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房喻教授     
房喻 ,男 ,汉族 ,生于 195 6年 ,中共党员 ,陕西省西安市人。 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 ,1987年获华中师范大学理学硕士学位 ,1998年 3月在英国Lancaster大学获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 1998年 7月回国 ,被陕西师范大学聘为教授。现任陕西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院长 ,陕西省化学学会理事长 ,中国化学会应用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2 0 0 0年 4月被任命为陕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理科分会主任。从 1984年 9起 ,房喻教授主要从事“含N ,S类配位原子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和抗菌活性”研究。 1993年 8月应邀到英国B…  相似文献   

2.
由我校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房喻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张淑娟、吕凤婷等撰写的题为“Fluorescent Sensors for Nitroaromatic Compounds Based on Monolayer Assembly of Polycyclic Aromatics(基于单层组装多环芳烃的硝基芳烃类化合物荧光传感器,张淑娟,吕凤婷,高莉宁,丁立平,房喻.  相似文献   

3.
正为进一步发挥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在引导学科发展中应有的作用,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渗透,促进学科发展和原始创新,培养新的学术增长点,在2012年继续组织开展学科发展研究、学科史研究、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发展状况研究、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2014年4月2日在北京召开2014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在本次发布会上,发布了2012—2013年度化学、地理学、植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生物学、心理学、管理科  相似文献   

4.
为了促进高分子科学与生命科学之间的交叉研究、推动高分子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于2004年12月3—6日在湖南湘潭召开“高分子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研究前沿科学问题”研讨会.来自全国28个单位的43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杨玉良院士作了特邀主题报告,陈国强、袁直、刘俊秋、程巳雪、章林溪等教授作了邀请报告.与会专家对生物高分子、医用高分子、  相似文献   

5.
在新工科重视创新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背景下,为了促进本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在《微波电路EDA》课程的实验教学中提出一种交叉创新型实验类型.通过微波技术与生物医学、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设计了一个关于植入式天线的交叉创新型实验案例,并给出了具体的实验流程和实施办法.总结并探讨了本科实验教学中交叉创新型实验的设计方法.学科交叉实验能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8月23—25日,主题为"化学与生物和能源的交叉与融合"的中国科协第282次"青年科学家论坛"在兰州召开,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志波、清华大学教授王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游书力、北京大学教授候仰龙、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峰担任论坛主席,70余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在各自领域做出突出研究成果的青年化学家与会交流。本次论坛主要分析了化学与生物和能源交叉领域最新发展动态,并重点针对以下3个议题进行了讨论:1)化学如何与生命科学结  相似文献   

7.
合成生物学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前沿学科,是当今大国科技竞争中生物前沿技术和生物安全领域的必争之地。对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态势进行探究,为识别新兴学科交叉方向以及我国合成生物学的学科布局优化和管理有一定的情报参考价值。运用文献计量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1913-2021年间的科研论文,从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学科交叉规模、学科交叉强度、学科交叉网络和演化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发现,合成生物学领域20%的论文存在学科交叉,学科交叉度平均为0.58;理学、工学、医学是其中的三大交叉领域,与哲学、法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交叉融合也在不断深入;1990年以来,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学科交叉融合广度在持续增加,已逐渐形成“小中心、大网络”的多边学科交叉网络。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学科交叉仍存在较大的潜在发展空间,今后我国应加强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工学、医学领域的转化和应用,加深与管理学、教育学等社会人文领域的渗透融合。  相似文献   

8.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是国家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学科之间协同创新合作,是高校拓展学科发展新增长点的重要途径。完善平台组织、管理制度、资金投入、设备共享、人员聘用、考核评价、成果归属等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关键要素,建立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有效实施路径,形成高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体系,能够持续促进学校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不同学科之间交叉对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新成果起关键作用,因此学科交叉、融合、渗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当今学科发展的主要趋势。地理学作为高等学校的传统学科,其涉足领域相当广泛,地理学科在高校主要分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三大分支,随着时代进步、学科发展以及社会需求,地理学与其他学科已经相互交叉融合。作者对国内外学者在地理学学科交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地理学科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信息系统三者之间的内部融合,地理学科与经济学、旅游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之间的“近距离”交叉,以及地理学科与艺术学、医学、计量学等学科之间的“远距离”交叉。研究认为,地理学内部融合有待重视,“近距离”学科交叉有待深入,“远距离”学科交叉有待发展。
  相似文献   

10.
梁文平  唐晋  王夔 《创新科技》2006,(11):44-45
21世纪化学科学发展的特点是各学科纵横交叉解决实际问题。即化学学科的自身继续发展和相关学科融合发展相结合;化学学科内部的传统分支继续发展和整体发展相结合;研究科学基本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科学的发展常常出现预料不到的突破,但解决现实问题有助于我们展望未来,寻找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介绍化学工业以及与之相关学科的新发展,论述了化学化工学科与生物、材料、能源、信息、环境等学科的交叉特征,在此基础上浅析了化学化工学科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生命科学是一门发展迅速、多学科交叉的前沿学科,与人类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目前世界最受关注的自然科学之一。当今时代,生命科学已经形成了以生物学为核心,融合数学、物理、化学、信息科学及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综合性学科,以脑科学、蛋白质科学、基因组科学、系统生物学、大数据与精准医学、合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新兴及前沿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在更小尺度、更大视野、更深层次上不断取得进步,解释生命奥秘。医学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等高度交叉融合,正在创建更为简便、更加精准的疾病诊断、治疗、预防的新策略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五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评选结果,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齐晓光教授荣获三等奖。近年来,齐晓光教授主要以秦岭金丝猴为研究对象,开展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等领域的研究,先后获中国优秀动物生态学青年工作者奖、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三完成人)等多项荣誉和奖励。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  相似文献   

14.
科学的发展从本质上说,是一个进化的过程。它处在一个不断分化而又不断综合的过程之中。科学的发展已从高度分化的阶段再次走向高度综合的时代。早在十九世纪就出现了两门学科综合的交叉学科。如物理化学、生物化学、量子化学等。物理化学是物理学和化学的交叉。生物化学是生物学和化学的交叉。量子化学是量子力学与化学的交叉。人们把两门学科的联系、渗透产生的新的交叉学科称为第一代交叉学科。二十世纪以来,各门自然科学蓬勃发展,学科越分越细,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使科学趋于综合化。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出现了多门学科综合的新学科,如环境科学、空间  相似文献   

15.
 2018年,化学学科在合成与催化、理论与机制、分析与测量等核心领域取得诸多突破性进展;更重要的是,化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在与生命、医学、材料、环境、能源等领域的交叉中焕发出新活力,极大地拓展了自身的发展空间。本文选择一些代表性示例,介绍了2018年化学在新分子创造、结构表征、催化合成、手性科学等方向的亮点工作,评述了对化学生物学、机器学习在化学中的应用、材料与能源化学等交叉领域的典型成果。  相似文献   

16.
<正>"吸引好论文,培育好作者。这是我们下一步努力要做的。"冯长根说。2011年中国科协学术建设发布会上,中国科协公布了2010至2011年度我国化学等22个学科发展状况、未来趋势",十一五"中国科协全国学会发展状况和中国科协及所属全国学会1003种科技期刊发展状况。"近年来,各学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要,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完善基础研究体系,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着眼科  相似文献   

17.
3月27日下午,我校召开自然科学学报编委会全体会议,讨论学报发展大计。编委会主任、校长房喻教授,编委会顾问王国俊教授、杜鸿科教授,自然科学版学报主编黄各长教授,学报编辑部主任张积玉编审,自然科学版学报常务副主编张惠民编审及自然科学版学报编委等20多人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8.
环境污染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环境与健康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旨在深入认识环境问题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该领域研究涉及环境学和生命科学两大学科的专业知识背景。环境与生命科学学科交叉领域人才的培养,可以满足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促进环境健康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分析了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交叉融合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交叉融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包括从生源选择上的选拔,课程设置上的联合培养与定向开课,到交叉融合研究平台的建立。通过学科交叉融合的定向培养,将由具有单一学科背景知识的专业人才培养,逐步转向培养具有更广知识结构、更深知识水平和创新性思维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环境与健康领域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19.
正据宝鸡文理学院网站2017年9月8日提供的消息,宝鸡文理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李剑教授与西安交通大学联合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化学化工学院王晓玲教授等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化学化工学院温普红教授等完成的科研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物理与光电技术学院钱郁教授、张刚台副教授等完成的科研成果分别获陕西高等学校  相似文献   

20.
配位化学今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回顾了配位化学300年的发展历史,介绍了近十几年来先后开辟的许多新领域,如大环配位化合物,超分子化学,分子识别,功能性配合物,卟啉类配合物,瞬变现象和C60配合物等,配位化学在这些领域中的最新成就表明配位化学已成为当代化学的前沿领域之一,它和物理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固体化学和环境化学相互渗透,使其成为贯通众多学科的交叉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