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说中的大羿时期有九日当空,假如今天海水也被蒸发殆尽,那我们会看到一个怎样鬼斧神工的海底呢?下面让我们来一览海底大势。太平洋底东部是一片海底高原,中部是一条巨大的海底山脉,由海底山群组成,夏威夷群岛就是太平洋海底山脉中的一些山峰。太平洋南部有一些海底平顶山,这是海浪冲刷陡顶的结果。北部是巨大的北太平洋深海盆地,深海盆地在南部和海底山脉东面也有分布。印度洋底被印度洋海底山脉分成东西两大部分。西部地形切割复杂,是一些面积不大的凹地和起伏的海底山脉;东部是宽广的水下平原,平坦的海底几乎占据半个印度洋。…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07,(4):16-19
2006年,一支由日本和德国科学家组成的考察队,在台湾海域附近海底取得了一个重要发现.考察队在观察海底热液泉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液态二氧化碳湖.在正常情况下,地球表面的二氧化碳呈气态,但在海洋深处,由于巨大的压力和极度的寒冷,二氧化碳被压缩、冷却成液态,并聚积在一起形成湖泊.  相似文献   

3.
认知海啸     
大西洋上的一个扩音器在靠近威克岛的附近探测到了持续时间长达45秒、频率很低的隆隆声,如果不是通过仪器,单凭人耳是无法听见的。这种声音是由3500千米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沉积物滑过海底斜坡时发出的,预示着海啸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4.
说来您也许不太相信,科学家对地球表面的认识远没有对金星表面的了解多。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地球表面的70%是被海洋覆盖着的,所以海底世界的大部分尚待考察。海底的许多具体特征长期以来无法观察。 现在,由于水下探测设备和卫星技术的发展,科学考察人员可以对海底进行深入的探索了,他们甚至能够看到海底最幽暗的角落。最近,考察人员发现了可与美国著名的大峡谷媲美的海底深渊,以及生活在喷出炽热熔岩的火山口附近的蠕虫。下面我们逐一简单介绍一下最近发现的几大海底奇观。  相似文献   

5.
德国营养协会向居民发出警告说,单纯食用不经烹饪的水果、蔬菜会导致营养不良。有关专家对德国人的饮食习惯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在德国,有人奉行完全生食果蔬的习惯,每日三餐由75%的水果,25%的蔬菜,再加一些果仁和干果组成。这些人认为,这样的饮食方式有利于身体健康,其实,这是很不科学的,会导致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6.
张涵科  颜冰 《自然杂志》2021,44(1):72-78
1977年,美国科学家Marie Tharp和Bruce Heezen发表了首幅全景海底地形图,海底的种种特征第一次完整、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张图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即便是现在,这张图在地球科学领域仍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这张地形图的背后隐藏着两位科学家对世界海底长达20余年系统、细致的研究。文章对Marie Tharp和Bruce Heezen当年研究的过程、技术及方法加以回顾,并阐述二人所做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现在想邀游太空的人越来越多,据美国一家国际旅游公司调查显示,有60%的美国人想到太空去生活,70%的日本人想到太空去旅游,43%的德国人想到太空去体验一番另一个星球的滋味,大多数科学家断言,在宇宙中的某个星球上存在外星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休假期间喜欢选择外出旅游,因此旅游热不断涌现。现如今,"互联网+旅游"正在从一个新鲜事物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新的时代也正在被开启。旅游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有让人眼前一亮的,也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由互联网开启的"智慧"时代。智慧旅游,短时间内快速占领了很多行业和细分市场,旅游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可以  相似文献   

9.
张涵科  颜冰 《自然杂志》2022,44(1):72-78
 1977年,美国科学家Marie Tharp和Bruce Heezen发表了首幅全景海底地形图,海底的种种特征第一次完整、直观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张图在当时引起巨大轰动,即便是现在,这张图在地球科学领域仍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这张地形图的背后隐藏着两位科学家对世界海底长达20余年系统、细致的研究。文章对Marie Tharp和Bruce Heezen当年研究的过程、技术及方法加以回顾,并阐述二人所做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最近,日本一家石油公司宣布,他们在日本近海的深海底发现了数量极大的甲烷干冰资源。这是迄今为止探测出的海底最大的能源群。人们也称这种甲烷干冰为“可燃冰”。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这次发现的海底资源,作为燃料,如果好好地加以利用的话,预计可以供日本使用100年以上。这对于能源十分缺乏的日本而言,绝对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大话题。然而,不尽人意的是,甲烷干冰倘若在某些不利因素的诱导下,可能会突然发生融化,造成海底滑坡,引发海啸,并有可能导致地球温度上升,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引起了世界不少科学家的热切关注。日…  相似文献   

11.
人从水中来人类是由猿变来的,这一点早巳编入了教科书;那么猿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却有几分科学的依据。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人就会被呛死。因此,古人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他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海洋生物广泛存在于阳光充足的透光层中,透光层的深度通常局限于水深200米以内。因此水深超过200米,海洋生物就变得十分稀少。深海底缺少阳光的“关照”,压力又异常大,可想而知生物难以存活,由此许多人都认为深海底是生命的荒漠。果真如此吗?探索海底奥秘的钥匙—— 载人深潜器 海底深处没有光亮,而且压力出奇的大,即便是借助于氧气瓶,一般人也只能潜到十余米深,如何能够观测到深海底部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发明了载人深潜器。它在海洋研究中作用十分活跃,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使人类真正实现了自由地遨游于海洋深处的夙愿。 先让我们来看看载人深潜器有哪些用处?自从1973年第一次下潜到大西洋洋中脊3000米深处实施“法莫斯”计划以来,载人深潜器已广泛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用于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包括海底石油、天然气水合物、多金属结核、中一高温热液矿床等,尤其是近年来阿尔文、辛凯6500等深潜器对大洋中脊热液成矿作用的调查,辛凯6500对日本南海海旺的天然气水合物的资源潜力及地质环境的调查研究.更加激发了人类开发海底矿产资源的热情并使得这一想法的实现变得越来越现实;其次是用于...  相似文献   

13.
路原 《科学之友》2003,(12):22-22
众所周知,鱼雷本身并没有多大能源,被发射出去后,它的航程一般不会超过4万米。如果没有击中目标,鱼雷在跑完航程以后,就会沉到海底或者自行爆炸。然而,有一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英国舰队发射向德国舰队的“死神”号鱼雷,当时没有击中目标,却既未下沉,也未自行爆炸,而是神秘地飘入了大海。它在大西洋海域里时隐时现,曾经好几次和德国潜艇打照面,也和公海上的商船绕过圈子,成为航海者多年来噩梦。1945年以前,“死神”号鱼雷曾飘到了太平洋海域。在太平洋海域里行驶的商船只要一发现它,立即吓得赶紧改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3月中旬,科学家宣布发现了可能由天然气爆炸形成的海底大坑。这或许能解释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概念——百慕大三角。2016年3月中旬,挪威科学家宣布在巴伦支海(北冰洋接近欧洲大陆边缘海)发现海底大坑,并且相信它们由天然气爆炸形成。科学家们提出,这一现象或许能解释一个颇具争议性的概念——百慕大三角。  相似文献   

15.
海底古城     
海底古城总是让人充满好奇,因为那里蕴藏着古人的非凡智慧和金银财宝。几乎每年都有人声称自己发现了传说中的亚特兰蒂斯古城遗址。大海底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全球迄今发现的一些最有名的沉没于海底的古城或古镇,区分事实与神话。  相似文献   

16.
从1969年2月15日到4月15日,4位美国科学家住在一座“海底屋”内生活工作,前后共60天,一直没有浮出水面。每天早上醒来,他们就看见阳光穿过穿梭来往的银灰色针鱼群射下来,闪烁不定。从塑胶圆窗孔望出去,见到黄色的鲷鱼在环绕他们那座海底屋的活珊瑚花园中觅食。这4位“海洋人”吃过早餐后,背上潜水器从防鲨廊出去,进入安全潜游水域,与鲐鱼、琥珀鱼、青蓝的鲟鱼、各种鲜艳彩纹的雀鲷等邻居一同戏水。“海底屋”的结构这4位“海洋人”是在进行一项海底生活实验,叫作“玻陨石1号”。这项实验之所以取名为玻陨石,是因为在地球上发现的一种像玻璃…  相似文献   

17.
一个由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Oceanography)的研究人员组成的考察队,在关岛附近水深12000英尺的海底发现了一处埋藏着各种矿物的矿藏“森林”。这一被誉为矿藏森林的海底矿区位于布满深邃海沟  相似文献   

18.
晓阳 《科学之友》2005,(11):78-79
旅游,除了感受迷人的风光和历史文化沉淀外,一个有趣舒适的住处也是很重要的。国外一些商家为了吸引游客入住,特地修建了一些“另类”的旅馆,这些旅馆让入住者能更好地感受自然之美。海底旅馆美国弗罗里达州拉哥屿有家名为“朱利斯”的海底旅馆,位于海底珊瑚礁附近。起初并不是  相似文献   

19.
手机、电脑、宽带网络成了很多人的必需品;打电话、上网、发短信已经成为人们随时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可以说,“电信”已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大家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电信”也因此成为人们十分关心的领域。1844年电报正式用于公众通信。最初的国际电报只能从各国国内线路传送到边界交换站,然后由对方派人把电报拿去,再用电报机继续传送。1850年,世界上第一条海底光缆在英法两国间铺设成功,这为开辟国际间电报通信创造了条件。又过8年,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缆竣工,实现了两个大陆间的长距离有线电报通信,这是国际电报通信的…  相似文献   

20.
1988年,在美国与英国、法国之间敷设了越洋的海底光缆(TAT-8)系统,全长6700 km。这条光缆含有3对光纤,每对的传输速率为280 Mb/s,中继站距离为67 km。这是第一条跨越大西洋的通信海底光缆,标志着海底光缆时代的到来。1989年,跨越太平洋的海底光缆(全长13200 km)也建设成功,从此海底光缆就在跨越海洋的洲际海缆领域取代了同轴电缆,远洋洲际间不再敷设海底电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