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山西矿井水的特点,对悬浮物矿井水、高矿化度矿井水、酸性矿井水提出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低矿化度水驱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技术,正引发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外低矿化度水驱已取得良好的矿场效果,而低矿化度水注入时机对开发的影响却未见研究。针对这一空白,开展了低矿化度水注入时机与采收率、采液速度、采油速度以及注入压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矿化度水驱替至含水98%后转低矿化度水驱,提高采收率效果甚微,总采收率仅为58.24%;而在高矿化度水驱至含水60%转注低矿化度水,再驱替至含水98%采收率可达67%,两种不同注入时机的最终采收率相差8.76%;低矿化度水驱阶段注入压力、采液速度、采油速度均高于高矿化度水驱,符合海上油田快速高效开发的要求。结合岩心矿物组成与实验结果,简单讨论了驱替机理,颗粒溶解运移、多价离子交换、类碱驱和润湿改变在本次低矿化度水驱中得以验证。  相似文献   

3.
针对大庆油田采油四厂的污水矿化度高等问题,通过模拟污水中各种离子和矿化度来研究聚合物溶液黏度的影响因素,得出水的矿化度越高,聚合溶液的黏度越低;Ca2+、Mg2+和Na+含量越高聚合物溶液的黏度越低.破乳剂、防垢剂、防蜡剂对聚合物溶液黏度无影响,絮凝剂和杀菌剂使聚合物溶液黏度降低.对于采油四厂的高矿化度污水应用电渗析法研究矿化度降低的情况.研究表明,电渗析方法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水的矿化度,并且可以有效地去除所有离子.电渗析方法处理后的淡水所配制的聚合物溶液的黏度远高于处理前的污水所配制的聚合物溶液的黏度,故处理后的淡水可以用于配制聚合物溶液.  相似文献   

4.
反渗透技术在煤矿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水资源越来越缺乏,为了节约用水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越来越多的煤矿在建设时考虑将矿井水处理后回用于生活饮用水,反渗透成为目前矿井水深度处理的首选技术。简述了反渗透技术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反渗透技术运用于矿井水处理的可行性,探讨了反渗透处理的预期效果及其发展前景,提出了应用反渗透技术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高悬浮物矿井水高效快速处理是解决西部六省区煤炭资源化合理利用的关键。关于原水中悬浮物特征对石英砂加载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则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影响机制也不清晰。为此,选用石英砂加载混凝处理陕西小保当煤矿典型高悬浮矿井水为研究对象,分析矿井水中悬浮物的粒径、煤岩比和初始负荷大小对石英砂加载混凝处理高悬浮物矿井水效率的影响。矿井水中悬浮物的粒径、煤岩比和初始负荷大小对石英砂加载混凝处理高悬浮物矿井水效率和沉降速度的影响明显。通常,混凝沉淀的去除效率和沉降速度随矿井水中悬浮物的粒径而显著升高,但当悬浮物的粒径过低(小于0.075 mm)后,沉降速率和去除效率明显降低。矿井水悬浮物的初始负荷过高(高于10 000 NTU)和过低(低于500 NTU)都会降低混凝去除效率和沉降速度。矿井水悬浮物中煤粉质量含量越高,砂加载混凝处理效率越低。该结果为有效提升砂加载混凝工艺的运行成效,缓解中国西部矿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同时对中国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和矿区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砂加载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混凝沉淀高效处理高悬浮物矿井水。但对于原水水化学特征对石英砂加载混凝沉淀效果的影响则很少有系统的研究,影响机制也不清晰。为此,选用石英砂加载混凝处理高悬浮矿井水为研究对象,分析矿井水pH、Ca2+、溶解性总固体(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和乳化油含量对石英砂加载混凝处理高悬浮物矿井水效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矿井水过低和过高的pH均不利于加载混凝沉淀处理的效率,pH为9.00时,混凝沉淀速率和效率最高。Ca2+含量的增多和乳化油含量的降低能促进加载混凝沉淀效率的提升。而TDS含量的高低和水化学类型的差异并不是影响加载混凝沉淀处理高悬浮物矿井水的效率和沉降速率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认知砂加载混凝处理工艺,提升其处理效率,实现中国煤矿矿井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高硫煤矿矿井水处理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目前我省矿井水净化处理技术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阐述,探讨了高硫煤矿矿井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及相应的处理措施,提出可行的技术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8.
为探寻母杜柴登煤矿井下废水处理的有效方法,比较分析出了母杜柴登煤矿井下废水的主要污染物,并针对高矿化度、高悬浮颗粒物矿井废水提出了可行的水处理工艺流程;经过处理后的井下废水达到井下防尘洒水等用水水质要求,并且全部回用,实现了井下废水的“零排放”和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
廖东良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15):4356-4360
在砂泥岩地层中自然电位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层水矿化度与泥浆矿化度差异、泥质含量、含水饱和度、地层温度和地层厚度。有些公司提供了自然电位受温度和地层厚度的校正图版,但没有考虑泥浆冲洗深度、侵入深度和束缚水饱和度大小对自然电位的影响。充分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双水饱和度模型重新构造了砂泥岩中自然电位的响应方程。用新构造的方程计算的地层水电阻率数值与测试得到的地层水电阻率数值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0.
矿井深部开采存在严重的“三高一扰动”的复杂地质环境,井下防治水的问题长期威胁矿井的安全生产,而传统的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方法和防治措施不适应深部开采的特殊地质环境。本文以林西矿深部开采2023-2工作面为例,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总结了矿井深部构造发育规律。统计发现林西矿以小断层发育为主,具有落差小、延展深度小、正断层占比高、高角度发育等特征,小断层发育特征对控制矿井突水相对有利。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总结了断层条件下底板破坏加深的规律,揭示了深部开采扰动下断层易活化并与底板破坏带联通的突水模式。研究成果为指导矿井深部开采防治水工作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浅层盐卤水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研究河套地区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基础上,通过地下水的离子系数特征分析、PHREEQC反向模拟、化学演化过程对比,揭示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的浅层盐卤水是由深层高矿化水沿着断裂向上侵染而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几年的野外勘查工作,大水沟矿区在找矿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矿区内圈定了2处水系沉积物综合异常,通过异常查证,目前发现了3条矿化蚀变带,圈出金矿体5条、铜矿体1条、钼矿化体1条、铅锌银矿化脉1条。其中金矿体主要赋存于蚀变的碎裂岩中,对发现的矿体沿走向进行了槽探揭露、钻探深部验证控制,矿体沿走向、倾向具一定延伸,深部品位变富,与邻近五龙沟金矿田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说明该矿区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深部岩石吸水特性,以鸡西荣华矿深部粗中砂岩(CS)、细砂岩(XS)和泥质粉砂岩(NS)为研究对象,采用浸泡法进行吸水实验,并结合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方法分析三组岩石的矿物成分、吸水特性及水对其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荣华矿深部岩石以石英、长石和黏土矿物为主。三组岩石的吸水率均随吸水时间的增加而增大,吸水过程特征曲线呈三次和四次多项式型。吸水实验初期岩石的吸水速率由孔隙大小和连通性决定,5~10 d后吸水速率由黏土矿物膨胀的微孔数量及其连通性改善情况决定。岩石结构松散、黏土矿物含量低,吸水速率和吸水率高;岩石结构致密、黏土矿物含量高,吸水速率和吸水率低。该结果可为岩石吸水软化机理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广西大乐铜多金属矿区位于大瑶山西侧铜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的北段,属典型的后期改造交代—充填型热液矿床。在对矿区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本区矿化体形成分布受"层+构"双重因素控矿模式制约。根据其控矿特征利用EH4电磁测深技术对其进行地球物理勘探,在显著的物性差异条件下,综合矿区地质情况和物探异常特征圈定异常区14个,为下一步深部找矿方向和深部验证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同时深部异常分布特点为提出的控矿模式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15.
针对3303工作面宽煤柱瓦斯尾巷底鼓严重问题,分析了底鼓发生的影响因素,确定了深孔松动爆破、底板加固、底板水控制综合治理技术方案。对深孔松动爆破卸压参数进行了设计,采用底梁加单体液压支柱组成的支护形式进行了底板加固。从巷道表面位移变形观测数据分析知,底鼓综合治理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解决了瓦斯尾巷底鼓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成庄矿矿井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成庄矿区矿井水概况,对悬浮物矿井水处理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矿井水处理的效益。  相似文献   

17.
陕北煤矿矿井水资源化处理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陕北矿区矿井水水质,本文介绍了含悬浮物矿井水的几种现有的处理方法以及利用途径,依照“排供结合”、“分质分用”的原则,提出一套新的矿井水资源化的工艺流程,争取使矿井水得到综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依据水质矿化、活化原理,对太阳热水器矿化颗粒的组分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微量元素稳定溶出的时间、浓度及温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经过矿化、活化,使太阳热水器水质达到饮用矿泉水水质标准要求,使水中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与人体细胞水比例接近,更有利于人体吸收,促进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该文扼要介绍了绥中县刘家沟铜矿点的地质特征和矿化赋存规律,着重从地质背景、构造蚀变特征、矿化特征、矿化类型等方面进行论述,并依据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地球化学特征对该矿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