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研究了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酰胺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方法。对不同聚合条件和水解条件等因素对树脂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测定了树脂的吸水率、保水性和热稳定性,其吸水率可达480g水/g树脂。  相似文献   

2.
以硝酸铈铵为引发剂 ,研究了玉米淀米接枝丙烯酰胺制备高吸水性树脂的方法。探讨了不同聚合条件和水解条件等因素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并测定了树脂的吸水率、保水性和热稳性 ,其吸水率可达 480水 (g) /树脂 (g)。  相似文献   

3.
玉米淀粉接枝丙烯酸制备高吸水树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玉米淀粉上接枝丙烯酸制得高吸水树脂,并采用正交试验找出了最佳配方。该配方为:单体:淀粉=5:1,引发剂:单体=0.3:100,交联剂:单体=1:100。用该配方制得的高吸水树脂吸水率达856倍。淀粉接枝前应先糊化、宜用支链较多的淀粉和过硫酸钾作引发剂。  相似文献   

4.
 高吸水性树脂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功能高分子材料之一。美国、西欧和日本是主要的生产和消费地区。中国在这方面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当前主流产品丙烯酸类相比,淀粉来源丰富、价格低廉、可生物降解,是目前研究的重点。以丙烯酸盐、丙烯酰胺、高岭土和淀粉等为原料,通过溶液聚合法制备了复合型耐盐高吸水性树脂,研究了合成淀粉-高岭土/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树脂的工艺条件,引发剂、交联剂、干燥方法、高岭土、丙烯酰胺用量对材料耐盐的影响,制备得到了在去离子水、0.9% NaCl中吸水倍率分别达到1415和95g/g的样品。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吸水树脂的形态和结构,发现共聚物的组成对高吸水树脂的分解温度和表面形态结构特征都存在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淀粉接枝共聚丙烯酰胺制造超吸水剂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根据自由基聚合和接枝共聚合,匀联反应的机理,淀粉糊化后,在硝酸铵作为引发剂的作用下,形成淀粉自由基。它与丙烯酰胺发生接枝共聚反应,并在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作为交联剂的作用下进行接枝交联。  相似文献   

6.
正交设计在合成高吸水树脂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制得在盐溶液中吸水倍率尽可能高,吸水后凝胶强度、分散性、表面干爽性、弹性等性能均好的高吸水树脂,在对丙烯酸与丙烯酰胺共聚合影响因素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设计法,用正交表L18(37)安排实验,分别找出了影响常压和加压下吸水率的诸因素的排列次序和各自的最佳条件.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制备符合上述要求的高吸水树脂的制备条件,制得的高吸水树脂常压下吸水率为60g/g,与日本三洋公司样品接近,加压下的吸水率为18 g/g,比其高70%.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资源丰富的天然淀粉,在催化反应条件下,与丙烯腈接技共聚,制的一种赋有新的性能的淀粉接技聚合物—高吸水性树脂。研究结果表明,该树脂可吸收自身重量100倍左右的蒸馏水,在PH=8左右,吸水能力最大,在电解质溶液、吸水能力有较大的改变。该树脂在压力条件下,可保持大量水份,这是其它吸水性材料所不具有的性能。从而使该树脂在卫生材料、医药、农业、园艺等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  相似文献   

8.
以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以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体系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耐盐高吸水树脂。运用单纯形优化法获得了单体配比、丙烯酸中和度、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的优化条件组合,树脂在0.9%NaCl溶液中的最高吸盐水率达143.9 g.g-1。还考察了溶液盐浓度、pH值和温度等对树脂吸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淀粉接枝高吸水性树脂是一种带有吸水基团的网状结构高分子聚合物,是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发研究的新型功能材料之一。以玉米淀粉、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环己烷为连续相,过硫酸钾(KPS)作为引发剂,在氮气保护下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合成高吸水性树脂微球。红外光谱法(FTIR)表明产物为淀粉接枝AA/AM高吸水树脂。通过正交试验探讨了各种因素对树脂吸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适宜工艺条件是:玉米淀粉用量为10%,引发剂用量为0.2%,交联剂用量为0.3%,分散剂用量为2%。通过显微镜(SEM,TEM)和热重(TGA)探讨了接枝高吸水树脂的外形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树脂微球粒径大多分布在100μm上下,且热稳定性良好。同时探讨了温度对淀粉接枝高吸水树脂保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吸水树脂有良好的保水性能。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以羧甲基纤维素和丙烯酰胺为原料,接枝共聚制得吸水树脂.研究了单体比、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NaOH用量、反应温度等因素对树脂吸水性能的影响.当反应温度40℃,时间3 h,丙烯酰胺与羧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8:1,引发剂和交联剂用量分别为单体质量的2%和0.4%,NaOH用量1.0 g时,可制得吸水倍率为513 g/g的吸水树脂.  相似文献   

11.
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淀粉-丙烯酸胺接枝共聚物的合成方法。选用硝酸铈铵作引发剂,研究了接枝反应温度、时间以及物料比等因素对接枝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淀粉与丙烯酰胺质量比为1:1.5,加入引发剂硝酸铈铵约1%,35℃反应3h,能达到接枝率90%。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铈离子为引发剂进行淀粉 丙烯酰胺接枝共聚反应的规律性,讨论了单体浓度、引发剂浓度等对接枝效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剖析了接枝共聚物与均聚物PAM的微观结构的差异和相同点.  相似文献   

13.
以机械活化淀粉(St)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机械活化30min和60min的两种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M30-St-g-PAM、M60-St-g-PAM)。考察了索氏抽提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热分析等手段研究了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并与原玉米淀粉接枝共聚物(St-g-PAM)比较。实验结果显示,丙烯酰胺成功接枝于活化淀粉上;M30-St-g-PAM和M60-St-g-PAM具有网状多孔洞结构,丙烯酰胺与淀粉的接枝共聚反应在淀粉的无定型区和结晶区同时发生,机械活化有效地提高了玉米淀粉的化学反应活性;共聚反应改变了原淀粉的聚集状态,接枝产物基本上为无定型的聚集态结构;热稳定性比St-g-PAM增强。M60-St-g-PAM与M30-St-g-PAM相比接枝反应不均,热稳定性稍有下降。确定了以乙二醇/冰乙酸 (体积比60∶40) 为抽提溶剂完全除去均聚物的抽提时间为8h。  相似文献   

14.
淀粉与丙烯酸/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淀粉(St)、丙烯酸(AA)和丙烯酰胺(AM)为原料,采用过硫酸钾一亚硫酸氢钠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合成了二元接枝共聚物St-g-pAA和三元接枝共聚物St-g-p(AA-co-AM).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等因素对接枝共聚物吸水率的影响,得到了优化反应条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接枝共聚物的表征结果证实了接枝共聚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5.
高吸水性树脂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溶液法以(NH4)2S2O8为引发剂,以玉米淀粉、丙烯酸(AAC)、丙烯酸胺(AAM)为原料,对淀粉在80~85℃糊化15~30min,引发剂与淀粉质量比为0.4%~0.6%,单体与淀粉质量比为4~6,AAC与AAM质量比为2.0~2.5,聚合温度为50~60℃,反应2~3h条件下合成了玉米淀粉接枝AAC/AAM吸水树脂,其吸水率为400~700g·g-1,对0.9%的NaCl溶液吸液率为100~150g·g-1,实验结果表明,该树脂的耐盐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以大黄素含量为指标,应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智力胶囊进行最佳工艺筛选.最终得到智力胶囊大黄素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水、提取4h、醇沉浓度为70%,药醇液静置48h.该工艺制备可靠,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7.
制备超强吸水性聚合物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用过硫酸钾 (K2 S2 O8)作引发剂 ,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 (bis AM)作交联剂 ,将丙烯酸(AA)与玉米淀粉在高温下快速接枝聚合 ,制得了超强吸水性聚合物 .通过对影响吸水率的主要因素进行考察 ,得到了如下最佳反应条件 :聚合反应和产物干燥温度 180℃ ,时间 30 min,丙烯酸中和度 (ND) 90 .8% ,引发剂和交联剂的用量分别为单体用量的 0 .4 8%和 0 .0 11% .按上述条件制得的超强吸水性聚合物在室温下的吸水率高达 130 0倍 (蒸馏水 ,30 min) ,而且具有优良的保水性 .  相似文献   

18.
应用正交试验和数理统计分析 ,探讨了制备羟丙基木薯淀粉的反应影响因素 ,确定了一组优化实验条件 :环氧丙烷质量分数 14 %,氢氧化钠质量分数 1.0 %,反应时间 11h,反应温度5 0℃ .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柔性基础下桩体复合地基的工作性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能够考虑该种复合地基系统上下部共同作用、桩土界面上有相对滑移、同深度处桩间土沉降不等的解析解,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对与系统荷载传递规律密切相关的桩土应力比、中性面位置和相关影响因素开展分析.正交分析结果表明:桩土应力比、中性面位置的均值分别为9.73和0.655,其可靠度为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5.075~30.162和0.554~0.756,系统中各影响因素对荷载传递规律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且各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互作用,其中垫层模量、下卧层模量、桩间土模量对桩土应力比和中性面位置均有显著的影响,故必须重视对系统上下部共同作用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