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奥数’赛上的奖牌多,并不代表就是数学强国。”在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来自全球的华人数学家、学者针对在国内已广遭非议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热”,再泼冷水。 相似文献
3.
"‘奥数’赛上的奖牌多,并不代表就是数学强国."在第三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来自全球的华人数学家、学者针对在国内已广遭非议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热",再泼冷水. 相似文献
4.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简称OM),创始人是美国新泽西州葛拉斯堡州立学院的教授塞缪尔·米克卢斯博士.他认为21世纪将是创造的世纪,世界的发展靠创造,墨守成规是一个民族走向衰亡的开始.于是他设计了大量创造性题目,于1978年在葛拉斯堡州立学院,组织了首届头脑奥林匹克竞赛,竞赛的新颖内容和独特形式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烈欢迎和公众的广泛注意.美国公共广播系统(PBS)还开设半小时特别节目进行介绍.OM活动很快在全美普及,并在各州设立了分会,接着OM活动又被推广到加拿大、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在1987年,头脑奥林匹克活动被介绍到中国. 相似文献
5.
数学竞赛与体育比赛在所倡导的精神上有相通之处,因此,许多国家把数学竞赛命名为“数学奥林匹克”。 1994年是数学奥林匹克诞生100周年。众所周知,许多国际性活动往往起源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早在1894年,匈牙利数学物理学会通过决议,每年为中学生举办一次数学竞赛。一个世纪以来,除因战乱等原因中断了7年外,竞赛于每年10月举行。数学竞赛在发现和培养本民族人才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美籍匈牙利力学家冯·卡门(1881—1963年)中学时就是匈牙利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的优胜者。正是由于冯·卡门擅长 相似文献
6.
8.
参与国际竞赛,两次荣获第一名
韦东奕从小就表现出对数学的痴迷.由于父亲是数学教授,家里有许多数学方面的图书,他便经常拿来看.小学一年级时,他偶然翻到一本《华罗庚数学学校》,这本书为韦东奕开启了"数学之门".当他的同学还在为加减乘除烦恼时,他已经在数学难题的海洋里遨游了. 相似文献
9.
10.
"等待结果焦虑症"
高考结束后,有一部分考生不是开开心心地放松一下,或旅游、或上网、或走亲访友、或帮家长守守摊子、做做家务;而是沉浸在答错了一道题、作文没写好等往事之中不能自拔,吃不好睡不香,焦虑不安,不与外界接触,将自己锁在房间里胡思乱想,担心考不上大学而徨徨不可终日.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学原理。”解决“看病难”,道理也一样。市场往往关注的是“富人的经济学“,政府关注的是“穷人的经济学”。 相似文献
12.
每年的3月,人们期望着普特(?)(?)学竞赛名次的发榜。人们注视着榜文,搜寻、辨认熟悉人的名字,察看今年哈佛大学参赛者有多少人进入了前10名,人们好奇地了解以前的优胜者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1988年的一次竞赛,有两人得满分,竟有两人得满分!真是出乎人预料。人们不禁要问:在普特南竞赛史中,能有多少人得过满分的呢?1987年和1988年两次竞赛中,哈佛大学有3人进入了前5名,使人难以相信!那么,其它学校也有这么多人吗?1988年比约恩·普能(Bjorn Poonen)为第4次获胜。那么究竟一个人能获胜过多少次呢?1980年至1982年欧文·琼格里斯(Irwin Jungreis)取得了前10名,而1985年至1986年他的弟弟道格拉斯(Douglas)也是一个普特南获奖者。多么令人羡慕的一对兄弟呀!请问,还有那一个家庭曾经出现过两个普特南赛获奖者? 相似文献
13.
许多动物的头脑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愚钝,它们不仅聪明,懂得计算、计量或数数等等,甚至是数学"天才"。丹顶鹤飞翔时队形神秘莫测,它们在迁徒飞行时总是成群结队,并排成"人"字形,角度保持在110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数学进步:数学教育改革的动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春伊始,<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发布.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变动之大,令人着实感到:"数学变了,中学数学课程也变了!"有人会问,数学会变吗?1+1总归等于2,还能变成3吗?数学课程能变吗?除了代数、几何、三角,还能有什么?确实,数学万变不离其宗,其反映的客观数量关系不会改变. 相似文献
20.
人们对体育运动的狂热爱好与对其中流弊的深恶痛绝同时存在。有些流弊来自卑劣的体育道德,有些则来自不良的竞赛制度。著名数学家莫绍揆对此颇有感触,因而从数学角度探讨了现行各种赛制的优劣,并提出了一些科学的新赛制。他的《关于体育竞赛的数学理论——试论竞赛制度的改革》阐述有据,结论合理,令人折服,堪称佳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