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电影既具有艺术属性,又具有商业属性。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标志,是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的集中体现。电影片名的翻译应该注意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结合,以便能唤起观众的心理认同,激发审美愉悦,产生观看欲望。  相似文献   

2.
本文围绕长征题材电影创作的主题演变、人物形象特征、叙事模式、艺术风格等发展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为创作新时代人民群众喜爱的长征主题电影,更好地传承弘扬长征精神,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提出了新的理论见解。  相似文献   

3.
90年代以来,韩国电影中反映朝韩之间间谍类题材的作品比较丰富,本文以金宰洪导演《丰山犬》为文本,回顾了韩国间谍电影创作的转化原因,详细分析了《丰山犬》电影中对间谍"丰山犬"人物的塑造手法。通过对剧中"丰山犬"人物形象的分析,透视韩国间谍电影创作的新型叙述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迪士尼公司的动画影响着国内外众多的动画迷,很多作品成为动画界的经典作品,突显出美国文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女性角色的塑造多种多样,其中不乏命运多舛的公主、英勇善战的英雄等,展现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众多人物展示出的智慧、友爱和正义使女性角色的人格魅力得到升华,影响着不同国别、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本文通过对电影和动画女主角形象的剖析,来深刻地揭示如何进行形象塑造,以及人物形象的变化过程,希望对我国的动画电影行业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艺谋电影艺术成为众多电影评论家、文学批评家的评论焦点:这是因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张艺谋最早走了一条“跨国的中国电影”新模式.运用艺术化电影技术结合本土化的小说进行再创造,完美地体现了其艺术审美情趣,真实地再现了中国电影的“东方魅力”,并使之走向了世界,文章以此为契机来分析。  相似文献   

6.
孙琳 《科技信息》2010,(29):212-212
自电影这门艺术形式问世以来,不少杰出的导演为观众打造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的电影,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电影人物。这些电影之所以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是因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的银幕人物形象,而话语又是人物塑造的关键,因此,电影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体现人物关系和刻画人物性格,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香港导演王家卫创作的九部电影中的女性为主要论述对象,将电影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与女性服饰、造型等多方面的问题还原到具体的电影之中进行解读,分析电影中女性服饰与人物所承载的性别符号.  相似文献   

8.
余铮 《咸宁学院学报》2012,(11):124-125
岩井俊二的电影以唯美著称于世,而他的电影音乐更具魅力。电影《花与爱丽丝》就是如此,其乐曲在影片中的不同场景对电影人物心理和情绪起到独特的作用,能把观众带入特定的艺术时空,让观众随之喜悦、流泪,去感受人物的内心,去触摸青春的颜色。  相似文献   

9.
董燕 《长春大学学报》2011,(7):120-122,126
电影语篇是多模态系统共同构建意义的典型范例。"卧虎藏龙"一片通过影片中多模态系统的完美结合,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同于以往武侠片的女性角色———玉娇龙,导演李安借这个人物的悲剧告诫观众———任何人都要在欲望与自我戒律之间达到制衡,否则会自毁其生。本文从批评语言学角度出发,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方法,解析电影语篇"卧虎藏龙"中视...  相似文献   

10.
《少儿科技》2010,(7):29-29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艺术的一大瑰宝。近期上映的国产功夫巨制——《叶问2:宗师传奇》,场面宏大、制作精良,掀起了新一轮的“功夫热”。故事是从叶问来到香港之后展开的,当时很多功夫门派之间明争暗斗。鉴于这种风气,叶问决定开设武馆,以身示范何为习武之人。叶问完美地向世人诠释了咏春拳法的精妙和武术的真谛,而他那句“人的地位,虽然有高低之分;但是人格,不应该有贵贱之别”更是升华了这部武术电影,令人久久回味。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不强,产业化的观念和制度并没有真正确立、国产电影的数量和质量与电影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电影市场现状与市场潜力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票房份额严重失衡等。我们应该建立充满活力的电影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的电影市场体系,提高我国电影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成功地创作了一系列以表现家庭生活和伦理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情节剧电影,成为中国家庭伦理情节剧电影类型的开拓者.其主要影片具有文化价值取向的本土化、生活故事的戏剧化、人物形象的类型化、叙事策略的大众化和创作主题的伦理化等审美特征,基本确立了中国电影注重社会伦理教化、审美教育与戏剧性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13.
英文电影片名不同于其他文体,有其独特的特点,因此在翻译时不仅应该考虑到电影的内容,更应该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特征和观众的审美感受,恰当地运用顺应论进行文化对接才能使译名为译入语观众所接受,从而实现影片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4.
小说《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之一,作者用唯美的手法描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朦胧的、纯情的爱情故事。分析女主人公熏子的形象,有助于加深理解作者女性观中所透出的恋母倾向,熏子典雅美丽,融合了川端康成理想中完美的女性形象——充满纯情又带有童真,却饱含母性之爱。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文化当中,设计作为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将当前文化风貌完美体现出来。现在的视觉传达是设计中首选设计,应该要在中华文化中找寻一些创新意义较强的元素来进行设计,要不断的进行创新,将传统文化当中的和谐吉祥的观念融入其设计中,将人们真善美的意识完美的反应出来。本文对中国传统吉祥图形以及视觉设计分别进行分析,重点探讨两者的融合及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电影《特洛伊》是对经典文本《荷马史诗》的重述,它的改写体现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典型模式,在多个电影版本的比较视域下,其叙述策略更加清晰,这种策略具体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强调自由主义英雄,神彻底隐退;二是戏说爱情,以其浪漫唯美面目取悦大众;三是进行存在主义的现代阐释,减弱了史诗故事的历史感。好莱坞模式已悄然移置和潜入经典之中,它不是历史电影,而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制造出的虚假幻象。  相似文献   

17.
华裔作家严歌苓的小说《白蛇》讲述了全国著名舞蹈家孙丽坤在“文革”中的遭遇。与传统的直接进行叙述的线性叙述模式相异,作家严歌苓在小说《白蛇》中采取“三重视角”与“双重结构”的文本完美地把现实舞蹈家孙丽坤塑造为抽象唯美的艺术形象。通过她的遭遇,作家揭示出中国极度强调道德美的文革时期艺术芙和道德荚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人们对艺术美的特殊情感。  相似文献   

18.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取材于该小说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也是较早的民族题材电影,二者均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反响。从小说到电影,实现了由个人话语到民族国家话语的飞跃。在主题形态上表现出向主流意识形态规范靠拢的倾向,人物形象上则由小说中的固定性格过渡为电影中的成长型人物形象,二者都具有共名的特性。电影与小说相比,更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在文化意蕴上表现出脱离主流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的背离姿态。  相似文献   

19.
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战马》在延续原著小说展现"人情"的基础上,对战争主题做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反思。电影对小说进行了多方面的改编,主要包括人物形象的置换、情节的增加和对白的重新编写等,电影相较于小说,对"战争"进行了更为集中、深入的思考与呈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精神灾难是隐蔽而又深远的,电影通过参战士兵的内心挣扎和情感经历引发了人们对战争合理限度的反思。这部电影对当今局部战争不断的国际局势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卢琳 《科技信息》2011,(24):I0409-I0410
从空间生产的理论视角对1979年以来的中国内地城市电影进行的思考与研究,可以从社会空间、影像空间、形象空间(城市意象)和文化心理空间(身份认同)等角度对城市电影的空间生产问题进行一定的考察。以空间观念为基础,以空间生产与文化想象之间的关系为核心,以文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为指导,对中国城市电影的空间生产进行深入细致的探察和研究,并且提出关于中国电影应该如何表达城市的思考,尝试为城市电影开启一种新的文化研究视角与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