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濒危动物给人类的警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距北京城南40公里处,有一个濒危动物中心,那一块块"灭绝动物纪念墓碑",令游人触目惊心; 印度渡渡鸟--1781年野生灭绝; 马里恩象龟--1800年野生灭绝; 南非斑驴--1861年野生灭绝,最后一只家齐斑驴于1883年在阿姆斯特丹动物园死亡; 中国白臀叶猴--1893年野生灭绝; 中国麋鹿--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灭绝: 垂耳鸦--1907年野生灭绝;  相似文献   

2.
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践检验相结合、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环境容量变化对物种多度影响的模式,以天津七里海湿地为例,研究了集合动物种群的演化特点、物种灭绝的顺序与环境容量变化的关系.从理论上揭示了: 1) 当幂指数小于1,环境对集合种群的作用有利于其发展时,栖息地的破坏导致物种灭绝数目较少;当幂指数大于1时,剩余环境容量变小将导致最强及比它弱的若干物种灭绝,指数越大物种的灭绝数就越多.剩余环境容量越大,弱物种就越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幸免灭绝;环境容量越小,弱物种面临灭绝的可能性就越大. 2) 物种的第三类灭绝机制和物种的协同进化、协同退化规律,反映了真实生态系统的复杂的灭绝情况.  相似文献   

3.
野生动物的厄运目前,野生珍奇动物面临加速灭绝的厄运。据一些科学家研究,在十六至十九世纪时,平均每4年有一种鸟类或哺乳类动物灭绝;进入本世纪以来,差不多平均每年都要灭绝一种鸟类,目前更发展到平均每天都有一种生物灭绝的程度。许多珍奇动物已从地球上消失。例如,欧洲原牛在400年前灭绝,蓝马羚、无齿海牛、斑驴、泰斑野马都在100多年前灭绝了。北美旅鸽在十九世纪初曾多达50亿只、到1914年竟全部灭绝。近几十年来情况更加严重。1930年,印度有4万只老虎,到1970年只剩下2,000只,全世界也不  相似文献   

4.
郭耕 《科技潮》2009,(2):28-31
从灭绝动物公墓说起 几年前,我从曾经发生过的麋鹿灭绝事件入手,在北京麋鹿苑做了一个世界灭绝动物的公墓。我用了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游戏,叫多米诺骨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随机环境分枝过程灭绝概率的讨论,应用条件概率和条件期望的性质得到了关于存活概率的界,此结论可以确定该过程是否灭绝,对研究该过程的灭绝时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6.
对一类具脉冲效应的时滞捕食系统进行讨论.首先,对系统中食饵灭绝解的有界性进行分析,进一步利用微分比较定理讨论系统的永久持续生存和灭绝,得到系统的永久持续生存和灭绝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物种大量灭绝的原因是缺少氧气在二叠纪末期(大约2.25亿年前),海洋和陆地生物大量灭绝,其原因到底是什么一直存在着争论。英国利兹大学的P.b威格纳尔等人认为,海洋生物的死亡以及物质的大量灭绝都是因缺少氧气造成的。(邓大玉摘)物种大量灭绝的原因是缺少氧...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口的剧增及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造成了大量的物种灭绝,且灭绝速度在不断加快。据预测,20世纪80年代中期地球上的动植物种中的25%左右可能在2015年或稍后灭绝。而在造成物种灭绝的各种因素中,传统医药利用犀角、虎骨、豹骨、麝香、熊胆和象皮是其中之一。为了避免地球物种  相似文献   

9.
《少儿科技》2013,(11):6-6
物种灭绝,并不是非常稀奇的事情。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新物种生成,另一些物种灭绝,这样的事一直在发生。只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在地质时代,鸟类平均每300年灭绝一种,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类新的具有不同发生率的双疾病随机SIS传染病模型。借助Lyapunov函数和伊藤公式,获得了模型中疾病的灭绝以及系统持久性的充分条件。结果表明不仅强噪声能够使得传染病灭绝,而且弱噪声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使传染病灭绝。  相似文献   

11.
《少儿科技》2013,(11):6-7
一谈到物种灭绝,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恐龙的灭绝。恐龙称霸地球约1亿6千万年之久,却在6500万年前神秘消失。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科学家有种种猜想,比如小行星撞地球、火山大爆发、地壳造山运动、气候剧变等,目前尚无定论。远古时候发生的事,科学家还在不断地发掘证据以证实他们的猜想。但近代一些动物的灭绝,  相似文献   

12.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23,(1):76-77
<正>研究发现氧气供应减少或是地球首次大规模灭绝事件主因近日,美国的一项新研究将首次已知的、约5.5亿年前埃迪卡拉纪末期出现的动物大规模灭绝的原因追溯到全球氧气供应减少。该项研究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该研究由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地球科学系博士后研究员斯科特·埃文斯牵头,研究表明,在上述时间段里,大约80%的动物大规模灭绝,其中依赖大量氧气的动物似乎受到了特别严重的打击。这表明灭绝事件是受环境控制的,地质记录中的所有其他大规模灭绝事件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远涉 《科技潮》2007,(6):48-49
美国的两位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的5.5亿年里,平均每隔6200万年地球上就会经历一次物种大灭绝,每次灭绝都造成超过一半的物种消失,经历灭绝危机后的地球需要经过1000万年才能恢复元气。虽然人们对于物种大灭绝提出了解释,包括火山喷发、彗星撞击地球以及海平面的变化等等,但是对于这种周期性的灭绝现象,科学家们没有能够提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具有脉冲出生及脉冲控制的害虫综合管理动力系统.利用脉冲微分方程的Floquet理论及比较定理,给出了害虫灭绝周期解全局渐近稳定的条件,对系统持续生存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并讨论连续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性质,得到了害虫灭绝及持续生存的条件、害虫灭绝的阈值.  相似文献   

15.
正"4.5亿年前,一场罕见的生物大灭绝席卷海洋,85%的物种灭绝。那么,是谁导致了这场灾难?"有一种悄无声息的灭绝。这种灭绝,没有点燃整个天空的天体撞击,没有覆盖整片大地的岩浆肆虐——可是它依然足以杀死大部分生命。"五大灭绝"开山之作4.5亿年前,奥陶纪末期。最早的陆生植物刚刚来到陆地开拓疆域,而广阔的海洋早已生机盎然,尤其是浅海地区。但无论是珊瑚、笔石、三叶虫还是鹦鹉螺,都无法预见即将来临的灾难——在仅仅400万年的时间里,两次灭绝高峰相继出现,85%的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具有Beddington-DeAngelis发生率和双流行病的随机SIQS流行病模型.主要研究了随机系统的阈值并应用伊藤公式确定了两种流行病灭绝及在时间均值意义下持久的条件,得到了不仅强的随机扰动可以促使疾病灭绝,而且弱的随机扰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促使疾病灭绝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讨论了历史时期中国西南野生印度犀牛分布及其灭绝的历史,分析了灭绝的原因,同时告诫国人要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禁止滥捕乱猎。  相似文献   

18.
把平均灭绝时间引入到捕食者—被捕食者模型,利用最快下降法,得到了该模型的平均首次通过时间的表达式,分析了噪声强度及其关联对被捕食者(猎物)的平均灭绝时间的影响.对计算结果的数值分析结果表明:(1)当猎物处于x-这个稳定态时,加性噪声强度D增加弱化猎物群体的稳定性,D的增加导致猎物灭绝时间T+(x-→xu)减小.同时,乘性噪声强度Q增加强化猎物群体的稳定性,Q的增加导致猎物灭绝时间T+(x-→xu)增大.(2)当猎物处于x+这个稳定态时,加性噪声强度D增加强化猎物群体的稳定性,乘性噪声强度Q增加弱化猎物群体的稳定性,Q的增加导致猎物灭绝时间T-(x+→xu)减小.(3)T+(x-→xu)随λ变化以D为参量的曲线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共振峰的极大值,λ存在一个范围(0.4<λ<0.8),在这个范围内,猎物的平均灭绝时间较长,猎物不易灭绝,这对防止猎物灭绝具有积极意义.(4)T-(x+→xu)随D变化以Q为参量的曲线出现了一个类似于共振峰的极大值,此时一定范围内的乘性噪声强度Q(Q>0.5)会造成极大值消失的情况,这会导致猎物群体系统的稳定性下降,平均灭绝时间变短,对防止猎物灭绝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具有概率分流模式下的随机传染病模型,考察隔离个体诊断率(也包括疫苗功效)和环境扰动(噪声)的生物功效.首先,证明了随机模型正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然后确立了疾病灭绝和持续存在的充分条件.当噪声强度固定和疫苗效力增加时,Rs0会变大并且灭绝时间会呈现负指数衰减.数值结果表明噪声的引入可以加快疾病的灭绝,从而达到对疾病的最优控制,其不仅能有效地降低感染人数,而且能加快疾病的灭绝.  相似文献   

20.
在麋鹿苑中,我们看到一座“世界灭绝动物公墓”,一块石碑上铭刻着一个世纪以来,世界上已经灭绝的动物。看着这座公墓,我们深刻感受到:如果我们还不能通过这些动物的灭绝,认识到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已经受到了严重威胁的话,要不了多久,我们的地球将会变成一个毫无生气的世界。虽然现在我们还是小学生,可是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野生动物,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世界的明天,我们不仅要认真学习科学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我们越是了解它们,就越能了解动物同人类的关系、了解动物同地球的关系,我们也就能保护它们。当一种动物完全灭绝,它就会一去不复返,永远不会再活转回来了。同样,我们人类自己不也是动物吗?如果我们不能防止其它动物的灭绝,我们又怎能使人类自己不灭绝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