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降水与森林相互作用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降水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森林生态环境的演变。相反,森林的变化对降水在群落中的分布状况,甚至大气降水的形成过程都会产生影响。本文应用系统的生态学、植物生态学、气象学、地理空间分析等和方法,研究了降水与森林相互作用的一些规律性,并刻意从森林的宏观动态和微观动态两方面探讨了森林与降水的相互作用机理。作者认为,森林的生长动态对降水的影响主要表面对水分的再分配;而森林面积的锐减却通过减少大气中的凝结核和减少  相似文献   

2.
植物原料是一种巨大的再生能源,而且可以用它获取氢、气态烃、液态烃、固体烃和化学原料。全世界森林固态生物质每年增长大约500亿吨,超过人类对能源需求的几倍。苏联拥有的森林占全世界所有森林的20%。显然,在不久的将来,采用适当的工艺收集和加工森林再生生物质就能获得气态、液态和固态燃料一类的能源。植物原料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于1957年2月11日至16日举行。应邀参加大会的有80多人。来中国考察的苏联科学院森林研究所所长苏卡切夫院士、列宁格勒科马洛夫植物研究所费德洛夫教授等七位苏联科学家也应邀参加大会,并做了六篇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北样带(NECT)的C4植物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唐海萍 《科学通报》1999,44(4):416-421
以中国东北温带森林-草原样带作为研究平台,利用野外考察的样方数据,并参照已发表的C4植物名录,整理出在样带这个大区域内沿43.5°N左右的C4植物的分布,呈现出两低两高的趋势.同时利用野外的GPS定位数据以及已有的30余年气象数据库,提取出对应的环境因子值.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找到在温带决定C4植物/C3植物分布比例的主导环境因子为年均温和2,9月降水量.而在样带草原区这一稍小一些的尺度上,决定C4植物/C3植物分布比例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海拔高度和2月降水量.最后,从C4植物的起源等方面探讨了其在温带样带分布的一些机制.  相似文献   

5.
箭毒     
箭毒——库拉雷(curare),这一词来自圭亚那印第安人土语库拉里(curari),是南美印第安人从马钱子属植物和粒子碱属防已科植物中提取并用来涂箭头的毒物,它也是亚马孙河流域森林中的药材,长期以来颇有点神秘,至今围绕着它,仍流传着许多传说。至今仍以锋利石器打猎为生的印第安人,以这样漂亮的词藻形容它:“这是一种专门杀小无赖的武器。”因为使用箭毒,可以不惊吓森林里其他常住居民,如猴子、鸟类等等。  相似文献   

6.
正蕨类植物是森林里常见的林下绿色草本植物,叶形优雅,多呈羽状分裂,它们古朴自然得宛如森林里的绿色精灵,给人以诗意般的美感。那么,它们都长什么样子呢?又为什么被人们称作"活化石"呢?一起来看看吧!森林里的绿色精灵——蕨类植物蕨类植物是高等植物的一个大类,传统的蕨类植物还包括石松类植物,但新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表明石松类是最早起源的维管植物,是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姊妹群。  相似文献   

7.
全球森林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危机,因为这些森林不断遭受人为破坏,全球植物的吸碳能力由此大大减弱.而与此同时,碳排放不断增加,气候持续变暖.针对可能引发大灾难的森林危机,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报告呼吁,人们应该尽力保护越来越脆弱的森林,因为现在全球的森林消亡速度惊人,每分钟消失的森林面积相当于36个足球场.  相似文献   

8.
<正>请忘记槲寄生作为树木"寄生杀手"的名声吧!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槲寄生其实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是默默无闻的"森林守护者"。槲寄生是树木杀手吗?槲寄生,顾名思义,就是寄生在其他植物上的植物,可以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槲寄生四季常青,开黄色花朵,入冬结出各色的浆果。据记载,寄生于榆树的槲寄生果实为橙红色,寄生于杨树和枫杨的槲寄生果实呈淡黄色,寄生于梨树或山荆子的槲寄生果实则  相似文献   

9.
刚闭幕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尚为余音绕梁,世界各地滥伐森林之锯斧仍旧声声在耳。全球森林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危机,因为这些森林不断遭受人为破坏.全球植物的吸碳能力由此大大减弱。而与此同时,碳排放不断增加,气候持续变暖。针对可能引发大灾难的森林危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西部开发和旅游业发展,许多学人纷纷以亲身经历著书写文,揭开了云南边陲地区神秘的面纱,而我们读吴中伦的《云南植物考察日记》(中国林业出版社),犹如读《徐霞客游记》中最精彩最翔实的“滇游日记”, 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20世纪30 年代那个特殊的岁月。吴老是中国著名林学家、森林生态和森林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他出身贫苦,靠自学成才, 后来赴美留学,获耶鲁大学硕士学位和杜克大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1.
徐娜 《科学之友》2010,(2):69-69
<正>全球森林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危机,因为这些森林不断遭受人为破坏,全球植物的吸碳能力由此大大减弱。而与此同时,碳排放不断增加,气候持续变暖。针对可能引发大灾难的森林危机,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报告呼吁,人们应该尽力保护越来越脆弱的森林,因为现在全球的森林消亡速度惊人,每分钟消失的森林面积相当于36个足球场。  相似文献   

12.
<正>森林,是很多人一提到"大自然"首先想起的地方。置身森林之中,清新的空气、幽静的氛围、怒放的花朵都让人心旷神怡。森林这个看似宁静的家园,是由不同地方、在不同时间迁徙而来的植物居民们组成,它们就像不同的族群,一起建造了地球上最繁茂兴旺的植被。乔木——森林里的"高层"族  相似文献   

13.
植物是否将从高浓渡CO_2中受益ElizabethCulotta著,岑益群摘译,倪德祥,校日益升高的大气CO2浓度可能会使作物生长更好,但对于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将如何反应,专家们莫衷一是。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Duke)森林是个迷人的地方,这里是美国...  相似文献   

14.
<正>气候科学家发现,自21世纪初以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导致了全球光合作用速度加快。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能量,从大气或水中吸收二氧化碳,这个过程被称为“初级生产”。随着二氧化碳气体浓度增加,这一过程的速度会加快。这种现象被称为“二氧化碳施肥效应”。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团队量化了全球陆地植物的二氧化碳施肥效应。该团队从全世界68个地点——包括农田、草地和森林收集了数据,测量了2001年至2014年间植物正上方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岭南草药志     
《科学通报》1962,7(2):49-49
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华南植物研究所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广东省地处岭南,气候温和,药用植物繁多,群众使用草药防治疾病已成习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广东省中医研究所和华南植物研究所,在群众采风运动所发掘的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整理,选取疗效显著、久经流传的常用草药88种,分别  相似文献   

16.
中国分省区森林碳汇量的一个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晓哲  王铮 《科学通报》2011,56(6):433-439
在CO2FIX 模型的基础上, 对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除台湾省)的森林碳汇量进行估计, 为省 级区域上二氧化碳减排的有效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资料, 在估算原 有森林碳汇量的基础上, 文章假设对全国的无林地进行造林, 实现新造林面积57323200 ha, 并估 算其碳汇潜力. 估算结果显示, 2005~2050 年,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可从大气中吸收固定的碳量累计 达到8.4 GtC, 其中原有森林累计固定4.9 GtC, 新造林累计固3.5 GtC, 所有森林的年碳汇量随着 时间表现出减少的趋势. 在各省市自治区中, 内蒙古自治区、云南、四川、甘肃和黑龙江等省, 是 重要的碳增汇区域, 对碳汇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7.
自从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在线粒体基质中发现存在有DNA后,科学家们对动物、真菌线粒体DNA(mt-DNA)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线粒体是能量转换的场所,在决定植物生活力和代谢产物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线粒体基因组与细胞质雄性不育有关,因此,植物线粒体DNA的结构、编  相似文献   

18.
Mol  J 龚威 《世界科学》1992,(6):19-21
花不仅是植物的冠冕,而且是生殖器官。有色花瓣和雄蕊对传粉者有非同寻常的吸引力,因而对复制成功极端重要。产生花的颜色的指令被编在DNA上。目前,有可能为植物提供若干新基因或剪切现有基因,遗传学家正在以新的热忱看待花的颜色操作术。  相似文献   

19.
自有生命以来,人类与植物就有着千丝万缕而又无法尽言的微妙关系。通常。我们人类与植物是相辅相成、休戚与共的朋友,和平共处,共同参与地球大自然的组成。然而,我们与植物也常常是竞争对手,有时甚至搞得你死我活。植物在我们人类面前似乎毫无作为,只能任人宰割。不是吗?人类为了兴建城市大肆砍伐植物,无论原来是多么稠密的森林还是多么茂盛的草原,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友》2003,(7):31-31
在生物界,有些动物与植物,或者动物与动物之间为了生存结成好朋友,它们互为依存、互利共栖、相得益彰,成为自然界神奇而又有趣的景观。动物与植物的共栖现象益蚁与蚁栖树在南美洲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啮叶蚁,这种蚂蚁特别爱啃吃植物的叶子,但它们却不敢找又高又大的蚁栖树的麻烦,原因是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