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昌耀写于1961年的一首小诗的文本进行剖析,将昌耀诗歌纳入文学史中,从文学史的视野中指出昌耀诗歌对主流诗歌超越的诸种质素,并进一步揭示出昌耀诗歌产生的深层原因和一个伟大诗人产生的规律,进而探寻中国当代诗歌发展的实践基石。  相似文献   

2.
生命,是昌耀诗歌的总主题,呈示生命,是昌耀全部诗歌的根本目的和内在逻辑.昌耀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融贯到精心选择的生命意象中,雕铸了一幅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图画.文章关注昌耀写于1962年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创作于早期、并不太著名的诗作,定格了昌耀所有诗歌的情绪基调和精神向度,是他生命精神质量的承载,更是他对生命本质强力的确认.  相似文献   

3.
1980年代中期以后,昌耀的诗歌呈现出两方面的特色一是悲剧意识的深化,一是张扬生命力的内化.这个阶段昌耀诗歌的精神指向与此前是在一致基础上的递进和深入.  相似文献   

4.
昌耀所铸造的诗歌世界是奇异的,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诗歌所呈现的生命意识更为令人深思和引人注目。昌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生命意识主要有四方面组成:宿命感、荒诞意识、孤独意识和受难意识。昌耀的生命意识来自于对生命本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一昌耀的诗艺特征与精神气质我们就这样开始吧,今天主要跟大家谈谈诗人昌耀。我在中学时期就很喜欢昌耀的诗歌,也一直关注他的诗歌作品的出版,迄今为止他共出版了四部诗集,一本是最早出版的《昌耀抒情诗集》,后来又出了一版它的增订本,1994年出版的是《命运之书》,2000年出了一本全集性质的《昌耀诗文总集》。《命运之书》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我是直接从昌耀本人那里邮购的,该书的编排很有特色,据说为了  相似文献   

6.
陆沉:昌耀21岁时写下的《月亮与少女》,是他所有诗歌选集里必选的一件作品,也是在形式上模仿《诗经》的四言句型写下的唯一一件《诗经》体作品。它可以被视为是昌耀在他诗歌的发声练习的阶段,对中国古典诗歌源头的一次自觉的回溯。尽管他回溯的路程远远不及木心在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煌煌诗集《诗经演》那么悠长、宏远。我信服李  相似文献   

7.
昌耀的诗歌创作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他的抒情风格几经历变,但总是超越凡俗,卓然独立于高原之上,以雄奇高邈,以及现代意识塑造了自己的诗歌品质。本文试图从高原情思,史诗气质,现代意识三个方面探讨昌耀诗歌的抒情风格。  相似文献   

8.
昌耀是20世纪70年代重要的"归来"诗人,他以边缘化生存中博大的普世理想,将二十多年的流放生涯和始终的精神困顿,鼎现为青藏高原式的诗篇。其中他写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流浪四部曲":《大山的囚徒》、《慈航》、《山旅—对山河、历史和人民的印象》、《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文章主要结合他特殊的"归来"诗人身份和人生的经历及体验,分析他的四首诗歌中对主流审慎的靠拢与疏离、先锋精神的张扬、苦难的悲剧意识和生命的强力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来考察昌耀诗歌的审美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标准下,古典诗歌的教学,也应在平等的对话中展开,并努力实现师生的"学习共同体",努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从师生间的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自我对话等四个方面,就古典诗歌"对话式教学"中,如何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作以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郭旭东 《科技信息》2007,26(23):137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在美国甚至全世界文坛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歌。很多评论家认为弗罗斯特的诗歌具有极强的现代派特色,认为它是现代派诗人,却忽略了他诗歌中的传统因素。笔者认为,在弗洛斯特诗歌的格律、语体风格、题材、创作手法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明显的传统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中间代诗人安琪等编辑的《中间代诗全编》的出版,不是针对读者,而是针对诗歌评论家和诗歌史家。这样的编辑策略,凸现出了“中间代”诗人的焦虑:诗歌的焦虑和入诗歌史的焦虑。  相似文献   

12.
爱伦·坡作为诗人、评论家,力主诗歌要表现一种神圣美。通过分析比较坡与几个对他的诗评观点形成影响较大的作家来探求其诗评观点,并通过解读他自己的诗歌来诠释其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形式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美国当代诗人和评论家戴那·乔亚在批判诗歌学院化导致“次文化”危机的同时倡导传统形式诗歌的创作。乔亚在诗歌形式方面的主张可以从“非个人化”的写作模式、“去精英化”的文化考量和“回归传统”的形式外观等三个方面加以认识。三方面相辅相成,都是为了扩展诗歌功能,使之回归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4.
邓汉仪不仅是清初重要的文学评论家和出版家,也是著名诗人,其对清初诗歌创作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诗观》等在乾隆年间受到禁毁,因而其诗歌作品大多散佚。我们通过文献考查,发现邓汉仪结集了《淮阴集》等一批诗歌作品集,这些诗歌别集既是邓汉仪诗歌创作的历程,也奠定了其在清初诗坛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正>11月23日,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2015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上,第一阶段"战略与趋势"部分的最后,一场高峰对话拉开帷幕。对话由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张建伟(以下简称张)主持,参加对话的嘉宾有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教授Alois C.Knoll(简称A),美国田纳西大学教授Lynne Parker(简称L),KUKA研发总监,euRobotics AISBL副主席Rainer Bischoff(简称R),以及来自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赵杰(简称赵)。本刊摘录了本节高峰对话的部分主要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6.
《瓶之存在》是诗人覃子豪晚出的作品之一,在覃子豪的诗作中,它最为典型、完美且影响深广,评论家探究其现代品格并以此断言覃子豪后期诗风与诗歌观念的转变,然对其古典韵味却多有搁置,本文即从意象、主题、思维、结构、语言诸方面剖析其与中国古典诗歌以及传统文化的关联,并探讨其中得失。  相似文献   

17.
前些年在中国文坛上兴起的“新潮派”诗歌曾产生过一定影响。然而,“新潮派”诗歌有何特征?它的发展方向发展?它是否成为中国诗歌发展的主潮派”?诗人们是否如某些评论家所说的是中国诗歌之“举大Xian者”?他们是否是中国诗歌成熟的标志。对此,过去尚无一篇全面的评论文章。本文就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新潮派”诗歌作了较为全面的评介。指出:“新潮派”诗歌正陷入泥沼之中,如不自拔;将无前途可言。  相似文献   

18.
杨艳 《科技资讯》2012,(3):195-195
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的结合是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在教授诗歌时,语文教师可以大胆地用音乐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让学生爱学诗歌。  相似文献   

19.
陈晓燕 《科技信息》2012,(32):I0087-I0087
佐藤春夫是日本近代著名的作家和文艺评论家,也是一位受中国古典诗歌影响很深的诗人。他不仅创作了大量的日本诗歌,同时,他还凭借自己诗人的天赋和对古典汉文学独特的理解,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为汉诗和译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本文通过将佐藤春夫的译诗与原诗进行对比分析来探讨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特色,并阐明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张建林 《科技信息》2009,(27):125-126
中文和美语的对话结构和内容有必要进行对比研究。本文分析一些具体对话以及解释对话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根据社会习惯发挥作用。通过比较,发现中美对话结构类似,但在一些方面有区别,如:称呼、礼貌程度、对话结束、话题。上述区别源于文化。除了语言区别,有必要教授外语学生语用方面的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