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萍 《科技资讯》2011,(21):231-231
在中国服装产业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今天,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面临着市场的考验,服装教学是为服装产业服务的,服装产业要进步,企业要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这就对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相似文献   

2.
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学校未来规划和整个社会发展。通过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分析,梳理出面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标准和高校培养的人才目标之间存在的问题,利用先进的新工科理念、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人才培养理念和方法,提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和完善措施,以便为地方本科高等院校转型发展和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经济转型相伴随的深刻产业变革急需培养符合现代技术发展、现代产业转型升级及现代社会服务变化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新职业主义主张的核心技能(core skills)理论强调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的整合,注重培养学生完成任务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关注能力培养的通用性、可迁移性和工具性等。这一理论和实践对高职学生核心技能的培养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范式。  相似文献   

4.
该文从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机遇与存在瓶颈入手,提出了基于"专业自营公司"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简要分析了该模式运作方式以及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推进"教学单位到办学单位的角色转化"进程,促进高职教育由"规模建设"到"内涵发展"转型升级,培养出大批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5.
在珠三角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社会对英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规格要求,过去光懂英语的"纯外语人才"或单一基础技能型毕业生已不能适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改革。从教育理念、"双学科"培养模式、"内容与语言融合学习"教学模式、项目培养模式以及工读交替模式构建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应用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更快地为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我国制造业建设迈入新的发展时期,这是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新时期的工业建设、制造业建设已经不同以往,制造业的高端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核心方面。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和核心力量。要适应新一代产业革命、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要求,必须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推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一系列举措,旨在为新工科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该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首先对新工科高素质人才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强调了培育新工科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信息素养培育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培养新工科高素质人才的一般途径和机制,建立以培养人才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育模式,并提出建立这一模式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7.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和基础,应用型大学应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方式,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面向并将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都应以满足产业、行业需求为目标。北京联合大学立足北京,服务京津冀,辐射全国,着力培养适应首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8.
于剑锋 《科技信息》2011,(11):I0337-I0337,I0335
随着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升级发展,企业对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该文在职业分析与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机电类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并对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攀枝花学院材料类专业为例,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相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等提出了新要求。校地融合,培养"钒钛+"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是攀枝花学院材料类专业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必由之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全方位合作协同育人,从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模块化"建设及特色发展等方面对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培养出满足地方经济发展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0.
刘洋  张展生  裴启银 《广东科技》2012,21(23):12-13
转型升级是专业镇当前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专业镇的产业升级应当与城市转型同步。专业镇不仅要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等来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也需通过提升城市建设、人才集聚、管理方式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城市服务功能反哺产业发展。以"产业支撑城市、城市提升产业"的同步发展思路,形成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和管理创新的三轮驱动,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共融发展。  相似文献   

11.
马义荣 《科技信息》2011,(17):I0239-I0239,I0267
职业中专机械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机械行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实用技术人才,这对中专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准确认识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并通过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课程体系建设,采取分层次教学,实行学习-实习-就业一体化等措施,可以实现培养高素质毕业生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产业升级与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产业转型升级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产业的转型升级有赖于大量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已成为当代高职教育的灵魂。探讨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以及如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当前,国家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急需大量的高技能型人才来完成这一转型。然而,作为这一人力资源队伍中主要生力军的高职大学生,学习状况却令人堪忧。结合90后学生特点将ARCS动机模型应用于高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高职教与学之有效途径。国家在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目前,90后的高职大学生们学习状态却并不乐观,这使得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学生们是否能担此大任着实令人堪忧。充分掌握90后学生的特点,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改善学风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4.
转型升级是专业镇当前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专业镇的产业升级应当与城市转型同步.专业镇不仅要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总部经济等来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也需通过提升城市建设、人才集聚、管理方式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城市服务功能反哺产业发展.以“产业支撑城市、城市提升产业”的同步发展思路,形成产业升级、城市转型和管理创新的三轮驱动,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协调共融发展.  相似文献   

15.
潘献柱  张薇 《科技信息》2012,(36):I0123-I0123
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要求高职高专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专业实践,能够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并能以自身所学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6.
要创建创新型国家,高校必须不断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放式创新实验室,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训练项目,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对于工科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我国高等工科教育目前还存在专业设置的适应性与针对性不强、办学条件不够、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社会及高校从经费、规模、内涵、教学环节等方面入手,以引导、调控为手段,推进工科教育改革,增强高等工科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传统的实验教学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一些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实验教师队伍、实验内容、实验教学方式及实验室硬件建设等方面的实验教学上加强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9.
创新人才培养在电路实验教学中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高校实验室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要利用好这一关键的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本文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在电路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20.
<正>古人言"得人者,得天下"。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代,企业正处在战略转型下的组织变革新阶段,人才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人才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已成为企业成功转型的关键因素。"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下深入开展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工作,要将"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因此,企业要成功转型升级,企业管理必须升级,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