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参与建构我们的现实,从方方的小说中,能够看到语言的这种巨大力量.语言制造的修辞幻象在帮助我们走近现实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歪曲甚至背离了现实,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方在描述这种悖论的同时,也在向传统的认知模式挑战.  相似文献   

2.
彭永爱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1):102-103
认知决定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类交际中的文化特征是理解语言的重要因素,交际的过程也就是语境建构的过程。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语境的复杂性,文化语境成为制约语言理解的各种因素。文化语境是理解交际的认知基础,它有利于我们解读语言交际的意图以及消除话语的歧义。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和其他认知领域一样,语义结构反映了人们在与现实接触的经验中形成的心理范畴,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手段,对语言的更新和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把隐喻性的认知机制运用到语言学习之中,可提高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王磊 《科技信息》2013,(10):69-69,71
矛盾修辞蕴含着复杂深刻的思想或意义隽永的人生哲理,其语言精炼简洁,并揭示了矛盾和对立。我们对矛盾修辞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领悟语言和现实世界与人类情感的复杂性,规范语言研究。人们在以往对矛盾修辞进行分析时,大多谈到它的结构特点和翻译,本文尝试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去谈其生成和理解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既是语言的使用形式,也是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由此,在认知观照下隐喻既是语言形式,也是思维方式;同时隐喻本身反映了文化,因而隐喻成为了语言、思维和文化统一的三维有机体。借助隐喻的三维关系图式来解读英汉隐喻的异同是一种可行的尝试。英汉隐喻的相似性表现于隐喻的产生机理和语言结构类同,英汉隐喻的差异性表现于英汉民族的文化迥异。  相似文献   

6.
本借用查奈尔的有关定义和分类,并做补充修正,从认知语用的基础-关联理论的角度对模糊语言进行了研究。作同时也分析了模糊语言产生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英思维方式之间存在"环式与线性"、"整体与分析"、"感性与理性"的差异,这种差异源自中英文化形态、民族心理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不同,这种差异也导致中英语言在语句、结构、词义上的不同。为此,要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在英语语言认知中应注意其文化性、本源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8.
歧义现象是指一个语言片断可以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义理解。从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角度,深入了解歧义现象,并对结构歧义进行分化认知,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英语句法结构复杂性、精细性的理解,同时,对掌握句法结构的分析方法和进行英语教学也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9.
宋起慧 《科技信息》2012,(24):205+207-205,207
词语并非自然而然地获得意义,用词语来表示世界上的物体一开始是任意的,所以词语是语符。因为词和意义具有这种分离的但又密切相联系的关系,需要我们专门研究意义,特别是意义的心理结构。本文试从哲学的角度探究意义的定义、内涵与组成结构,进而探寻语言认知的发生认识机制,从而从心理语言学角度进一步解析词的意义认知机制,从而为后续词语意义的神经认知机制提供相关的理论铺垫。  相似文献   

10.
以认知为依据,概述了目前语言磨蚀的研究,着重分析了语言磨蚀过程中学龄前儿童的认知规律和记忆特点,并讨论得出:在我国这种外语语境下,学龄前儿童学习英语是不值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词汇,语法结构和语用层面上的概念差别分别体现了英汉语言在文化和认知上的丰富纬度。因此,英语学习应该是一个概念重组的过程。只有超越英语语言系统本身,将其和语言使用背景下的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并最终将英语语言民族的认知系统和我们自己的认知系统同时纳入我们的头脑,才是学好英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动词化是有效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从认知理据的角度看,英语动词化的广泛运用体现了人们认知和语言上的经济原则,反映了人类的认知行为具有一定的"省力倾向"。同时,英语动词化的出现和使用符合人们认知上的关联原则,是人们为表达思想而作出的某种关联性的语言选择。从语用功能的角度看,英语动词化在语篇中具有动态顺应性并能够更生动地表达意义。  相似文献   

13.
空间介词多义网络形成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词多义性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在认知语义学的理论框架下对空间介词多义网络形成的认知机制进行分析,论证意象图式、隐喻、家族相似性以及原型在空间介词语义生成过程中的认知作用,以揭示人类认知过程的规律性,同时也为多义词范畴的扩展延伸提供一个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一种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它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文化、思维、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体现了人类认知的共性特征,同时作为文化现象它又具有明显的社会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哲学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式语言学家的研究范围是有限的 ,重点在于对语言能力的研究 ,同时对语言运用方面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 ,并将其上升到语用能力的高度 ,认为语言能力与语用能力的研究是互相支持的 ;认知语言学强调在语言运用的基础上构建语法模型 ,这是对形式语言学的一个补充 ,但从根本上说 ,认知语言学没有构成对形式语言学的革命。  相似文献   

16.
母语阅读与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阅读之间尽管有许多共同的基本要素,但阅读过程却差异很大,令人感兴趣的问题为是否存在着两个平行发挥作用的认知过程,或着是否存在着对两种语言的处理都适应的策略,本文将着力探讨母语与第二语言的阅读的异同之处,尤其是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如语言文化内容或背景知识认知体系,形式上的(或字面的)认知体系,语言学(或语言)认知体系等。  相似文献   

17.
名词性同语是言语交际中有趣的语言现象。它看似一个毫无意义的形式,却蕴含了复杂的意义内容。其隐含意义是可以推导的,而且这种含意的产生表明了语言运用的认知过程。其推导机制可以用心理认知的一些概念理论来加以阐释,其中最主要的是转喻映射、范畴化以及心理空间映射。  相似文献   

18.
王卓 《科技信息》2009,(31):I0154-I0154
语言的产生、习得与发展都与人的认知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人类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语言的,并非是先学会语言才去学习知识,语言习得依赖于认知思维的发展,语言也是认知水平的体现,并且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与认知水平基本上是一致的。本文主要讨论语言学习与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些现象来阐述语言与认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认知就是符号计算的传统认知观,“第二代认知观”把认知行为看作是大脑-身体-环境相互耦合的动力学结果,它的主要特征是“涉身性”、“动力学”、“突现”等。这种认知图景弥补了经典认知观的缺陷,但也随之产生了诸多新问题。通过对“第二代认知观”经验模型与理论基础的分析,指出它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思维=计算”的经典认知框架,但由于引入身体、语境等因素,因而也陷入形而上的模糊性隐喻。  相似文献   

20.
脑成像技术在认知心理学领域中取得了重要成果:在记忆系统的认知研究中,由于引进了脑成像技术,使得多重记忆系统的模型得到了更为可靠的试验数据的支持;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两个分离系统的存在也获得了进一步的证实;再认记忆的研究,发现了“熟悉性”和“回想”两种不同形式的记忆功能。在语言产生的认知研究中,由于引进了脑成像技术,使试验结果非常好地支持了语言生成的三阶段理论。在关于思维的研究中,借助于脑成像技术,人们对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顿悟的研究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