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闽南养殖九孔鲍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99年春季东山县九孔鲍暴发流行病的病鲍内脏提取病原粗提液,经电镜观察和回归感染实验,证实其病原主要是病毒合并细菌感染,细菌为两种弧菌,病毒为球形,其发生基质为细胞质中一种双层膜的泡状结构,观察到病原入侵后引起鲍的组织细胞产生严重的病理变化,探讨病原的入侵途径,提出预防该流行病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2.
采用皱纹盘鲍与九孔鲍进行杂交,并与两亲本自交进行育苗比较.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存活率显著高于杂交组(P0.05);皱纹盘鲍(♀)×九孔鲍(♂)和皱纹盘鲍(♂)×九孔鲍(♀)杂交的受精率分别为0.9%和3.2%,受精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孵化率分别为12.4%和13.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之间幼体存活率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自交组和杂交组之间的鲍生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明显比自交组合的要快;但杂交组中稚鲍的存活率和自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九孔鲍消化道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九孔鲍消化道各段的组织学,观察表明,其消化管壁一般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四层组成,除口,咽局部为立方上皮外,其余各段的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且含有三种类型的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分布于整个消化道内燃,构成粘膜上皮的主体,其高度范围,排列疏密因部位不同而异,杯状细胞,主要分布于吻,口,咽,食道后段及直;颗粒状腺细胞,分布在除吻以外的消化道粘膜上皮内,胞浆中含有嗜酸性颗粒,肌层在吻,口和咽壁发达,而在食道,胃和肠壁较薄。 相似文献
4.
采用May Grunwald-Giemsa染色法研究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a)血细胞的显微结构,根据细胞大小和核质比将九孔鲍血细胞分为3类:大细胞、中等细胞和小细胞.血细胞密度为(8.32±4.76)×106/mL,大细胞、中等细胞和小细胞分别占血细胞总数的3.6%、91.7%和4.7%.透射电镜下血细胞可分为两类:颗粒细胞对应于光镜下的大细胞和中等细胞;无颗粒细胞对应于光镜下的小细胞.用细胞化学的方法证明九孔鲍血细胞中含有多糖、酸性磷酸酶、非特异性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它们的阳性率分别为57.3%、95.2%、86.3%、6.7%;但是根据血细胞的这几种成分不能区分血细胞的类型. 相似文献
5.
九孔鲍摄食海带的能量收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水族箱投喂新鲜海带养殖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aquatiliis).实验结果表明,个体耗氧率在夜晚高,白天低,最高是在17:30~2l:30.摄食能(C)中,只有少部分(2.60%)的能量用于软体部和壳的生长,而很大一部分能量(52.86%)是在代谢能(R)中,排泄能(U)、排粪能(F)、粘液(M)和壳能(Pah)分别占摄食能的9.69%、12.33%、6.61%和0.26%,鲍能量收支方程为:100%(C)=12.33%(F) 5286(R)% 9.69%(U) 6.61%(M) 2.33%(Pg) 0.26%(Pah) 15.90%。 相似文献
6.
我国南方九孔鲍工厂化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综述了九孔鲍工厂化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九孔鲍养殖业走出困境,恢复持续发展提出四点看法:1)减少污染,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提倡养殖废水的综合利用;3)加强的鲍的健康苗的种培育及交育种研究工作;4)加强鲍病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7.
九孔鲍二倍体与三倍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孔鲍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及核型为:2n=32,18m 6sm 8t,NF=56,第1、2、3、4、6、7、9、10、11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5、8、12对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第13、14、15、16对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三倍体细胞染色体数及核型为:3n=48,30m 6sm 12t,NF=84,第1、2、3、4、5、7、8、9、10、12组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6、11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第13、14、15、16组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 相似文献
8.
敌百虫对九孔鲍稚鲍和真猛水蚤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同温度下 ,敌百虫对稚鲍的毒性作用不同 ,在水温 2 1~ 2 2℃下 ,2 4h、 4 8h、72h、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182mg/L、 4 6mg/L、10 6mg/L ,6 6mg/L ,安全浓度为 4 6mg/L ;水温 2 6~ 2 7℃ ,在相同时间内的半致死浓度分别降至 12 9mg/L、 11 1mg/L、 8 2 5mg/L和5 1mg/L ,安全浓度为 1 11mg/L ;敌百虫对真猛水蚤的毒性也是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强 ,水温2 1~ 2 2℃ ,2 4h、 4 8h、 72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2 7× 10 - 1mg/L、 3 5× 10 - 2 mg/L、 2 0×10 - 2 mg/L ,安全浓度为 3 5× 10 - 2 mg/L ;当水温升至 2 6~ 2 7℃时 ,半致死浓度分别为 8 3× 10 - 2mg/L、8 3× 10 - 3mg/L、3 6× 10 - 3mg/L ,安全浓度为 8 3× 10 - 4mg/L 敌百虫对稚鲍的亚急性作用结果是 :在 0 4~ 2 0mg/L下生活 2 0d ,稚鲍的壳长、体重、摄食及存活率随其浓度的增大而降低 本文对九孔鲍工厂化育苗中如何正确使用敌百虫防治底栖桡足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注射灭活病毒,研究接种免疫对九孔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supertexta)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和免疫保护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九孔鲍接种灭活病毒7d后,体液抗菌活力、溶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性都有显著提高(P〈0.01);35d后体液抗菌活力和酚氧化酶活性回落至本底水平,与对照组差异不明显(P〉0.05),溶菌活力则仍然高于对照组水平(P〈0.01).注射灭活病毒A的免疫效果好于灭活病毒B,九孔鲍接受灭活病毒后引起的免疫应答强度、产生的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能力和特异性抗感染免疫保护效果都是前者高于后者,且免疫35d后九孔鲍获得的抗特异性病毒感染免疫保护率,灭活病毒A为30%、灭活病毒B为20%. 相似文献
10.
九孢鲍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及病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1999年2-5月,山东县养殖九孔鲍暴发了大规模流行病,不少养殖场全场覆没,病鲍表现为分泌粘液增多、肝脏红肿、中部僵硬和反应迟钝,应用磷钨酸负染、超薄切片的电镜和现场检测等方法,对病鲍的病原及肝肠组织的病理情况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引发这次养殖暴发严重病害的主要病原是致病力很强的病毒和弧菌,电观察到病毒发生在细胞质中的一种称为“封入体”的泡状结构,证实了病原的入侵造成九孢鲍肝及肠等组织、细胞产生病变,描述了细胞和病毒混合感染导致九孔鲍细胞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暴露于三丁基锡的杂色鲍血液中总锡含量及生物富集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氯化三丁基锡分别在0、0.01、0.1、1、10和100ng/L浓度下对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supertexta)进行暴污和恢复,在不同时间(第2、6、14、26、44、64d以及恢复期第8、20d)取血液样.用微波消解样品、ICP MS法测定其血液中总锡的含量,并计算总锡的生物富集系数,结果表明,随着三丁基锡浓度的上升,血液中总锡的含量也升高,100ng/L组在44d总锡含量就达到了最高;在20d恢复期内0.01ng/L浓度组总锡浓度继续保持缓慢上升,0.1ng/L浓度组总锡浓度基本不变,其余浓度组总锡浓度有所下降但无法恢复到对照组的水平,各浓度组总锡的生物富集系数随着浓度的上升反而降低.本文揭示了杂色鲍的血液是锡的蓄积库之一. 相似文献
12.
选用南方鲍养殖业中常用的4种大型海藻细基江蓠、菊花江蓠、龙须菜和海带,研究在单一饵料、混合饵料、轮流饵料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下共12个饵料处理组对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幼鲍生长、存活的影响.实验进行40 d,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处理组幼鲍均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其中细基江蓠组的存活率最低;2)不同饵料处理组的生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单一饵料组中,海带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3种单一饵料组(p0.05).在混合饵料组和轮流饵料组中,细基江蓠和菊花江蓠饵料组合的特定生长率明显低于其他的饵料组合(p0.05).而相同的饵料组合在混合、轮流两种投喂方式下特定生长率无明显差异(p0.05).另外常用的表征生长速度的指标如壳长日增长、日增重、壳长增长率、增重率均具有相似的趋势;3)海带组的日摄食率和体质量壳长比显著大于细基江蓠组(p0.05),各饵料处理组的食物转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混合饵料和轮流饵料与单一饵料的投喂方式相比,可明显提高鲍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3.
通过特定的TCBS(Thiosufate-Citrate-Bile Salts-Sucrose)和筛选培养基,对九孔鲍肠道及其养殖水体中菌群的产几丁质酶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鲍鱼肠道及其养殖水体中均存在有能分泌几丁质酶的微生物.在鲍鱼肠道中,共分离到12株菌株,占总细菌的34.3%,它们分别属于Vibrio fluvialis和Vibrio minicus;在鲍鱼养殖水体中则分离到4株菌株,占总细菌的11.8%,属于Vibrio fluvialis.比较鲍鱼肠道和养殖水体中产几丁质酶菌株的比例及其能力的大小,可以发现前者的比例高于后者,由此表明了鲍鱼肠道对菌株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15.
为研究通辽市传染病发生流行的因素及变化的趋势,对通辽市的1991~200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进行了列表分析,结果表明,1991~1996年间病毒性肝炎、痢疾发病数量多,而1991~1994年间肠道传染病、血液及性传播类传染病居第二位。上述资料表明,对传染病要加大力度,有效控制传播和流行,更要尽早发现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对未感染中国对虾,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后3h,12h,24h和36h及96h和136h,进行了系统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感染病虾的多种组织细胞呈阳性反应,说明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具有广泛的宿主靶细胞,其中最易感的靶细胞是鳃、胃、后肠中具有合成和分泌几丁质动能的细胞,于暴发性流行病病原体侵入虾机体的体途径,使对虾致病和死亡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一类疾病额外死亡率存在的传染病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一类疾病额外死亡率存在的两种群相互竞争的非自治S(易感者)-Ⅰ(染病者)-S(易感者)传染病模型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无疾病额外死亡率存在两种群持续生存的条件下,若引入疾病额外死亡率,则两种群可能依然持续生存,也可能一种群持续生存,另一种群绝灭。但是,两种群不可能同时绝灭,并且在两种群共存的情况下,讨论了周期解的存在性与全局渐近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在光镜和透射电镜下,观察经实验感染暴发性流行病病毒中国对虾的鳃组织,发现鳃丝扁平上皮细胞及少量的网状隔膜细胞被感染而引起血隙狭小,以及巨噬细胞样无颗粒细胞的趋化作用导致鳃丝扁平上细胞增厚而影响其代谢功能,另外,还观察到巨噬细胞样无颗粒细胞有强烈的吞噬作用,小颗粒细胞也具吞噬作用,在染色质凝聚结构等刺激下胞吐小颗粒,大颗粒细胞也具有胞吐大颗粒功能,与上述无颗粒细胞相比,胃结缔组织血窦内的浆细胞样无颗粒细胞其释放与病毒结合参与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