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研究蟾蜍松果体的形态特征,并了解松果体在生物节律中所起的作用,运用常规的光镜样品制备技术,对松果体的细胞形态及其在冬眠期、非冬眠期的变化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松果体的额器及脑上体都具有与视网膜感光细胞相似的细胞,称之为类光感细胞,因而它们具有感受光的能力;同时,根据细胞结构的观察以及两者所处位置的不同,认为额器具有比脑上体更强的感光性能.通过冬眠期与非冬眠期的细胞形态学比较,可以看到额器及脑上体的类光感细胞外节均有较明显的变化.冬眠期可见额器的类光感细胞外节排列规则,但数量减少,而脑上体的类光感细胞外节排列明显不规则,内有很多小泡,呈退化状态.额器及脑上体支持细胞的细胞质和类光感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在冬眠扨亦有一定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额器及脑上体感光性能在冬眠期与非冬眠期是有差异的,脑上体在冬眠斯进入退化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不同温度下中华蟾蜍松果体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探讨松果体在中华蟾蜍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应用微电极电生理技术,记录了不同温度下(5、10、15、20、25和30℃)中华蟾蜍松果体神经元的电活动。结果表明,中华蟾蜍松果体神经元有5种放电形式(单个放电、连续放电、簇状放电、连续簇状放电、不规则放电),在不同温度下,其各种形式放电单位所占比例不同。随着温度的升高,松果体神经元的放电频率逐渐升高,在30℃时达到最大;放电幅度在25℃时最高,30℃时略有降低,证明松果体参与了中华蟾蜍的体温调节,可能与热敏神经元的活动有关,但热敏神经元数量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盘状电泳,测定了花背蟾蜍冬眠期和繁殖期6种器官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相对活性.结果表明,6种器官组织中 LDH 同工酶的活性表现明显的季节和性别差异.在肝脏的 LDH 同工酶酶谱中还出现亚带和第6条酶带.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聚丙烯酰胺盘电泳法,对中华大蟾蜍(Bufo gargarizans)在冬眠期与活动期的肝、骨骼肌、心肌和脑组织进行了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的比较生化研究。结果表明,冬眠期蟾蜍与活动期蟾蜍的LDH同工酶是不同的,向一种组织LDH同工酶谱显示的区带数,在冬眠期较活动期多,相对活力也不同,心肌的LDH_5区带,在冬眠期还出现了两条亚带。  相似文献   

5.
采用血常规检验方法,比较了中华大蜍蟾冬眠期和非冬眠期(活动期)的血液成分。结果在冬眠期,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浓度均有增加。在非冬眠期(活动期)白细胞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6.
达乌尔黄鼠冬眠期与非冬眠期的产热活性及激素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冬季冬眠时和秋季非冬眠时的产热活性及其激素调节.达乌尔黄鼠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冬眠时含量显著高于非冬眠时的,血清中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质量浓度也有明显增加.表明达乌尔黄鼠下丘脑甲状腺轴激素水平和功能存在季节性变化,冬眠时该轴是激活的,这个轴的激活,有利于黄鼠冬眠觉醒中褐色脂肪组织(BAT)的产热.冬眠时达乌尔黄鼠下丘脑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CRF)的质量分数、肾上腺皮质酮的质量分数和肾上腺质量明显比非冬眠季节的个体低.表明达乌尔黄鼠在冬眠过程中,下丘脑CRF-肾上腺轴受到抑制,从而解除了对BAT产热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线蛙冬眠期的生态及形态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徐州近郊金线蛙冬眠期的生态和部分内脏器官的形态生理状况的研究表明,雌性金钱蛙的体长和体重的平均值均明显大于雄性。其越冬开始时间在10月底到11月初.越冬地点为水边洞穴。文中还给出了金线蛙冬眠前的肥满度、脂肪体系数、肝系数和生殖腺系数等形态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采用体外跌卵和石蜡切片的方法,对激素诱导下花背蟾蜍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过程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花背蟾蜍卵母细胞与激素接触15h可达到生理上的成熟,即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在此过程中,卵母细胞的核、质及卵膜均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形态学变化,其中与激素接触10~12h期间是卵母细胞形态发生变化最显著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蟾蜍消化道肥大细胞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2种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蟾蜍胃和小肠的肥大细胞(mast cells,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蟾蜍胃和小肠中均有MC分布;MC呈长梭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主要存在于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内,并且有围绕血管、腺泡分布的趋向;胃的固有层内MC少于粘膜下层,小肠固有层内MC多于粘膜下层;胃和小肠肌层中的MC都较少.3种固定方法中,用Carnoy液固定效果最好.在快速甲苯胺蓝染色法中,组织结构清晰可辨,MC易定位,呈紫红色;在常规甲苯胺蓝染色法中,MC不易定位,被染成蓝色.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从多方面验证和观察蟾蜍口腔粘膜上皮纤毛运动的实验。这些实验是针对我国多数学校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其中包括:(一)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纤毛运动;(2)从放在粘膜表面的粉笔碎末的移动来验证纤毛运动;(三)从粘膜边缘处的液体流动、粘膜块本身的移动和爬坡现象来验证纤毛运动等。实验简单易行,相互印证,效果明显。本文在阐述实验过程的同时,还对观察结果作了初步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15.
花背蟾蜍肺微血管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用扫描电电镜观察了ABS丁酮溶灌注的花背蟾蜍肺微血管构筑情况,花背蟾蜍肺壁内有许多网状隔膜及次级隔膜将其分隔成许多肺泡囊及肺泡,在网状隔膜、肺泡隔及肺泡壁上均有丰富的毛细血,相互吻合成单层密集网;肺泡毛细血管网眼多由五边和六边的毛细血管环组成,毛细血管直径11-16μm,网眼孔径9-21μm  相似文献   

16.
花背蟾蜍Bufo raddei胚胎发育早期,原肠期外胚层细胞核内含有大量凝聚状的异染色质块。神经板形成后,神经外胚层细胞核内染色质多呈分散状态,到较晚阶段,细胞核内有一部分染色质又由分散状态转变为凝聚状态,利用LiCl在囊胚中期前处理,可产生明显的胚胎背前部化发育,这样的胚胎其外胚层细胞核内染色质的超微变化与未处理胚胎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18.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花背蟾蜍(Bufo radde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生殖嵴的形成、初生性腔的形成及性腺的分化。以期待提供更多有关花背蟾蜍的生物学资料。结果表明:花背蟾蜍生殖嵴是由PGCs迁入至腹腔静脉腹侧的背肠系膜后,与此处的体细胞共同形成。当蝌蚪发育至Gosner 23期时生殖嵴出现;Gosner 27期生殖嵴中央部位可观察到小的裂隙,即初生性腔;Gosner 33期在部分个体的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由初生性腔演化而成的次生性腔,将分化为雌性的标志;Gosner 38期部分个体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精小囊以及初级精原细胞,即将要分化为雄性的标志。花背蟾蜍生殖腺的分化和发育与中国林蛙、泽蛙等两栖类基本相同,但在生殖嵴和初生性腔的形成均早于它们。  相似文献   

19.
作者利用刺激、切断与药物阻断蟾蜍迷走神经的方法,探讨迷走神经在血液凝固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刺激迷走神经和注射Ach均使血液凝固加速,切断迷走神经与阿托品阻断时血液凝固延缓,交感神经对血液凝固无影响。提示蟾蜍的迷走神经对血液凝固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