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的"功利之魅"与知识分子的"良知之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我国当前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不需再赘述,有人因此对我国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方式颇有微辞,甚至是谴责。我们承认其中是存在许多问题,但这不是当前教育领域严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深入透析,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的畸形功利化却是诱发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社会多数人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评价标准的功利化通过同化、类化的方式实现对社会成员观念的改变和占领,反映在教育领域中人的身上,便由此使教育领域出现诸多问题。可以说教育领域出现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人不再物”,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毕竟要人去执行,教育领域内的“物”只是以一种载体或客观表现物的角色存在的。因为人们主观意识或观念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了教育领域最多问题的出现,所以我们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不应只是教育领域的“物”,而应是整个社会领域中的“人”;解决问题的着力点不应只倾力追求体制的完善,而应力促实现社会人的价值等主观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社会成为当今社会最具未来意义的表现形态,网络秩序的供给成为当今时代最有意义的社会话题。文章从公共物品内涵出发,分析了社会秩序的公共物品属性;归纳了公共物品的供给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志愿者失灵”到“多中心治理”等的变迁过程,并分别阐述了网民的自治秩序、互联网行业界的技术规范秩序、政府的法律秩序等单边秩序供给及其缺陷;最后指出,基于多中心体制下的网络秩序供给,是摆脱当前单边网络秩序供给困境的合理选择,网络多中心秩序要求供给主体多元化,供给手段多样化,供给机制民主化。 相似文献
3.
开展术语学的教学与培训,需要深入认识术语的属性特征并且发掘术语属性与其教育之间的关系,然而,目前人们对术语的寓教寓学属性还缺乏研究与认识。文章认为,是术语的寓教寓学属性决定了术语学教育的意义。在术语学教学中,应该注重需求分析,即分析教学与培训的差异、分析学习者的不同类型和教学的适用性问题,并且把提高人们的术语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思科诉讼案”为契入点,对现代高新技术领域普遍存在的公共技术标准私有化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技术原因、制度原因和社会原因,并且探讨了这一现象对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6.
7.
在建设“共建、共有、共享”社会治理格局背景下,对基层城市社区自治能力的探究十分必要。本文运用微信民族志法,基于公共传播分析框架对W市S小区的集体行动进行追踪考察。通过S小区微信群的分析,发现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S小区微信群中多元主体入场、公共内容沟通增加和自组织行动产生。社会资本发生明显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网络扩张、社会信任萌发和集体规范体系形成。基于集体行动和社会资本理论,分析认为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S小区增长的社区社会资本为集体行动提供交流、动员和监督平台、降低行动风险和供给行动制度。本文尝试在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检验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下社会资本变化对集体行动的促进作用,展现了社会资本在提升社区自治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出现了一些与传统隐私问题有别的新问题。新的隐私问题主要涉及共享的、原本不敏感的、公开的个人信息,这种存在于公共领域的隐私不属于传统的隐私理论的研究对象,也往往是受传统隐私理论之影响的法律保护的盲区。当代中国在走向信息化的进程中,公共领域的信息隐私问题日渐突出。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努力提升公民的隐私意识,强化公共领域信息隐私的观念;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确立公共领域信息隐私问题的分析框架及其伦理支撑;尽快完善和加强对公共领域信息隐私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9.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出现了一些与传统隐私问题有别的新问题。新的隐私问题主要涉及共享的、原本不敏感的、公开的个人信息,这种存在于公共领域的隐私不属于传统的隐私理论的研究对象,也往往是受传统隐私理论之影响的法律保护的盲区。当代中国在走向信息化的进程中,公共领域的信息隐私问题日渐突出。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努力提升公民的隐私意识,强化公共领域信息隐私的观念;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确立公共领域信息隐私问题的分析框架及其伦理支撑;尽快完善和加强对公共领域信息隐私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0.
知识民主化的思想与实践形成于20世纪末,回应了20世纪中叶以来大科学发展中社会因素的彰显以及科学知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社会风险,从而深刻影响了公共决策。知识民主化对公共决策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要求公众参与知识生产,利用公众掌握的地方性知识和公众的价值判断,优化公共决策;另一方面体现在对知识的预设性偏见和不确定性的风险规避上,通过采取一定的知识民主化程序,对专家知识与公众知识和公众的价值判断进行有效调和,以服务于风险社会下日益复杂的公共决策需要。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个层次的教育都有很大的进步,例如在2005年我国的初中入学率达到95%,高中入学率达到50%,大学入学率达到21%。但是在面对成绩的同时,为了中国教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不应该忽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基础教育投入过低,教育经费分配不合理,职业教育滞后等等,我认为,这些问题背后,是中国教育的理念偏离。是教育部门的教育指导方针在构思和执行中出现了背离。 相似文献
12.
随着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时代的来临,如何认识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公共价值的作用,是时代发展迫切需要面对的重要主题。本文试图通过剖析科技创新公共价值的认识论基础、价值论基础和管理学基础,深入认识和理解科技创新公共价值对于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和创新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更好地促进公共政策与创新政策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3.
科技决策相关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8):51-56
作为科学、经济和政治三个公共场域交互作用的产物,科技决策相关知识应当是一种"公共知识",兼具科学合理性、经济公有性和政治合法性等三重公共性。为化解科学不确定性和知识经济化引发的公共知识的公共性危机,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从传统"科学家真理代言人模式"到"专家与技术官僚共谋模式",再到"公众参与模式"的演变。我国科技决策相关公共知识生产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化轨迹,当前"官僚主导-专家论证"的生产模式已陷入公共性危机,应同时提升专家理性和扩大公民参与。 相似文献
14.
从私人知识到公共知识的建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出现彻底击碎了"知识(含科学知识)是真理"的传统观念,完成了知识从"发现"到"建构"的变革,但在知识建构过程解释上仍然是混乱的不能系统回答的黑箱,主要是因为没能处理好知识建构的"科学化"与"社会化"两个环节的关系问题,两者混谈导致理论混乱,原因在"科学知识"被等同于"公共知识",根源于"私人知识"与"公共知识"及其互动关系理解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5.
16.
梅勒的因果观是建构在其时空观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因果理念,它秉持着"将因果关系中的‘因与果’同现实世界中的‘原因事件与结果事件’相区别"的做法,为解决因果研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在梅勒看来,现实世界中的"原因事件"和"结果事件"在结成因果关系之前是一种既非充分也非必要的关系,只有当相互发生作用时才会产生因果联系,二者之所以会发生作用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公共属性,而且这种公共属性通过研究是可以被发现的。当二者结成因果关系时,其中的"因与果"则既是同时的也是同地的。梅勒的这种新型因果理念不仅为解决"因果的本质性问题、因果的必然性问题、因果的可知性问题"提供了新路径,而且为诠释因果关系与时空关系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比较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和个人资料这三个近义术语才能厘清《民法典》术语"个人信息"的名称与内涵."个人信息"之"实"主要反映在立法文本中"个人信息"的定义之中,作者分析了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定义方式、定义要素以及主体权利的内容,从词典、立法文本以及中文法学著作和论文三个层面考察"个人信息"之"名",发现信息/数据/资料的名称在《民法典》中有着统一且有规律的表述,且在通用汉语词典释义中未造成混淆.个人信息、个人数据和个人资料在中国大陆立法文本中具有一定使用规律,但是在中文法学著作和论文中三个术语彼此干扰、互相混淆的情况较为明显.文章总结出干扰原因主要有三个,同时挖掘出这类术语在中文立法文本中的使用规律,为中国地方立法以及中国大陆学者在著作和论文中引用域外法规提供指引. 相似文献
18.
19.
20.
"看不见的手"与科学的繁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看不见的手”在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科学家个人的自利行为可以增进科学共同体的利益。要发挥“看不见的手”的神奇作用,制度的设计与安排不可或缺。唯有科学制度有效地发挥作用,科学家个人的自我目标与科学的制度目标融为一体,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和谐一致,科学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与繁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