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三、与导师的交往你开始做实验、搞研究,你非常希望导师随时随处指导你,解决你的任何一个困惑。这往往不现实,因为导师是“忙人”,他好像总有比你正在做的研究多得多的工作。你开始担心能不能从科学技术研究中得到最好的收获。即使是二年级的博士生也会问:我的研究低于国际水平,导师还能对我感兴趣吗?答案是肯定的。这里有一条与导师交往的阳光规则:保持和导师的联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上文[1]谈了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一:与导师见面,本文谈谈另一个场合:确定研究课题. 心急的博士生在第一次见到导师时,就会问:"我做什么课题?"其实.你选择了某位导师就等于选定了搞什么样的研究.我在前一个系列的一开始就讲到:"选择导师,实际上首先是在选择做什么研究课题."[2]闭化柏林[3]在发表于本刊的一篇文章中也谈到了导师与科研项目以及他们对于你成才的意义.你提问的真正含义.是指"具体做什么内容","从哪一个研究工作开始,一直干下去,走向什么样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一位成功的博士生在做了博士后以后,还会遇到另一种情况。由于你的成功,你的导师一见到你就会有意无意地问你是否有新的进展。“从上次见面后,你又做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于刚做博士后数周的人尤其是一种不好的境况。即使你能够保持这种科研产出的水平(谁都会怀疑这是真的、可行的1。你也不大可能永远面对这样强烈期待的热情。你需要的是和博士后导师之间的一段平稳期待的相处,要和导师花时闻讨论一下研究计划。除此之外减少与导师见面的次数。即使在走廊上被导师碰上又问了这样的问题,就说“还没有”。  相似文献   

4.
声音     
《科技潮》2008,(2):3-3
“研究人员必须将研究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告诉民众,因为民众是纳税人,他们有权利知道你做了什么,而国内的很多科研人员没有做到。”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孙万儒教授表示,纳税人有权知道科研人员做了什么。  相似文献   

5.
一位成功的博士生在做了博士后以后,还会遇到另一种情况。由于你的成功,你的导师一见到你就会有意无意地问你是否有新的进展。"从上次见面后,你又做了什么?"这样的问  相似文献   

6.
一位成功的博士生在做了博士后以后,还会遇到另一种情况.由于你的成功,你的导师一见到你就会有意无意地问你是否有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7.
正1996年潘建伟刚到奥地利求学时,导师问他的梦想是什么?他说是将来在中国也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学实验室。2001年,已拿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博士学位的潘建伟开始在国内建立实验室。"做着做着我又希望把研究成果推向实用化,能对国家做出一点贡献。"潘建伟说,自己正在做的事,光靠一个人不行,是一个团队在做,这就是我们有共同的梦想;那么,很多科研工作者一起在做贡献,则创新驱动、科技兴国的中国梦就能够得  相似文献   

8.
与导师交往的第5条规则是稍稍有点个性。许多学生不习惯于向处于权威地位的人如导师提出要求,有时甚至是十分顺从的。假设你已经应用了第4条规则,你实际上得到了一个直接的好处,即你处在和老师可以交互甚至“谈判”的地位,因为你的导师看重你的主意。  相似文献   

9.
上文谈了如何决定谁应该被录取为博士生,本文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尽块适应博士生角色. 当你录取了博士生后,并非每个人都意识到了被录取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学生们可能还不知道博士生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学生们在一开始总会感觉到迷茫和孤独.他们坐在导师分配给她的课桌前,望着空空的文件柜子,无所适从.一想到需要做很多实验.  相似文献   

10.
正"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一年四季,我们总离不开睡觉。可是,身为铁杆哥迷的你一点儿也不喜欢这样。想学的、想玩的、想做的事情那么多,一天睡八小时,一生就浪费三分之一的时间,如果能节约下来做更多的事,那该多好啊!于是你决定:从今天开始,不睡觉了 !1 晴空万里,微风吹拂,你走在放学路上的步伐格外轻快,做作业的效率也提高了不少,连晚饭吃起来都比平时更香了。晚上九点,生物钟让你准时开始犯困。你决定:  相似文献   

11.
正生命是不断地奔向死亡的过程。这固然是难以逆转的规律,如何延长这一过程,取决于你对待健康的态度。当"过劳死"如瘟疫般,蔓延到你我身边,开始威胁到每个人的健康时,你还无动于衷吗?当头疼、目眩、失眠、四肢麻痹、记忆力减退等接踵而来时,你还能泰然处之吗?不管你现在是否生龙活虎,都请适时做个体检!关注健康,通过体检及时发现健康"隐患",将疾患扼杀在  相似文献   

12.
正辞职就像离婚一样,在适当的时候,或许重新开始也能获得更好的未来。但也有些时候,夫妻还是不合适离婚。对很多人来说,新年计划不是坚持,而是放弃,比如说,辞职。辞职就像离婚一样,在适当的时候,或许重新开始也能获得更好的未来。但也有些时候,夫妻还是不合适离婚。有时候,别人的建议能帮助闹离婚的夫妻解决他们的矛盾,重获往日的快乐。你的事业也是一样。所以,在做决定前,一定要反复考虑,衡量下你的决定会不会有好的结果。该不该辞职,这个问题其实应该这样问。你应该什么时候辞职呢?当然了,你不可能因为仅仅不喜欢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上文[1]谈了18个你必碰到的场合之五:实验,本文谈谈其之六:汇报进展。在学期末、学年末或某项研究的阶段转换之间,以至于月末或周末临近之时,你有可能会被要求对研究进展向导师作汇报,不同的导师和不同的研究项目在汇报的时间上会有或大或小的不同。汇报的方式也会不同,但大致会是一篇研究进展,或者在有的时候会是一次几个人的会  相似文献   

14.
要找到一位合适的博士后导师。任何博士后基金(或资助)不会直接把奖学金交到博士后申请者那里。有些博士生不打算在做博士论文的实验室再做研究,这意味着要到另一个博士后流动站找一找可能性。有的博士生愿意在自己的导师那里接着做博士后。通常,在另外一个大学找到博士后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1796年的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每天例行的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青年很有数学天赋,导师对他寄予厚望,每天给他布置2道较难的数学题作为训练。正常情况下,青年总能在2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相似文献   

16.
 不管导师是“贴身指导”还是“遥控”,研究生毕业论文毕竟还是研究生本人做的。研究生一边做课题、一边领悟课题设计的真谛,有的很快就能把握课题的实质方向,并逐步将之推向纵深,但有的却自始自终没能真正理解个中含义,甚至出现研究方向的偏差,常常如“坠入五里迷雾”——这就凸显出“掌舵”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学习的压力、成长的烦恼是否压得你透不过气来呢?除了做做运动,听听音乐舒缓一下情绪,你知道吗,吃也可以帮你一点小忙。德国营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愉快的情绪。与大脑中一种叫5—羟色胺的物质有关,这种物质不但能促使人的心  相似文献   

18.
 2001年9月,我到美国加州大学河边分校读博士。科研上手后,陆续发表了几篇学术论文。由于挑容易实现的实验点子先“挖掘”,“挖”到后来,感到越来越难。导师显然不满足于在二、三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便催我研究一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实验点子。时间一天天流逝而没有新发现,我很难受。见此情形,导师希望我提前毕业。这又使我为难,因为妻子比我晚一年进该校读博士,我想等她一起毕业。我对导师说,想把博士论文做得更完整才毕业。导师说,想做完整,是没有止境的,时候到了,就该跳出去,这样他也算又产出了一个博士。我问:“跟你继续做博士后行吗?”他说,做博士后是为了学习新东西,我已经跟他研究了几年,很难再学到新东西,还是应该到别处去学。我问:“想跟从几位学术大师做几轮博士后,行吗?”他说,博士后不是正式工作,如果做博士后超过5年还没找到教职,就很难在美国找到教职,因为会被认为缺乏潜力。他建议找到博士后职位后马上申请教职,如果不中,以后每年都试。我问:“如果最后还是没有中怎么办?”他说,还有别的职位,比如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和工业界研发人员,最后总得接受现实,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你家的厨房也可以变神奇!只要有了以下秘方,任何朴实低调的饭菜都会有想象不到的变化:不仅会变色,而且还能让你胃口大开!还等什么呀,快点开始做这道奇幻的营养餐吧!你需要准备的食材有:米饭、粉丝、紫甘蓝(或紫薯)、调味料以及其他配菜。你必须聘请的技术指导:老妈、老爸你一定得邀请的围观群众:亲朋好友及同学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我校实施导师负责制的第二个年度 .据统计 ,我校去年招收的 90 0多名研究生 ,已有大半进入导师的具体科研项目开展研究 ,并出现早出成果、多出成果的好势头 .研究生在积极参与导师科研项目的同时 ,也成为学科建设的生力军 .如光电子工程系在 1 999年全年发表的 88篇科研论文中 ,有 63篇是由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 .导师把研究生不只是当作学生看待 ,而是看作能从事科研、能创造价值、有培养潜力的好助手 .研究生导师负责制绩效初显研究生站到科研第一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