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香菱,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但同时也是作者精心刻画的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红楼梦》中大约描写了二百多个女子,香菱是开卷第一个出场的女儿形象,后来在第一百二十回中,又以甄士隐“引渡”她到“太虚幻境”销账而结束全书。作者在第四、四十八、五十、六十二、七十九、八十、一百、一百零三、一百二十等回目中,都写到香菱,特别是在四十八、六十二、七十九、八十等几回中,集中地描写了她。她的悲剧命运,象征着全书中薄命女儿们群体悲剧的命运。由她的被拐、被转卖,引出了贾雨村这个贯串《红楼梦》全书的贵族官僚的典型代表,引出了“护官符”,揭示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互相勾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封建贵族网络关系,从而深化了全书揭露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反封建的思想主题。因此,在对《红楼梦》的人物进行研究中,专门对香菱这个人物作一些研究,我以为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飘》是一部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情况的长篇巨著。这部作品的突出成就之一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性格复杂的女主人公形象——郝思嘉.奥哈拉。作者对这个人物倾注了许多心血,使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成为福斯特所说的"浑实的人物"。这部作品可直译为"随风飘逝",它就是出自郝思嘉之口,大意是说那场战争像飓风一样卷走了她的"整个世界",她家的农场及她的旧梦也"随风飘逝"了。文章试图从错综复杂的品性、擦肩而过的爱情方面去阐述郝思嘉的反叛传统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3.
<正>萨哈拉?这不是地名,是人名!这个女孩心中的秘密也有撒哈拉沙漠那么大。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她是个特别需要帮助的笨学生,她是"特别的萨哈拉",她不写作业,不开口读书,不学习。但是实际上,萨哈拉热爱阅读,疯狂地喜欢写作,甚至还写了一本书,偷偷地把它藏在图书馆里,期望有一天有人能看到自己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善于通过一个简单的情节表现众多的人物。第四十六回贾母发怒就是这样一个典型情节。 贾母因贾赦要纳贾母房里的心腹使女鸳鸯作妾而发怒,以至怪罪王夫人,一时间举座皆惊,形成僵局。作者通过在打破僵局的过程中各种人物的心态表现,全面展示了人物身分、地位及性格特征。 贾母朝王夫人发怒却非同小可,这是贾府最高统治者对她最信任的而且也是最忠于她的得力当家人,实权派人物的发怒,因此,贾母这一怒必然震动在场的每一个人,形成非常紧张的局面。 作者有层次地先后写了王夫人、薛姨妈、李纨、探春、宝钗、迎春、惜春、宝玉、凤姐等九个人物在这场僵局中的表现。 当鸳鸯为了逃脱贾赦的蹂躏而跑到贾母跟前跪下哭诉,发誓终身不嫁并毅然剪发明志时,作品写道:  相似文献   

5.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6.
<正>烈焰红唇,利落短发,爽朗笑容。这是一个颇有魅力的女人。有人说,她是福地的"女王",十多个"小鲜肉"CEO都追随于她。她却说,自己是母鸡妈妈,是福地学生会的"主席"。她就是张洁,江湖人称花姐。在福地的创业者眼中,她就是个充满保护欲的"母鸡妈妈",有困难,找花姐,遇瓶颈,找花姐……她就像个万能的宿管阿姨,扶持着刚开始创业的小鲜肉们。  相似文献   

7.
赵俊杰 《世界知识》2014,(15):55-57
<正>"变脸"是中国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表情的一种传统特技,主人公通过一瞬间脸谱的变化,来体现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和情感色彩。如今,用"变脸"来形容德国总理默克尔对华政策的特性再贴切不过了,她对中国及其领导人认知的过程也曾经历了"变脸",德国的对华政策同样也有一个起伏和调整。但值得庆幸的是,默克尔的"变  相似文献   

8.
贾雨村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雨村,历来是被学术界完全否认的坏人的典型,其生性贪酷,仕途行径劣迹昭著。然而,他还有学问大,阅历广、识见多等诸多优长,他曾是才妇女林黛玉的启蒙名师。总之,他是个“真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正"文章不是无情物","一枝一叶总关情"。每篇文章都寄托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赞美,或歌颂,或批评,或揭露……作者寄托在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阅读时怎样才能体会出来呢?品析人物刻画阅读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想一想这些  相似文献   

10.
大家知道,我国优秀古典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成就。这部小说写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前和鼎立之后直至三国归晋的一系列的矛盾和斗争,其中,有军事的,也有政治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是围绕着一个中心,以彼此联系和照应的笔法,写了一个又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小说里,几乎每个场面都写得激动人心,细腻生动;每个人物都塑造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所以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乃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在塑造人物时,除了运用其它艺术手法外,还善于运用对比和衬托手法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红楼梦》的作者就是曹雪芹,这已经是大多数人尽皆承认的事实.然而在七十年代,台湾出版了一本杜世杰著的《红楼梦原理》,“石破天惊”地对这一客观事实完全持否定的意见,于是乎便不乏有附和该书的言论者.关于《红楼梦》的作者问题,杜世杰在《红楼梦原理》中是这样写的:“曹雪芹是谁则不详知,按红学上的名词,多由动词或形容词化出,如假语村言叫贾雨村,真事隐叫甄士隐,侥幸的人叫娇杏.胡来的人就名胡斯来,跑腿子的走狗叫来旺(往),做事公平的人叫平儿,背明的人叫焙茗,通叛的人叫通判、石头记的事叫《石头记》、情僧录的事叫《情僧录》.曹雪芹一词又颇似抄写勤的谐韵.依程小泉之原序二云:‘惟书中记雪岑曹先生删改数遍.’曹雪岑是不是曹雪芹,不得而知,是与不是都可证明曹雪芹(岑)只是一个化名.这位先生目的在取近乎抄写存的谐韵而已,最初的目的,可能是抄写存藏,故名抄写存(曹雪芹),结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出现抄写勤的现象,乃以抄写勤(曹雪芹)为名.……第一百廿回说:‘原来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识,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根据上文,则作者与抄者判为二人.曹雪芹谅系抄写勤的谐韵.”(参见杜世杰:《红楼梦原理》第62页)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是写商人的小说,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人文化的影响,在题材上,它写的是商人的生活;在人物塑造上,它以"利"为中心塑造人物,突破了传统的以"德"、"义"为中心的写法,对人物不做一元的善恶评判;它对各种消费品所作的过多描绘作为全书的一大特色也与商人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
一般认为<水浒传>和<金瓶梅词话>中的"谷树皮"即"榖树皮",是写武大郎皮肤粗糙的,本文认为"谷树皮"是"骨搐皮"一词的近似记写,其义不是"粗糙",而是指皮肤松缩干皱.  相似文献   

14.
徐婉 《科技信息》2013,(18):317-317
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是推荐典型人物事迹的一种手段,本文从电视声画合一;捕捉人物典型细节、情节;写人写事有机结合三个方面诠释电视新闻如何用镜头做好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15.
马静  黄莺  孙永林 《科技信息》2013,(23):208-208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短篇经典,颇能体现她的创作风格。作者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和一系列的场景描写,使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哲学主题,隐含了奥康纳对"荒诞"这一哲学主题的阐释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丹增曲珍是一位深受藏文化影响的白族女作家。她的两部长篇小说《狼毒》和《格桑花》1均以藏族女性为主人公。前者借"狼毒"这种一年两季绽放的植物寄托对作品中女性人物身上所体现的生命活力的赞许;后者深入人物内心,以格桑花的生命周期喻示藏地女子的青春成长经历。小说充满对女性人生的关注、体恤和理解。对作者来说,"性别"超越族别,在这里成为一种天然的纽带,搭建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丹增曲珍的写作由此而具有了一定的"跨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7.
《命若琴弦》这部作品中的太阳意象是作品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既作为人物的活动背景,起渲染气氛、推动情节之作用,更体现了作者对世界独特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反应。太阳意象一头连接着"死",反映了作者心中被社会抛弃的孤独荒凉感,另一头连接着"生",暗含了史铁生对光明和理想的企盼,两者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存在的哲学思考,并由此观照人类的终极存在。  相似文献   

18.
"遂客主以首引"的问答结构乃是赋的形体要素之一,唐赋在继承主客问答因子的基础上,创造出问答双方的三个类别:一类是双方一为作者自己一为虚拟的人物;一类是双方均为虚拟的人物;一类是双方均为历史人物.尽管问答双方有别,但它们充分发挥了作者的想象力,其实质是一种虚构性叙事,有力地推动了后世文学性叙事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有意识地将双性同体性格赋予小说中的人物,探讨了黑人男性的人性回归和实现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该文以双性同体为视角,从文中的次要人物索菲亚入手,着重分析她的女性气质、她的男性气质,以及在双性同体人物索菲娅的影响下,使两性趋于和谐,"双性同体"指的不仅是雌雄处于同一个体中的现象,而且是雌雄在人格中相互制衡、互为补充的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这正是该文作者为黑人构想的家庭与社会关系和两性关系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20.
正【习作要求】这次习作就来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先想一想打算写谁,写他的哪件事,把这件事想清楚,再动笔写。写完以后,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习作指导】这次习作是写一个你熟悉的人的一件事。"熟悉",并不是指熟悉他(她)的面孔,而是指经常与他(她)接触,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