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Yu Shuqiu 《自然科学进展》2007,17(9):1042-1050
The large scale character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and the urban effect on local annual precipitation anomaly a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1960—2000 annual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at 20 stations in the Beijing reg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Beijing region possesses the large scale variation character with the linear trend of -1.197/10 yr, which corresponds to a total reduction of 27.82 mm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41 years; the local annual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percent of the normal 1960—2000) show a positive center near the urban area, i.e. urban precipitation island (UPI), whose intensity increases with the linear trend of 0.6621%/10 yr, opposite to the interannual trend of large scal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Beijing region; changes in the UPI are also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nsity of synoptic processes of precipitation, and when the synoptic processes are strong (wet years), the intensity of UPI strengthens, while the synoptic processes are weak (dry years), and the UPI disappears in the Beijing region.  相似文献   

2.
西宁市区的城市气候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西宁(代表城市)、大通(代表乡村)30多年气候资料序列,计算并分析其城乡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差值的长期变化,揭示了西宁市随着城市规模的发展,日益显示出热岛、干岛效应的存在.对城市发展的4个主要因子与城市气候效应的关系所作的统计分析表明,城市发展因子在城市气候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外城市气候特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对于城市气候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风环境的变化与热岛效应2个方面,尤其对热岛效应特征以及街道风场的研究比较多。研究表明,城市风与热岛效应均表现出受城市建设影响而形成的多样化特征,同时,城市风与热岛效应的特性也是影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变化空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观测资料和史料所重建的中国东部(110°E以东)71站1880—2004年的四季降水量序列,通过EOF分析得到了各个季节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形态,并且按其特点分为两类,冬春秋季为一类,夏季为一类。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和观测的1951—2004年的500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大气环流对各季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季的降水异常分布形态与高空环流形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近百年来这种对应关系比较稳定。最后研究了各季降水量空间结构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各个季节降水量空间分布形态都存在高频的年际变化和低频的年代际变化。功率谱和子波分析表明,高频集中于2~4年、5~8年,而低频则集中在15年、20~25年、60年,共同代表了中国季节降水异常变化的主要周期。  相似文献   

5.
It is an issue of great attention but yet not very clear whether lightning activities increase or decrease on a warmer world. Reeve et al. presented that lightning activities in global land and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land have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increase of wet bulb temperature at 1000hPa. Is this positive response restricted only to wet bulb temperature or in land? What is the response of global lightning activities (in both land and ocean) to the global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 like?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5-year or 8-year OTD/LIS satellite-based lightning detecting data and the NCEP reanalysis data, makes a reanalysis of the response of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lightning activities to temperature vari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 the interannual time scale the global total flash rate has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variation in global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with the sensitivity of 17±7% K^-l. Also, the seasonal mean flash rate of continent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that of continents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have sensitive positive response to increase of global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wet bulb temperature, with the sensitivity of about 13±5% K^-1, a bit lower than estimation of 40% K^-1 in Reeve et al. However,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nd other areas like the tropics show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变化空间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观测资料和史料所重建的中国东部(110°E以东)71站1880?2004年的四季降水量序列,通过EOF分析得到了各个季节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形态,并且按其特点分为两类,冬春秋季为一类,夏季为一类。利用重建的1880?1950年和观测的1951?2004年的500 hPa高度场资料,分析了大气环流对各季降水异常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季的降水异常分布形态与高空环流形势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近百年来这种对应关系比较稳定。最后研究了各季降水量空间结构的周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各个季节降水量空间分布形态都存在高频的年际变化和低频的年代际变化。功率谱和子波分析表明,高频集中于2~4年、5~8年,而低频则集中在15年、20~25年、60年,共同代表了中国季节降水异常变化的主要周期。  相似文献   

7.
惠州城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惠州城市和乡村1962-2008年逐日定时和2005-2008年逐日逐时的气温资料,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和突变检验方法Mann-Kendall统计分析了惠州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特征及对城市气温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惠州城市热岛强度具有明显的季节、月和日变化特征,无明显的周变化特征;上半年城市热岛强度明显低于下半年,四季中秋季最高、春季最低;日间一般为负值而夜间为正值,城市热岛强度最大出现在秋冬季节的夜间,最小出现在冬季的午间。(2)惠州年和四季平均城市热岛强度呈逐年显著上升的趋势,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气温上升具有明显作用,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间多尺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取上海市区各站点的平均温度与近郊站点的温度之差作为衡量城市热岛强度的指标,利用上海市城区和郊区的6个Davis自动气象观测仪每小时观测的记录,对2000年的温差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分析上海市城市热岛强度时间-频率的多时间尺度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小波分析能在波幅的时间-尺度图上进行宏观分析,低频小波波幅的发展、加强与城市热岛的强弱相对应.上海城市热岛的周期变化在时间域上分布不均匀,冬季热岛变化以14 h和26 h尺度为主,而夏季以12 h和28 h尺度较为明显.同一尺度上冬季上海市热岛强度变化明显,变化幅度大(热岛强度最大达5.6 ℃),相对应的波的振荡频率快,振幅较大;夏季反之.  相似文献   

9.
现有研究表明城市热岛效应广泛存在.文章较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城市热岛效应研究方面的新进展、研究方法、分析模型等,展望了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0.
WRF-ARW模式在北京城市热岛模拟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分析城市化对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程度,利用NCEP 1℃×1℃逐日再分析资料、Landsat遥感产品数据以及中尺度WRF模式,对北京城市下垫面因子的变化进行模拟。分析城市化对北京城市热岛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北京的城市、近郊、远郊存在气温的逐级递减趋势,而夜间热岛分布广且城郊温差小,城市热岛强度总体维持在1℃以上。下垫面由郊区变为城市会使当地的气温升高;并且这种升温效果在夜间比较显著。城区面积的扩张,会进一步增加城市中心区的温度。从不同年份小风区面积的变化看出,城市化在夜晚不断的加剧城市热岛效应,而白天则先增强后减弱。  相似文献   

11.
兰州城市气候变化及热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对兰州城市气候与“热岛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兰州城市“热岛效应”使城区年平均气温升高约1℃;使城、郊温差增加1.0 ̄1.4℃;城市“热岛效应”主要使200m以下近地层大气夜间至早晨明显增温。市内年平均相对湿度比同期郊区相对湿度降低5% ̄8%;市内年蒸发量比郊区增大250 ̄480mm,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干岛效应”;市内年平均风速比50年代减小近50%,而郊区年平均风速比60年代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极端降水过程频数时空变化的季节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我国586个气象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在对每个站点极端降水过程阈值进行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揭示了近45年我国年和各季极端降水过程频数的线性变化趋势及其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年和季节极端降水过程频数主要为趋势性变化,不同地区不同季节趋势性变化差异显著,极端降水量在降水总量的趋势变化中占主导地位 长江中下游、西北地区北部和西南地区西部年极端降水过程频数呈现趋势性增加,而我国华北等地区呈现趋势性减少,并且主要反映的是夏季的特征 年和季节极端降水过程频数具有明显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 我国各季极端降水过程时空变化异常型明显不同,但与极端日降水的时空变化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3.
Modeling the radiation balance of different urban underlying surfac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urban net all-wave radiation parameterization scheme is evaluated using annual datasets for 2010 recorded at a Beijing urban observation site.The statis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observed data and simulation data of net radiation has a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0.98 and model efficiency of 0.93.Therefore,it can be used to simulate the radiation balance of Beijing.This study analyzes the variation in the radiation balance for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To simulate radiation balance differences,we set four pure land-cover types(forest,grass,roads,and buildings).Keeping all other conditions inputted unchanged,we model the radiation balance by changing the land-cover typ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on radiation differ,and that there is much upward long-wave radiation,accounting for 84.3% of the total radiation energy falling incident on the land surface.The annual averages of net radiation for the four land-cover types are in the range of 38.2-53.4 W/m2.The net radiation of the grass surface is minimal while that of the roads surface is maximal.Additionally,with urbanization the net radiation values of common types of land-cover change,such as conversion from forest to roads,grass to roads,and grass to buildings,all have increasing trends,indicating that net radiation usually increases with urban sprawl.  相似文献   

14.
对北京大学的三维复杂地形中尺度数值模式进行了适当改进,引入第2代陆面过程模式的参数化方案,在计算地表能量水分收支时更加注重植被的影响,根据植物生态和土壤的地理分布特征确定陆面参数。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式在模拟夏季北京气温场、风场、湿度场时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模拟结果可为了解北京地区区域气候的形成、污染物的扩散及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应用一改进的模式对北京夏季风、温和湿度场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大学的三维复杂地形中尺度数值模式进行了适当改进,引入第2代陆面过程模式的参数化方案,在计算地表能量水分收支时更加注重植被的影响,根据植物生态和土壤的地理分布特征确定陆面参数。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式在模拟夏季北京气温场、风场、湿度场时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模拟结果可为了解北京地区区域气候的形成、污染物的扩散及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利用云南省125个气象站1981—2021年逐日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资料,分析了云南省寒潮天气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特征. 结果表明:①1981—2021年云南寒潮频次总体呈减少趋势,12月至次年1月为寒潮多发期,云南寒潮类型以低温寒潮为主;②当极涡偏强、贝加尔湖阻塞高压偏强、东亚大槽和南支槽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南及东亚地面冷高压偏强时,云南寒潮频次偏多;③造成云南寒潮的3条路径中,东北路径和偏东路径占比达到90%以上. 西北路径寒潮发生最少,通常伴随着大幅的最低气温下降,常造成云南重霜冻天气,大部分的西北路径寒潮发生在东部路径寒潮的中后期;④云南西北路径寒潮相较东部路径寒潮地面冷高压位置偏西偏强,南支槽偏东,高空冷平流偏强,低纬度西风带风速偏弱,青藏高原东南侧下沉气流偏强.  相似文献   

17.
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综合分析城市热岛效应的基础上,论述了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化形成的特殊城市气候,是现代都市的典型气候特征之一。城市热岛效应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它的形成与城市下垫面性质和城市能耗等许多因子有关。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空气动力学、城市森林规划、城市色彩规划、城市能源规划以及城市规模等方面都具有极大的影响。城市规划部门和有关专家应根据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机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以期最大限度地消除或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由于沿江滨海,水网交错,在特定的环流形势背景下,可在市区形成集中降水。本文针对1985年8月31日(以下简称8.31)发生于上海的一次特大暴雨,在对环流形势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气流升速等7个物理量的计算,研究了下垫面对局地强雷暴活动的动力、热力和地形作用。结果表明:南下的冷空气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缘暖湿气流的辐合是造成这次雷暴雨的发生源,而在副高短期稳定,西风槽少动的条件下,海风锋和城市热岛可对最大降水落区起到触发机制或“诱导”、增幅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兰州市东部地区冬季低空风场和温度场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96 年12 月20 日至30 日在兰州市东部峡口附近地区进行的大气边界层探测试验得到的资料,分析了该地区的低空风、温场垂直分布特征及随时间的演变特征.分析表明:兰州市东部地区从地面到150 m 高度的低层风场在受向市中心辐合的热岛环流和不同尺度地形的山谷风影响下,盛行偏东南风,200 m 高度以上的层结受高空西风的影响盛行偏西北风.白天(07 时至19 时) 的平均风速比夜晚(19 时至07 时) 小,而且风速的最小值出现在白天的150 m 高度以下.逆温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厚度大,混合层顶在中午13 时左右达到最大高度,约300 m .另外,通过比较发现:下垫面条件、夜间人工热源、天气系统以及大气的稳定度状况等均对混合层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北京区域夏冬季风场、温度场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北京及市郊地区共1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全月数据顺序文件“D文件”提供的风场及温度资料,采用逐时月平均的方法对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冬夏两季的风场,温度场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区域夏季边界层风场受西北特殊地形的影响,夜间低层大气流场常表现为由北向南的下坡风,白天逐渐转为由南往北的上坡风。而在冬季,这种山地—平原的局地环流的现象消失。(2)夏季,城市西部海淀到丰台一带处在一个高温区,构成北京“热岛”的一个主要区域。而在冬季,海淀及海淀以北到丰台南部的地区是夜间的高温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