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场营销专业实行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实践能力强、职业道德好的高技能人才。传统的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需求,难以满足不同企业多种营销岗位的要求。高职教育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重在解决实战技能的问题,而实行产  相似文献   

2.
张超 《当代地方科技》2010,(13):156-156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市场营销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传统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方式已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探索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特色鲜明、差异优势突出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品质、高质量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3.
周星三 《科技信息》2007,(22):230-231
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人才培养规格的特点,从人才的层次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人才;从知识、能力的性质看,高职教育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职业性;从人才的类型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从就业的方向来看,高职教育毕业生的去向是面向基层;从培养手段来看,高职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人才规格的构成要素有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和劳动素质。在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上要立足于地方经济,并以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导向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作为当代信息化和智能化的一种理念、方式和方法,已广泛、深入地影响和促进了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同时也为我国高职教育教学的模式改革与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为此,分析了"互联网+"与高职教育的融合机制,论述了"互联网+高职教育"所实现的时代变革,探讨了"互联网+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以把握和实施当代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网络信息化模式,为现代化国家的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高水平应用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5.
施海霞  王慧 《科技信息》2007,(4):158-158
文章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紧迫性、现实意义和突出问题着眼,围绕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模式、创新教学组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和构建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等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高佳燕 《科技资讯》2010,(34):245-245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必然重视实践实训教学。本文通过对高职实训教学发展趋势及高职营销专业职业特点的分析,看出高职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掌握必备理论,熟悉营销实务,以沟通能力见长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开设适应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实训发展的趋势、市场营销专业的职业特点和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教材、考核标准、课程内容设计及教师实践水平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还没有一个具有针对性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促进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应尽快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体育产业人才培养体系。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现实情况,提出了我国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式)。这种先进的培养模式将促使中国的体酋产业人才培养走上正规,早日纳入国际体系,适应体育市场对体育产业人才的需求,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培养体育产人才。  相似文献   

8.
论新时期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从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知识、能力需求出发,本文以系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指导思想,以培养"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且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等市场营销人才为目标,通过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探索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从而为国内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是培养现代食品工业高端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为适应食品产业的不断升级,需要不断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对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期对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的关系,比较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5套教学计划的培养规格,思考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针对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存在的问题,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人才需求分析、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科学的培养适应"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人才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健康长远发展的人才保障。通过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辅导的现状,提出了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辅导制度的构建模式。包括人才培养机制,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训平台,评价考核机制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如何更实际、更接地气、更无缝隙对接市场所需,是高职院校在生源数量减少、学生就业压力的形势下不得不认真深究的问题。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参与式实地观察法、电话访谈法解析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情况,并构建了"3S——skill、salary、safe"满意度测评模型,以湖北科技职业学院为个案开展了实证探究,以期优化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拔高。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发展趋势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凸显,这不仅需要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标准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更应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推动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断完善及发展。本文就以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切入点,对人才培养规格及培养目标定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及分析,而后提出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互联网+"背景下,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迅速进入到教育领域,并对传统教育管理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新的教育模式的创新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高校作为国家落实创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基地,应主动适应"互联网+"对教育管理工作造成的冲击,并探索教育管理新思路,为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教育支持。基于此,该文从"互联网+"背景出发,结合高校发展实际对教育管理模式创新进行简要探究,以期对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国会计行业中的应用虽处在初级阶段,但发展迅速。在此背景下,传统会计人员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会计行业更需要既懂财务又懂业务的掌握信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可以定位在财务云服务商的助理会计、运营会计、"会计+"的岗位,以及一般的管理会计等岗位。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要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变化,重新进行人才培养定位、改革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方式不同于普通本专科院校,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随着我国入世、教育国际化以及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社会经济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可在借鉴国际有关经验的基础上,从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突出高职教育的区域性特征,追求多样化,突出高职特性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建筑行业从业人员及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建筑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根据建筑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提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探讨实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施振金  王浩 《科技资讯》2006,(23):132-13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直接影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数控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控技术应用性人才,已被列为国家紧缺型人才。本文从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出发,分析了该专业人才的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并提出了教学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20.
随着市场对营销人才需求量的逐年上升,河南省各独立院校越来越注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方法不合理等问题。文章对河南省独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校企结合的培养模式,并从教师和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践、课程设置与考核方法等方面探讨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运作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