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荆楚地域范围内与武术有关的文化事象作为研究对象,从文学艺术、民风民俗等方面展示了荆楚武术文化的内容与特色,获得对荆楚武术文化深层次的理解.本文总结了荆楚地域主要拳种及其与荆楚地域文化的联系,并剖析了荆楚拳种的由来与传习途径、荆楚武术文化得以形成的内在机制.在此基础上,按照地域文化空间分布进行横向研究,选择武当武术、梅山武术等拳种进行个案的观察与文化成因解读.同时分析了荆楚群众的民俗生活以及诗词歌赋中反映的荆楚武术进行文化诠释.并从荆楚民众的尚武精神和革命传统两个方面阐释了荆楚武术具有的忠义精神和爱国思想.  相似文献   

2.
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的影响及其现实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了儒家“仁礼”思想对武术伦理道德的影响,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儒家“仁礼”思想对习武者的人伦教化;加强武术伦理文化研究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武术的世界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华武术美的特性与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具有浓厚民族特点的华夏土地上绵亘了几千年 .它受着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政治伦理、文学艺术、医学理论等诸多文化形态的深刻影响 ,形成了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及审美观点[1] .从技术动作的外形、思想意境的内在以及对立抗衡的形式等方面 ,探究中华武术美的特点和表现形式 ,对中华武术的发展与普及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2 ] .1 中华武术美的特点武术是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 ,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 ,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2 ] .中华武术有套路和散手两个部分 ,中华武术的学、练有着严格…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查阅徐震先生的相关著作和生平事迹,阐释了徐震主要的武术思想:破除门户、破除迷信的武术求真思想;学科学、用科学、科学眼光看武术的武术科学化思想;文武全才、文武相长的武术治学思想;传拳授艺的武术传播思想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查阅徐震先生的相关著作和生平事迹,阐释了徐震主要的武术思想:破除门户、破除迷信的武术求真思想;学科学、用科学、科学眼光看武术的武术科学化思想;文武全才、文武相长的武术治学思想;传拳授艺的武术传播思想等。  相似文献   

6.
武术运动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而当代文化传播方式一般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个层面,本文就是从这四个层面来研究武术文化传播的具体方式,以及如何解决武术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历史研究法,对春秋时期吴越武术文化的地域划分和吴越武术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加以考证,对《孙子兵法》中的吴越武术技击、技法和技理思想进行了整理,旨在为中华武学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龙 《科技信息》2009,(28):I0224-I0225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又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道家思想对武术的影响颇深,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道家思想进行研究发现,道家思想中道生万物论、气论、天人合一论、防阳论辨证观、反者道之动对武术的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武术的文化结构、武德、武术门派、武术技击等方面的探讨,认为武术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它承载了中国文化的礼学思想、宗法意识、谋略文化、思维方式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0.
武术蕴含了中国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体现着华夏儿女的智慧和精神风貌,“文化自觉”和“文化传承”成为武术研究的重点。世界影视光环下的中国功夫展现了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武术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一张独具魅力的名片。随着影视和武术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影无武不关,武无影难成”的态势。透过武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武术文化和武侠影视的互动发展关系,阐述武术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11.
武术文化是中华民族悠长历史发展的智慧结晶。该文首先论述了武术文化的特征、健身养生价值、经济旅游价值、教育价值;其次从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分割、人们的需求、武术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吉林省武术文化生存现状,并有针对性地从政府高度重视、加强文化宣传、做好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武术文化传承对策。  相似文献   

12.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别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了武术文化回归的具体方法,为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要充分发掘武术的文化底蕴,逐步完成武术文化的回归,发扬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13.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我国人民生活和思想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学生正是强身健体和塑造道德思想的最佳时期,因而对武术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现在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研究出其解决对策,以使得武术在中小学生中进一步得到推广,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体用”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思想史中的概念,也是武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脊线。作为一对哲学范畴、思维方式和分析框架,“体用观”对建构武术理论有着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历史研究等方法对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基本内涵、内在机制以及方法意义进行分析与阐释。研究认为,拳势“以练周身一体的内气与劲力为体,以练攻防一体的技击战术与技巧为用”,拳理“以静为体,以动为用”和拳法以“体道、味道,进而以武入道”的体认阶序共同建构起了武术“练体”与“练用”的基本内涵;“道器不二”的道艺体用观、“已发未发”的动静体用观以及“摄用归体”的拳势体用观集中反映了武术与体用思想相融的内在机制;武术的延续过程是在一次次“体用互变”的过程中实现了对自身的内在超越,其对体用思想的吸收与借鉴,不仅从思想层面印证了传统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更为重要的是为自身在整个传统文化延续与更迭过程寻找到了“因循”与“通变”的理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分别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探讨了武术文化回归的具体方法,为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要充分发掘武术的文化底蕴,逐步完成武术文化的回归,发扬中华武术。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文化遗产,本文总结和比较奥运与武术的特点,从历史、文化、表达方式、内涵等多个方面对武术和奥运会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武术的正确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郭斌  蔡智忠  宋锋 《科技信息》2010,(34):I0037-I0037,I0039
本研究通过对墨家文化和中国武术传统道德思想的有关层面,并以侠文化为共同桥梁进行分析,通过主要对侠与信,侠与义,侠与勇的紧密关系进行分析,认为墨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武术道德思想的形成有着极深的影响。另外本研究认为,挖掘武术文化中精神财富的潜质,使读者更加了解我国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武术的传统美德,并实现由"术"至"道"的升华,对于武术的全球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了解高校武术课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提供帮助,该文从武术精神本质、弘扬武术精神对高校学生人格品质的影响、公共体育课弘扬武术精神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现状从教师文化素养提升和落实武术精神研究两方面,为合理、有效地弘扬武术教学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和返本方能开新的历史规律出发,武术研究应具备原典精神,以原典为基、用原典说话。武术原典是记录和书写武技之圭臬和絜矩的原发性和原创性经典,是以武术技艺原典为本,以文化原典、历史原典、军事原典、哲医原典为其思想源头、训练理念和术语基础的文化系统。研究回到原典,能够让武术不再“失语”和“他者化”,为武术教育教学和文化传播提供元训练理念和元术语。武术原典包含:武经和武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原典蕴藏了“劲力为体,攻防为用,体用不二”的元视域,涵摄了“阴阳并建错综”的元逻辑,能够在中国经典解释学的系统下,衍发出以“身意”和“躰知”阐释典文的基本方法:始于“释言”,经由“构形”、“诠象”、“著意”,至于“躰道”。  相似文献   

20.
在跨文化传播中,翻译和接受从来都是两个基本问题。就翻译而言,从本质上讲,中国武术的翻译是文化的翻译。中国武术在语言转换时的准确、规范,一直以来存在着"标准缺失"的遗憾,加之武术的高语境文化特征,更是增加了翻译上的难度。就接受而言,中国武术的跨文化传播,应以海外受众的接受为导向。而事实上很少有关注武术在海外的接受状况,这会导致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无的放矢并削弱传播效果。所以,有必要去考察海外受众的审美经验和接受效果,以期为中国武术和武术文化的国际推广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