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晓婷 《科技信息》2008,(4):189-189
设计美学(Design Aesthetics)美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物质生产和器物文化中有关关学问题的应用关学学科。设计关学作为美学中一个十分年轻的分支学科,也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以设计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来界定的。  相似文献   

2.
人类从落后走向文明,发展至今,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设计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方向。设计应该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并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貌。本文从中国传统器物工艺文化角度出发,探索了设计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了传统文化对设计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在设计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椅子是为了适应人类的社会行为,减弱和缓解人体的各种疲劳状态而产生的,是支撑人体正常工作和休息的重要家具。“为座而设计”是现代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没有器物的设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能超过椅子。现代椅子设计应该根据生活文化的发展,以科学为依据,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努力创新设计风格,添加更为细致的功能来满足不同消费者多层次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沈倩倩 《科技信息》2011,(24):I0254-I0254
本文通过回顾中国传统器物设计的发展历史,总结出朴在处于不同时期的器物设计中的造物准则。并结合当代社会背景和文化传承的课题,提出简朴是现代产品设计风格的一种发展趋势。同时简朴在当代不同于过去单纯的造物原则,而是融入了使用者自身的情感需求(文化归属感的满足),使产品给使用者亲切感,并建立两者之间的友谊。  相似文献   

5.
设计美学,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自从有了对设计美学的独立研究,一直就争议不断。从人类进行设计之初,美学思想就一次次地升华,技术美、设计美已逐渐被人发现并认识,但是关于设计美学的问题却是在工业革命之后的现代设计大潮下提出来的。本文从对设计美的简要论述开始,对现代设计美学进行追溯。  相似文献   

6.
庄俊建筑师事务所经历了从西方新古典主义到现代设计风格的转变过程,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建筑设计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事务所最终推崇“能普及而又切实用”的设计理念,既是对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美学思想的承续,又是对“海派建筑”审美特色的积极推广。回顾这一重要的设计机构,无疑为中国在设计信仰、价值及设计美学等方面与世界进行平等对话、实现多元文化交流,提供一个很好的历史坐标。  相似文献   

7.
鲍懿喜所著《产品的视觉性与文化实践》一书是对现代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新整合发展的一次尝试,构建了一种具有本体论立场和根据的工业社会美学话语。特点有三:一、构建了工业美学的哲学视域;二、阐释了工业美学的现代文化特质;三、呈现了现代工业美学的实践性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8.
张珺 《科技信息》2009,(25):99-100,116
美与身体的健康密不可分。体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自身包含着许多审美因素。体育美学研究和诠释体育领域内的审美活动和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与美学的统一。用美学原理指导教学、适时适量地渗透美学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体育与美育结合。  相似文献   

9.
技术、市场等现代因素向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文化与经济的互动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升华。现代社会技术与市场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生存层面。技术消费是技术哲学、传媒经济学和消费经济学边缘产生的概念。技术消费为消费社会符号的编码解码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文化器物的技术消费遗存编码符号是判断文化传承脉络的主要依据,技术消费深度决定器物文化传承的时空深度。技术消费的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是消费社会信息经济和传媒文化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0.
周欣 《科技信息》2008,(17):208-209
设计美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理论,而且具有独自的特点及较为完备的系统,它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必然趋势。如今现代设计美学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中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面向未来的设计艺术将继续以人为本,绿色和人性化仍然是设计的主题。那种在现代美学思想浸润中的、具有鲜明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必将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求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2.
郜城 《科技信息》2010,(32):I0370-I0370
殷商时期是我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起始阶段,也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这一时期青铜器物制作精巧,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灿烂的青铜工艺,显示了工艺美术的基本装饰原理和美学法则,多样造型说明了我国器皿造型在当时已经初具规模,在装饰上,工匠们懂得根据器物的变化,运用不同的装饰,体现出高度的艺术匠心,时代与工艺美术的紧密联系性。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在特定的奴隶制统治下,青铜以其造型和纹饰来体现一定的政治、宗教意义的主题,体现出其当时鲜明、独特的风格,这是中国青铜艺术的一大特色,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工业技术并非文明暴力的代名词,而是人类突破自身局限的能动体现.工业技术文化与生态文明之间,也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而是可以实现共生共存、相互促进的和谐对象.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看,工业技术文化既是认知论美学的认知领域,又是存在论美学的现实场域.技术审美文化不应当成为一种脱离身体、灵肉、大地的美学异类,而应当回到自然与人共生和谐的生态审美世界中来,回到人类自身的感官存在中来,在生态文明时代确立新的美学标准.  相似文献   

14.
当代人类学主张文化平等,重视文化多样性,关注非主流文化,厚待地方性知识,凡此种种,对中国美学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念。文章围绕会议主题"表述‘中国文化':多元族群和多元视角",结合学界现状,分别从"多民族视野:从中心到周边"、"小传统视野:从精英到民间"、"形而下视野:从文字到器物"三方面切入,对中国美学研究的视野拓展问题再作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青铜时代是否存在失蜡法,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在详细梳理百年研究史的基础上,以重要器物出土与新研究方法的采用为节点,将此研究分为完全失蜡法期、半失蜡法期、完全块范法期、块范法与失蜡法胶着期、空腔器物失蜡法工艺细节对比研究期五个阶段。研究显示我国青铜时代中原核心区基本使用块范法,但至迟秦时已可熟练使用失蜡法铸造器物。战国中晚期,草原文化与滇文化等边缘地区偶见受其他文明影响的失蜡法器物。对空腔器物范芯表面有机成分的检测,或可给我国青铜时代失蜡法使用问题以明确答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在20世纪中西方文化全面碰撞、对话和整合的世界存在境遇中,以反思20世纪中国现代美学与人的关系问题的文化走向为轴心,寻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图景。文章在人的世界性存在的文化层面上,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美学学科两个方面,把反思的基本问题展现为中国人的世界性存在的面貌是怎样的。文章认为,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的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展现了20世纪中国人的“历史创造者”的世界存在态势;在美学自身的学科层面,中国现代美学则呈现出多维阐释的文化态势,尽管二者还存在着人的世界性存在状态与人的世界性存在性质之间的内在矛盾,但是,二者的历史方向都在于建立文化美学,这正是21世纪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一种针对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工艺。利用覆膜砂激光快速成型技术,通过模型设计、数据处理、激光加工等工艺步骤,实现了复杂结构文创产品砂型样件及金属工艺品的制作。  相似文献   

18.
正在党的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精神指导下,由人民出版社与研究出版社共同出版的《中国器物简史》(吕少民主编)新书发布会于不久前举行。器物是历史的载体,也是社会变迁、文化艺术、人物事迹的诉说者。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伴随着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工具的改良及政治与宗教信仰的变化而发展演进,这些过程无一不反映在器物之上。在新时代、新起点、新思路、新理念  相似文献   

19.
中国金属工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拥有非常精湛的工艺技术。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产生过大量具有鲜明特色的装饰形式和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我国现代金属装饰艺术不仅要继承和学习古代金属装饰艺术中精湛的工艺技术,同时还应继承其设计理念和设计文化,发展和提高现代工业技术在金属装饰艺术中的应用水平,始终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保持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20.
现代标志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和古代图徽的美学价值和文化精髓,传统美学观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标志设计并对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