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部分黄曲霉菌会对农作物及产品造成严重污染。受相关基因的影响,黄曲霉会产生一种对人类健康与畜禽养殖构成重大威胁的真菌毒素,即黄曲霉毒素,在田间、储藏期或运输过程中黄曲霉毒素污染均可能发生。防止黄曲霉毒素进入食物链的策略有很多,其中采用生物法防治黄曲霉污染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重视,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利用微生物对黄曲霉及毒素进行控制,可有效减轻黄曲霉菌及毒素对粮食作物及产品的污染,发挥功能的物质主要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包括多肽、小分子有机物、有机酸、抗生素和酶等。黄曲霉毒素污染对农作物产生的重大经济影响及其对人和动物的毒害作用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介绍了对黄曲霉及毒素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种类(主要有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链霉菌和一些海洋微生物等),分析了拮抗微生物中所发挥作用的有效成分,阐述了其对黄曲霉的抑制机制及对黄曲霉毒素的降解情况,希望为生物防治黄曲霉及黄曲霉毒素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河南科学》2016,(10):1686-1690
研究了含有活性酵母菌、酵母菌细胞壁及水合铝硅酸盐等酵母霉菌毒素降解剂对霉变饲料中黄曲霉毒素B_1的降解和脱除效果.结果表明:随着酵母霉菌毒素降解剂添加量的增加,对黄曲霉毒素B_1的体外吸附率逐渐升高,而且试验用鸡粪便中黄曲霉毒素B_1排出率也逐渐升高,当加入的毒素降解剂质量浓度为0.25 mg/m L时,对黄曲霉毒素B_1的体外吸附率效果最好,达到98.21%,黄曲霉毒素B_1的排出率达到86.07%.试验结果表明该毒素降解剂对霉变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B_1脱除和降解效果显著,可有效预防动物食用霉变饲料中毒.  相似文献   

3.
粮食在储运加工过程中,易受到霉菌感染,产生霉毒素,玉米,花生等籽粒极易滋生黄曲霉,用生霉的粮食喂畜禽,会导致癌症发生,人吃了也会致癌。除霉的关键在于预防。粮食的安全贮藏条件有二个,一要保持在25℃以下的温度环境中,二要把含水量减少到15%以下。怀疑含有霉毒的粮食应进行以下处理。要放在强烈阳光下薄摊翻晒4小时以上,最好用高温除毒,黄曲霉要在280℃高温下才会破坏,在家庭中最好用高压锅做饭,至少要用蒸锅做饭。大米的霉菌多集中在米粒的糠粉层,用机械加工可除去大米80%-90%的霉毒。家庭储备时可用于海带防霉。于海…  相似文献   

4.
采用活性酯法,将AFB1-BSA人工抗原交联于含有羧基表面的荧光微球,通过与游离AFB1竞争抗AFB1单克隆抗体后,再与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二抗的反应,建立基于微球的间接竞争免疫检测方法.检测结果表明,流式细胞仪检测AFB1的检测限为0.03 ng·mL-1,检测范围为0.05~1.0 ng·mL-1.与黄曲霉毒素B2、黄曲霉毒素G1、黄曲霉毒素G2、黄曲霉毒素M1和黄曲霉毒素M2的交叉反应率均低于1.0%.在玉米样品中的加标回收率为87%~103%,变异系数为6.1%~8.4%.  相似文献   

5.
农产品和饲料中常见真菌毒素的种类和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等常见真菌毒素的来源、种类、特点、毒性等进行了介绍,并进一步阐述真菌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影响及国内外对农产品及饲料中真菌毒素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  相似文献   

6.
黄曲霉是一种广泛分布的环境习居菌,经常在种植、贮藏、加工、运输过程污染玉米、花生等富含脂肪酸的粮食及相关食品和饲料,并会产生多种有毒次生代谢产物。其中,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产生的最主要真菌毒素之一,是公认的一类致癌物。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贸易争端;更重要的是,黄曲霉毒素具有高毒性、高致癌性、致突变性和免疫抑制性,严重威胁人畜健康。因此,黄曲霉毒素合成、调控及防控的相关工作一直是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热点。阐述已知的黄曲霉毒素产生途径及相关调控机制,并介绍了多种有效的防控手段。重点讨论光照、温度、水活度、营养物质、pH值、氧化胁迫等环境因子对黄曲霉毒素合成的影响及已明确的调控机制;阐明了参与不同环境因子调控毒素合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同时分别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技术层面介绍了多种有效抑制或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方法,总结了黄曲霉毒素污染防控策略;并对今后的关键研究方向和重点防控措施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材的需求和使用量也日益攀升,同时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其中真菌毒素的残留是导致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其制剂质量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目前,对于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系统研究尚不深入。因此,关注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其制剂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对中药的安全性保证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对黄曲霉毒素的概况及中药中黄曲霉毒素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进行相关的展望,以期为黄曲霉毒素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埃及开罗国家研究中心自然产品实验室的科学家Soulair、S.Mabrouk等人在研究粮食中黄曲霉毒素时发现,子丁香粉、肉挂,枯茗、薄荷、姜、黑胡椒等香料具有抑制黄曲霉菌在稻谷、玉米上生长的作用,而且还能抑制黄曲霉毒素。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HPLC-免疫亲和柱净化,柱后光化学衍生检测玉米中4种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分析方法。玉米样品提取、浓缩、过滤后经免疫亲和柱净化,液相色谱分离后采用光化学衍生器对黄曲霉毒素B1,B2,G1,G2进行在线衍生,通过配制荧光检测器的液相色谱同时检测玉米中B1,B2,G1,G2这4种黄曲霉毒素。结果表明,4种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色谱分析时间在6~11min内完成,检测定量限分别为:0.10,0.03,0.10,0.03μg/kg,完全符合并高于欧盟检测标准定量限,通过光化学衍生器在线衍生将B1、G1的分析定量限提高到2.7倍和3.6倍。玉米基质中B1,B2,G1,G2在添加水平为10,3,10,3μg/L时其回收率分别为:90.3%,85.6%,93.5%,92.8%。其线性范围分别为0~20μg/L,0~6μg/L,0~20μg/L,0~6μg/L,RSD 分别为 2.3%,1.5%,2.7%,3.2%。文章建立了分析玉米中4种黄曲霉毒素B1,B2,G1,G2的分析方法,经验证该方法定性准确,定量灵敏度高,可同时检测出玉米中4种黄曲霉毒素B1,B2,G1,G2含量。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毒素与其氧化酶接触时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过氧化氢及其他产物。本研究采用酶电极生物传感器,将黄曲霉毒素氧化酶固定在醋酸纤维素载体膜上,制备电流型电化学酶电极。在SBA流动注射分析仪器上安装黄曲霉毒素氧化酶电极,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具有良好的响应特征,测定精密度(RSD)为1.20%(n=10),线性范围为0 ~100 μg/L(R2=0.999 6),加标回收率为96%~102.4%。因此,本研究建立的酶电极分析法可用于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对于粮油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测定方法,目前全国基本统一用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标准方法”(即《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技术标准出版社197g年出版)。但是在测定黄曲霉毒素B_1的操怍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使测得到的结果与实际含量差距  相似文献   

12.
癌症往往不是突然降临的,它的出现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密切相关。最普通的一餐饭却极有可能是癌症入侵的渠道……肝癌在我国沿海地区尤其在长江三角洲及珠江三角洲等地发病率最高。肝癌的发生与饮食的关系如下:①食物的黄曲霉菌污染:我国肝癌的地域分布与黄曲霉菌污染分布基本一致,粮、油、食品受黄曲霉毒素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与死亡率也高。②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我国人群中,约有10%的人曾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由于饮食习惯和饮食卫生不好,肝炎病毒主要是通过饮食和未消毒的餐具传染给健康人的。一部分慢性肝炎病人会发生肝癌。  相似文献   

13.
黄曲霉毒素是在湿热环境中出现的一种曲霉次代谢产物,由于毒性较大,因此对于人体产生的危害也比其他毒素要显著。随着20世纪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于黄曲霉毒素的研究也日益加深。由于黄曲霉毒素极易产生在一些食品中,因此国际上对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有一个严格的限制。而该文就着重对于黄曲霉毒素的检测方法以及研究进行分析讨论,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快速检测方法,并对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4.
描述了黄曲霉毒素对人类构成的健康威胁,简析其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食品中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概述了几种目前食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同时分析了每种检测方法其独有的优点和缺点。根据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导致检测机构工作负担增大的情况,提出了如何在保证检测结果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以较少的人力、物力进行大批量次检测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同时快速检测粮食中呕吐毒素、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和黄曲霉毒素B_1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混合液(体积比84∶16)振荡提取20 min,乙腈饱和正己烷除脂,经PRIME-HLB小柱净化,氮吹浓缩后定容.质谱采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并选择多反应监测方式采集数据,外标法定量.方法的定量限(3S/N):呕吐毒素20.0μg/kg、赭曲霉毒素A 1.0μg/kg、玉米赤霉烯酮5.0μg/kg及黄曲霉毒素B_1 0.2μg/kg.用该方法检测小麦、玉米、大米和高粱等试样,4种真菌毒素的加标回收率介于75.5%~98.6%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6.6%(n=6).  相似文献   

16.
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兆蕃 《甘肃科技》2010,26(18):89-93,84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简称AF)是由某些真菌产毒菌株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极强的毒性、致癌性,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概述了黄曲霉毒素的毒性、理化性质、分布与产生的条件及对人体的危害。主要论述了黄曲霉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及预防措施,进而确保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7.
饲料中含有很多营养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维生素等,但是也是霉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繁殖、生长的良好场所,从而使得在高温、高湿季节生产和贮存的饲料极易产生腐败霉变,甚至产生多种真菌毒素和细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等。霉变的饲料不仅影响适口性,降低采食量,而且还会严重影响饲料的营养价值。霉菌分泌的毒素还会引起畜禽中毒,甚至死亡,直接影响饲料业和饲养业的发展。因此一些经济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饲料防霉剂的生产和应用。据报道,美国每年约消耗饲料防霉剂17000t,而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饲料防霉剂品种就已达50多种。新一代…  相似文献   

18.
真菌毒素系生长于潮湿或贮藏不当的饲料和谷物上的霉菌所产生的,畜禽饲料被真菌毒素污染会对动物产生野响。然而,科学家还刚刚开始对真菌毒素对畜禽生产性能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研究人员M.A.Qureshi.J.T.Brake和P.B.Hamilton最近完成了一个由美国东南部家禽与蛋品协会资助的研究项目,研究了真菌毒素对肉用种鸡的影响。根据该研究《肉用种鸡采食黄曲霉毒素和蛇形菌素污染的日粮:对胚胎发育、肉雏鸡质量和长期免疫力的影响》结果:饲喂母鸡时黄曲霉毒素和更低水平的另一种真菌毒素、蛇形菌素会提高早期和后期胚胎死亡率。降低雏鸡生长率。与来源于对照组母鸡的雏鸡相比,来源于摄食黄曲霉毒素的母鸡的雏鸡的16日龄死亡率要高。  相似文献   

19.
正自家榨油比购买的食用油更安全,吃虾皮补钙……这十大谣言你也许至今还深信不疑!谣言:自家榨油比购买的食用油更安全真相:专家表示,自己榨油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杂质脱不掉,植物油中本身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就比较多,容易氧化变质,有了这些杂质后会变得更无法妥善保存,且放得时间越长,越容易氧化。其次,不管是花生、大豆还是菜籽,都有被黄曲霉毒素侵染的可能。在油的精炼过程中,大多数黄曲霉毒素会被去掉,而自己榨油不进行精炼,超标的可能性就很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山苍子芳香油熏蒸法,对自然污染黄曲霉毒素B_1的芡实进行去除实验,试验结果表明:在40°—45℃下,用山苍子芳香油,对自然污染黄曲霉毒素B_1的芡实,熏蒸处理72小时,可使芡实中黄曲霉毒素B_1由30PPb下降到国标10PPb,解毒效果达6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