度呈现无序波动态势,制约了整个城市复合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以贵阳市花溪区为案例地,通过构建旅游地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测度指标体系,对旅游地社会-生态复杂系统中的脆弱性、应对能力和恢复力所呈现年际变化态势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2002-2016年间,旅游地总脆弱性测度值曲线变化总体呈上升态势,处于低级和中级2个等级,依次经历了较平稳阶段、上升阶段和快速增加阶段,以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为主;2)2002-2015年间,旅游地总应对能力测度值曲线变化依次经历了上升阶段、平稳阶段与再次上升阶段,基本上处于低级水平,2016年后跨越到中级水平,受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应对能力的共同影响;3)2002-2016年间,旅游地总恢复力测度值曲线变化依次经历了较平稳阶段和平稳上升阶段,处于低级与中级2个等级,生态系统与社会系统恢复力对旅游地总恢复力影响较大。针对研究区实际,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维度提出了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重庆都市区PRED系统协调对重庆直辖市人与自然协调、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选取12个指标,运用定量方法对重庆都市区PRED各子系统及总系统在1997年至2005年期间的发展变化特点进行了剖析,并对PRED系统与子系统间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重庆都市区PRED系统指数基本呈上升趋势,由1997年的0.7165增加到2005年的0.8704,系统协调性总体趋好;PRED系统发展受经济和人口子系统的推动明显,其次是受环境和资源子系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重庆都市区PRED系统优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研究构建了经济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4—2019年福建省各市域经济脆弱性的整体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刻画,并尝试揭示其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福建省经济脆弱性总体呈现显著下降态势,主要驱动力来源于经济适应性的持续提高;区域经济脆弱性差异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组间差异是经济脆弱性差异产生的主要来源.(2)...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发展势必带动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潜在的动力。在此观念的指导下,为了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协调关系,先构建两大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宿州市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间大部分年份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很好,2005年两者的协调度有所降低,2007年以后两者的协调度趋于下降,2012年协调度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