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利用薄层层析法和气相色谱法对野生植物木了种子油中脂肪酸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得知木了种子油中含量较高的脂肪酸有油酸43.2%,亚油酸27.4%,软脂酸21.7%。  相似文献   

2.
用渗漉法获取石油醚提取液,经活性炭脱色得到挥发性成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其成分.结果表明:提取并分离出17种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4种化合物,占总油量的97.38%;岭南山竹子茎皮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以饱和的烷烃及脂肪酸为主,其中烷烃占6.93%,脂肪酸占78.97%.  相似文献   

3.
采用无水乙醚超声萃取得到新鲜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浸膏提取物,顶空固相微萃取富集挥发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归一化法测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鉴定了挥发性化合物中的75个成分,约占相对总含量的96.5%;挥发性成分中含氧化合物的含量超过96.0%,其中主要的化合物及其相对含量为2-己-烯醛(19.75%)、3-己烯-1-醇(13.89%)、苯乙醇(9.76%)、2-己烯-1-醇(8.03%)、正己醇(7.94%)、2-己烯酸(5.11%)、己酸(3.51%)、3-己烯酸(3.32%)、水杨酸甲酯(3.29%)等。  相似文献   

4.
石荠苧(Mosta punctulata)不同器官的精油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测定石荠苧不同器官的精油含量,色谱/质谱/数据系统联用方法分析石荠苧不同器官精油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石荠苧干叶的精油含量为(2.515士0.044)%,石荠苧干茎的精油含量为(0.205士0.018)%,石荠苧干全草的精油含量为(1.535士0.035)%.干叶的精油含量是干茎的12倍多,叶是石荠苧精油分布的主要器官.从石荠苧不同器官的精油中共检测到142种成分,鉴定出以甲基丁香油酚、律草烯、石竹烯、β-金合欢烯、桉叶油素、τ-榄香烯、α-香柠檬烯、侧柏酮为主的70种成分.其中从干叶精油中鉴定出58种成分,占其精油总量的97.935%;从干茎精油中鉴定出56种成分,占其精油总量的94.524%;从干草精油中鉴定出64种成分,占其精油总量的98.008%.叶、茎、全草三者精油的化学组成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
微波-同时蒸馏萃取花椒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微波-同时蒸馏萃取刺异叶花椒,GC—MS鉴定其挥发性组分,共分离出95种成分,鉴定57种化学成分,其峰面积相对百分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百分数为91.39%,主要为挥发性萜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等。除含有δ-3-蒈烯(18.54%)、柠檬烯(11.99%)、α-侧柏烯(5.98%)等外,抗癌活性组分β-榄香烯也较高,达2.65%,具有深入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罗非鱼的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气相色谱对罗非鱼的不同部位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罗非鱼体内部分含量最多的脂肪酸均为C16:0,C18:0,C18:1,C18:2,它们占总脂肪酸的80%以上。此外还含有少量包括α-亚麻酸和DHA在内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但在罗非鱼体不同部位的脂肪酸成分有明显不同,尤其是DHA含量有明显差别,其中以肝脏和脑中含量最高,分别达到8.1%和6.9%。  相似文献   

7.
热风干燥与冻干对香葱挥发性成分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SDE)与固相微萃取法(SPME)提取新鲜香葱、热风干燥和冻干香葱的挥发性成分,并经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各种挥发性成分及百分含量.结果表明,SDE提取的新鲜、热风和冻干香葱挥发性成分中含硫化合物百分含量分别为6.24%、2.33%和38.45%,SPME提取的3种香葱的挥发性成分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8.
乌天麻挥发性成分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乌天麻次生块茎(箭麻)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用面积归一化计算各成分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乌天麻挥发性成分包含36种成份,20种成分已确定,大约占总质量的76.392%.乌天麻中主要是4-甲基-苯酚(20.409%)、苯乙烯(12.607%)、1-甲乙醚十六烷酸(8.842%)芳香醚(6.038%).用乌天麻挥发性成分进行的抗菌试验表明:乌天麻挥发性成分对包括米曲霉、黄曲霉、小麦纹枯病、茶轮斑病和青霉在内的部分植物病源真菌有一定的抑菌活性.这将为天麻挥发油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9.
气相色谱分析的结果表明,由活性碳分离出来的鸡粪嫌气发酵液(ADCME)对植物产生毒害的主要有机化合物是异戊酸,丁酸和异丁酸,分别占45%,35%和20%,用生物分析来鉴定ADCME的活性碳提取物和这三种挥发性脂肪酸及其混合物对莴苣(Lactuca sativa L.),种子萌发,根芽生长和幼苗中的生化活动的效应。生化分析表明这些脂肪酸和ADCME提取物均抑制莴苣贮藏蛋白质的重新利用,导致其对Mg^2 -ATP酶,Ca2 -ATP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ATP酶的作用产物之一的无机Pi的释放都受到显著的抑制,这三种脂肪酸中,戊酸处理的抑制作用最强,丁酸处理次之,并观察到有机混合物处理具有协和效应。  相似文献   

10.
天然植物油中含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脂肪酸。将大豆油在水浴60℃下经甲酯化处理,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其脂肪酸成分,鉴定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肉豆蔻酸、亚麻酸、月桂酸等16种化合物。归一化结果表明,其中主要存在着四种含量较高的脂肪酸,分别为亚油酸(50.62%),油酸(32.45%),棕榈酸(11.12%)和硬脂酸(4.82%)。  相似文献   

11.
应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首次对鹰嘴豆中弱极性成分进行研究.从鹰嘴豆弱极性萃取部位中鉴定了22个化合物,以脂肪酸为主要成分.脂肪酸含量(质量分数)高达81.25%,其中9-十八烯酸和8,11-十八碳二烯酸的含量分别占总量的28.00%和38.60%.  相似文献   

12.
对印楝油进行皂化得到了印楝油的总脂肪酸,将总脂肪酸甲酯化得到总脂肪酸甲酯,用GC-MS联用仪测定其中所含高级脂肪酸.结果表明印楝油中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等十种高级脂肪酸成分.  相似文献   

13.
小槐花中的脂溶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硅胶柱层析、甲酯化和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对小槐花的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分离出45个组分,确认了其中的29个成分。这些成分主要为脂肪酸类化合物,其中以十六烷酸、十八碳烯酸、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最高,含量分别为28.90%、26.49%、17.95%。这些成分均为首次在该植物中鉴定出。  相似文献   

14.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茶油中的脂肪酸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氢氧化钾-甲醇酯交换法甲酯化处理油样,以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对广西三江茶油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共分离出6种成分,分别为肉豆蔻酸,十六碳烯(9C)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 硬脂酸,其中油酸含量为82.35%。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地白花蛇舌草活性成分含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产地对白花蛇舌草(Hedyotis diffusa Willd.)活性成分的影响.用苯酚-浓硫酸法测定白花蛇舌草中多糖含量及用RP-HPLC测定白花蛇舌草中氨基酸的含量.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白花蛇舌草中多糖含量有极显著差异,其中福建和河南产的白花蛇舌草多糖含量较高,云南、广西、海南、广东、江苏和湖南的含量均较低.白花蛇舌草所含氨基酸中,各组分之间的含量不同,差异极显著,其中赖氨酸含量最高,苯丙氨酸含量最低;每一组分的含量在产地之间都有变化,不同组分含量变化程度不同,含量变化最大为苯丙氨酸,变异系数为67.98%,甘氨酸的含量变化最小,其变异系数为22.42%;白花蛇舌草中总氨基酸和各类氨基酸的含量在不同产地也有变化,氨基酸总量在产地之间差异极显著,进行栽培种植的产地,其白花蛇舌草中氨基酸总量较高,表现为:湖南>河南>广西>江苏>广东>海南>云南>福建,白花蛇舌草野生生长的产地,其白花蛇舌草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较大,必需氨基酸、半必需氨基酸和支链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大小分别为:云南>海南>福建>广东>湖南>广西>河南>江苏;河南>广西>福建>广东>海南>湖南>江苏>云南;广西>河南>福建>海南>广东>湖南>云南>江苏.  相似文献   

16.
非洲山毛豆种子的物理特征、成分分析与油脂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非洲山毛豆Tephrosia vogelii Hook f.种子为材料,分析其部分物理特征和常量化学成分,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液相色谱 电喷雾离子源 离子阱质谱技术(LC MSD-Trap-XCT)测定其油脂的脂肪酸与甘油酯组成,并对油脂进行营养评价。实验结果:种子的长、宽、厚分别为4.63、4.01、1.92 mm,千粒质量为21.52 g, 密度为659.8 g/L, 自流角为25.89°, 静止角为23.15°。各组成的质量分数为:水分及挥发物9.89%,粗脂肪13.33%,粗蛋白38.73%,碳水化合物33.21%(可溶性糖10.54%,淀粉10.76%,粗纤维11.91%),灰分4.84%。山毛豆种子油脂的酸价为2.7 mg/g,过氧化值为1.17 mmol/kg,皂化价为188 mg/g,碘价为每100 g 样品吸收I2量为118 g,密度为859.9 g/L,折光系数为1.464 8。油脂各组成的体积分数为:十四酸0.15%,十五酸0.031%,十六酸(棕榈酸)18.68%,十六碳一烯酸0.023%,十七酸0.12%,十八酸(硬脂酸)6.46%,油酸19.26%,亚油酸38.76%,亚麻酸8.38%,二十酸1.90%,二十碳一烯酸0.52%,二十一酸0.12%,二十二酸4.09%,二十三酸0.16%,二十四酸1.3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66.94%。干燥后的油脂含有各组成的质量分数为:脂肪酸单甘油酯0.132%,脂肪酸双甘油酯0.180%,脂肪酸三甘油酯99.687%。山毛豆种子的脂肪和蛋白质的质量分数较高,其油脂的各项指标均符合中国和其他国家食用大豆油标准(GB /T1535 2003;Codex-Stan 210),且富含人体必需的亚油酸和亚麻酸。  相似文献   

17.
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小果十大功劳(Mahonia bodinieri Gagnep.)枝叶的挥发油后,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并以气相色谱法确认主要成分。从小果十大功劳挥发油中共分离出50多个组分,鉴定了其中36个化合物,占总量的90%以上。小果十大功劳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主要成分为棕榈酸(54.49%),含量较高的还有亚油酸(5.98%)、α-金合欢烯(5.51%)、亚麻酸甲酯(3.45%)、棕榈酸甲酯(3.36%)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织锦巴非蛤(Paphia textile)稚贝与3种饵料微藻的脂质组成特征及其相关性,本研究用氯仿-甲醇提取织锦巴非蛤稚贝和饵料微藻中的脂质,采用液液萃取技术分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脂质进行分类和鉴定,采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组成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显示,从5个样品中共鉴定出7类化合物,鉴定出的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97%以上,主要为烷烃类化合物和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显示,5个样品的长链脂肪酸可以聚类成2组,第一组包括织锦巴非蛤(湿、干)、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第二组为青岛大扁藻(Tetrasemis helgolandica)。5个样品长链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显示,主要分为主成分1(60.8%)和主成分2(23.0%),织锦巴非蛤、青岛大扁藻与主成分1显著相关,棕榈酸(C16:0)、亚麻酸(C18:3n3)、反油酸(C18:1n9t)、亚油酸(C18:2n6)、硬脂酸(C18:0)可作为其特征脂肪酸成分。研究表明,虽然织锦巴非蛤的长链脂肪酸和球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更相似,...  相似文献   

19.
杜仲叶脂肪酸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杜仲叶中的脂肪酸(以甲脂形式)进行分析,鉴定出10种脂肪酸,其质量分数为99.32%,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十六碳三烯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75%、1.59%和45.85%。  相似文献   

20.
茶籽油和饼粕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报道了茶籽的化学成分和利用价值.经测定,茶子中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皂甙的含量分别为9.1%、21.9%和15.4%.茶籽油在理化特性和脂肪酸组成方面与油茶籽油十分接近.茶籽油的酸值、碘值和皂化值分别为1.82、89.41和191.22.茶籽油的脂肪酸有棕榈酸(C_(16∶0))、硬脂酸(C_(18∶0))、花生酸(C_(20∶0))、棕榈油酸(C_(16∶1))、油酸(C_(18∶1))、亚油酸(C_(18∶2))和亚麻酸(C_(18∶3))等七个组分.茶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为75.89%,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占73.83%,并测定了茶籽饼粕的化学成分和氨基酸组成.在其饼粕中,粗蛋白含量为16.4%,必需氨基酸齐全且含量较高。研究结果表明茶籽饼粕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饲料资源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