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是宋诗大家,苏诗诗序同样也具有丰富的文学及文化价值.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苏轼诗序进行探讨:其一是诗序中的互见手法和诗序之美,二是诗序中写人记事所带有的史笔和小说笔法,三是苏轼诗序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宋代诗人苏东坡与杭州有特殊的关系。他不仅先后两次莅杭任地方官,还在杭州写下了大量名篇佳作,至今杭州人的口碑中还流传着他的德政和诗篇。他二十二岁中进士,即以文章名天下。自二十六岁起从仕,辗转各地,直到老死,从未在一个地方住过五年以上。但他却两次任职杭州,合计为时近五年。“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可见他与杭州的关系是不同寻常的。他第一次任杭州通判,是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宁七年(1074)五月,  相似文献   

3.
4.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全才,他乐观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试从苏轼谐谑诗的功效来诠释苏轼化解苦难的独特人生方式,进而审视苏轼的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5.
6.
梅岭,一名大庾岭,为五岭之首,位于赣(江西)粤(广东)之边,是古代中原入粤门户,过此即为“蛮荒之地”的岭南。梅岭,由于它的这种特殊地理位置,容易触发往来行旅离愁思乡之情,故文人墨客经过梅岭,多有留题。特别是那些流徙岭南的人,一过梅岭,便有去国离乡之感,心绪凄然,感极而悲;如果遇赦北归,也觉得只有度过梅岭,才算真正脱离苦难的流放生活,因而庆幸生还,感慨万千。苏轼也是这样,遭贬南下经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变法运动的序幕刚刚揭开,苏轼就上书神宗皇帝,极论新法之不便,因而受到排挤,贬补外任。他在各地从政的过程中,“见事有不便于民者”,抱着“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的动机,从现实生活出发,写下了一些反映新法流弊的政治讽刺诗。关于苏轼反青苗法诗,在“乌台诗案”审讯中被指控的有五首,但其中纯系捕风捉影,不足深论。本文仅就《山村五绝》之四及《吴中田妇叹》作一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布衣终其一生的孟浩然,在居家襄阳和徜徉山水之时,运用移情、拟人等手法,创作了大量的吟咏闲适生活的诗篇。孟浩然的咏闲诗,是他悠闲的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反映了他在儒释道三教融合思想影响下,对恬淡、闲静、闲和的文化意境和美好心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对于艺术性如何传达到生活形象的逼真问题,苏轼鲜明地提出了贵在传神地鲜明观点。他反对把形似作为论画的标准和只求形似地诗歌创作。苏轼的诗歌传神论可以分为传物立神和传作者之神两部分。  相似文献   

10.
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写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为我国瑰丽的文学宝库作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值得提出的是,他的有些诗里蕴含着哲理。其中最有名的一首是《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作者借对卢山的观察,说明观察事物时必须注意避免片面性、不要以偏概全,把局部作为整体,这样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苏轼还有一首《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  相似文献   

11.
苏词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不断向传统诗歌靠拢的趋势:题材上实现诗词合流,风格上诗词界限不断消弭,文本与音乐不断疏离,在功能上体现出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创作观念上诗词渐可等量齐观,技法上进一步向诗歌领域借鉴,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之后词的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式,由“要非本色”逐渐为后来词人接受。  相似文献   

12.
通过比较、分析苏轼与弥尔顿两首悼亡诗的异同,认为人类相同的情感经历使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有了相通性,而也正是隐藏在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因素造成了这些作品的差异。了解这些文化因素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理解与交流。  相似文献   

13.
苏词打破了诗词之间的界限,体现出词体不断向传统诗歌靠拢的趋势:题材上实现诗词合流,风格上诗词界限不断消弭,文本与音乐不断疏离,在功能上体现出由娱情向述志的转变,创作观念上诗词渐可等量齐观,技法上进一步向诗歌领域借鉴,这就是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内容。苏轼之后词的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以诗为词“的创作方式,由“要非本色“逐渐为后来词人接受。  相似文献   

14.
苏轼、苏辙一生几十年间诗歌唱和从未间断,这些唱和的诗数量多,内容丰富,不仅是他们各自诗歌研究中不可忽略的组成部分,更是了解他们相互关系的珍贵史料,他们既是手足兄弟,又是最好的朋友和同道。  相似文献   

15.
严羽等人认为苏轼“以议论为诗”缺乏形象思维。其实不然,“以议论为诗”,不仅形成了他独特的诗歌创作特点,而且是对诗歌创作理论的一大贡献,使宋诗别于唐诗,而且深深的影响了一批人。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句。对于他的这个贡献,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the poetic works of John Milton and Su Shi, this thesis takes the only love sonnet of John Milton Methought I Saw My Late Espoused Saint (On His Deceased Wife) and Su Shi's first memorial poem Jiangchengzi (Riverside Town) as examples tries to analyze the different religious influences between the two memorial poems.  相似文献   

17.
苏轼既是一位多能的艺术家,又是位高水平的艺术理论家。他对艺术意境理论就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如概括意境本质,谓“境与意会”,要求艺术作品有“得之于象外”之美。在具体论述中,他不同意俗本改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为“望”南山,认为这一字之改,乃“神气索然”,意境全无。他说:“‘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则既采菊又望山,意尽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苏轼的《江城子》和弥尔顿的《梦亡妻》两首中外悼亡诗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比较,探讨了二者在深层意蕴、社会文化内容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同质性。  相似文献   

19.
植树要领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作出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规定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这是一项绿化祖国,建设精神文明的重大措施. 冰消雪融,春回大地.为了迎接这个由南而北的全国植树运动,特发表下列一组文章.  相似文献   

20.
苏轼是词坛上一位伟大的人物,他的词学观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抒情功能;二是自是一家,开创了豪放一派。这种词学观念无疑具有开放的革新的意识,把词从艳科小道的品质和地位提高到诗的地位上来,使豪放与婉约并存,为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