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守道 《科学通报》1984,29(4):257-257
苯甲酰二茂铁(Benzoylferrocene)是一种金属有机化合物。分子式为C_(17)H_(14)FeO,分子量290,熔点108℃,晶体呈红色透明。该化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_1/n空间群,晶胞  相似文献   

2.
红宝石和蓝宝石的差别并不大:它们具有相同的内部结构和主要化学成分——Al2O3(三氧化二铝),在矿物学上也共用一个名称——刚玉,是名副其实的姊妹石。之所以有红宝石和蓝宝石之分,是因为红宝石中含有微量的杂质元素Cr(铬)而呈红色,而蓝宝石中含微量的Ti(钛)、Fe(铁)等而呈蓝色的缘故。需要注意的是,一定是达到宝石级的刚玉才能称为红、蓝宝石,否则只能称为刚玉。  相似文献   

3.
决定玉米粒子呈暗黑颜色的是染色体上的结构基因。其他两种控制因子被认为是DS(分化变异因子)和AC(活化因子)  相似文献   

4.
苏刚 《科学通报》1990,35(2):106-106
最近,人们在研究铁磁体低温磁性时发现,有一类磁性合金(如 smco_(3.5)Cu_(1.5)Sm(CoCuFeTi)_(6.8)、Tb(Fe_(0.7)Al_(0.3))_2、Dy(Fe_(0.9)Ga_(0.1))_2等)的矫顽力Hc随温度T变化曲线在高温段呈对数关系,而在低温段其Hc随温度变化出现极大值,并且在磁滞迥线上出现阶梯现象  相似文献   

5.
我国再次发现硒锑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闵茂中 《科学通报》1994,39(16):1536-1536
硒锑矿是我国在1993年首先发现的一种新矿物.几乎在此同时,笔者在华南某大型古岩溶热液造铀矿床中也发现了硒锑矿,并首次测得该新矿物的单晶结构,已将该测定资料呈报国际矿物协会.华南某铀矿床赋存于下石炭统石磴子段白云质灰岩、生物屑灰岩中,属典型层控矿床.硒锑矿在该矿床中呈显微浸染状、微脉状产出,单晶(0.3—0.5mm)呈条板状、针状、叶片状,集合体(0.5—1mm)呈禾束状、放射状(图1);银  相似文献   

6.
Fe—C—Si合金C—Si偏聚理论研究(Ⅰ)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刘志林 《科学通报》1987,32(23):1787-1787
按固溶体微观不均匀性理论,异类原子(AB)间的结合力大于同类原子(AA)或(BB)间的结合力时,溶体原子在点阵中的位置将按一定的规则呈短程有序分布。据此,对Fe—C—Si合金奥氏体做出如下假设: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发现原发性内因性抑郁症患者体内下视丘-脑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HPA系统)的调节功能有障碍,表现为进行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ST)时,至少有40~50%患者呈阳  相似文献   

8.
高脚蟹(Macrocheira kaemferi)俗称蟙、蜘蛛蟹,是世界上最大的蟹。上海自然博物馆无脊髓动物陈列室展出的一只雄性高脚蟹,是1896年春,一位日本渔民在日本东京湾捕获的。此蟹头胸甲长40厘米左右,两只螯足伸展时足端距离可达3米上下。1987年2月23日,上海自然博物馆又征集到一只雌性高脚蟹,头胸甲长30厘米,螯足长28厘米,最长的步足68厘米,体重3800克。笔者对雌性高脚蟹作了外形观察:此蟹甲壳呈石榴状,背部(照1)大部分朱红色,多皱襞,具疣状突起,突起尖端呈黄白色。腹部(照2)呈黄白色。此蟹  相似文献   

9.
在硅衬底晶格匹配In_(0.17)Al_(0.83)N/GaN异质结外延片上制备了Ti/Al/Ni/Au欧姆接触传输线模型测试结构,通过测试变温电流-电压特性研究方块电阻(R_(sh))和比接触电阻率(ρ_(sc))的温度依赖特性.结果表明:(1)沟道层的R_(sh)对温度呈指数依赖关系,幂指数约-2.61,主要由高温下半导体的晶格散射机制决定;(2)300~523 K的变温范围内,ρ_(sc)随温度上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温度低于350 K时,ρ_(sc)的温度依赖关系主要由TiN合金的类金属特性决定;而在更高的温度下,热场发射机制将逐渐占主导.基于以上2种模型的并联形式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并分析了提取的重要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0.
李藙 《科学通报》1986,31(22):1758-1758
本文提出了一种理想准晶格的数学模型,它与彭志忠构造的模型(1985,11月)有些相似。本文的模型非常圆满地描述了Hiraga等人的锰-铝准晶体电子显徽图(1985,2月)中出现的现象:局部10个亮点为一组,坐落在同心圆上;两个相邻呈环状分布的亮点外层分布着16个亮点;2个相叠的呈  相似文献   

11.
乳鼠心脏α1肾上腺素受体亚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配体结合实验和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_PCR) ,分析Wistar乳鼠心脏α1 肾上腺素受体 (α1 AR) 3种亚型的分布 .结果显示 :乳鼠心脏上α1_AR 3种亚型的mRNA均有表达 ;α1 AR总数量 (Bmax)为 ( 1 34± 4)fmol/mg蛋白 ,与12 5 IBE2 2 5 4的亲和性 (Kd 值 )为 ( 1 6 4±5 2 )pmol/L .α1 AR亚型选择性拮抗剂RS1 70 5 3,( + )Niguldipine ,5_Methyl urapidil ( 5_MU) ,BMY7378,WB41 0 1均呈浓度依赖性竞争抑制α1 AR与12 5 IBE的特异结合 ,其竞争抑制曲线均呈双位点特性 ,α1A,α1B和α1D分别约占α1 AR总结合位点的 2 5 % ,5 0 %和 2 5 % .  相似文献   

12.
白脉网纹草茎段培养中的红光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脉网纹草(Fittonia argyroneura)为爵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矮小,叶脉呈白色,给人以清晰、雅致感,是制作袖珍盆景和布置  相似文献   

13.
李仲杰 《科学通报》1982,27(21):1310-1310
据专利文献介绍,取代的1,5-二苯基-1,4-戊二烯-3-酮,有些在光致抗蚀剂体系中可用作指示染料和光引发剂,有些则能用于新的呈像体系。我们曾合成了1,5-双(对二甲胺苯基)-,1-(对二甲胺苯基)-5-(间硝苯基)-和1-(对二甲胺苯基)-5-(对溴苯基)-1,4-戊二烯-  相似文献   

14.
忻文娟 《科学通报》1985,30(2):142-142
我们曾用五种马来酰亚胺自旋标记物研究了中国地鼠肺正常细胞V_(79)和癌变细胞V_(79)-B_1膜巯基结合位置的性质。发现在两种细胞膜蛋白上的巯基结合位置都呈圆锥形。但V_(79)膜蛋白巯基结合位置比V_(79)-B_1窄小而且深,其深度约为10.85-15.33,而V_(79)-B_1约在10.85  相似文献   

15.
山海关晶洞碱性花岗岩氢、氧同位素组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培忠 《科学通报》1989,34(1):51-51
山海关火山——侵入环状杂岩体由碱长粗面岩和碱流岩(125 Ma),碱性流纹质熔结凝灰岩(123 Ma),碱性花岗岩(118 Ma)和石英碱长斑岩(115 Ma)组成。晶洞碱性花岗岩位于环状杂岩体的中部,与火山岩呈侵入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孟繁聪  张建新 《科学通报》2009,54(16):2329-2336
在柴北缘蛇纹石化纯橄岩脉中发现一粒原位生长的巨晶锆石, 呈紫红色, 大小约2 mm× (3~4) mm. 根据BSE图像观察, 在橄榄石与蛇纹石粒间有微粒锆石(30~50 μm), 局部已聚集成较大颗粒(100~300 μm), 由此推测巨晶锆石是从热液流体中结晶的. 局部还可见到斜锆石(白色)在锆石(灰色)中呈孤岛状, 表明前者形成早, 后者形成晚. 微粒斜锆石(50~100 μm) 是由斜锆石相(白色, 3~5 μm)和橄榄石相(黑色, <5 μm)组成的多相集合体, 这些现象表明锆石是由斜锆石与含硅流体反应形成的. 因此, 锆石的形成与蛇纹石化过程有成因联系. SHRIMP法锆石U-Pb定年得到两组谐和年龄, 分别为(414 ± 13)和(371 ± 9) Ma. 这可能反映锆石有两个主要生长期, 对应有两期流体活动.  相似文献   

17.
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均表明,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感染后的机体细胞免疫反应呈明显的抑制状态,但其原因目前尚未明了。我们用2月龄的BALB/c和C_(57)BL小鼠为材料,研究了EHF病毒A16株感染后  相似文献   

18.
Ganem  D 封岩 《世界科学》1991,13(10):17-18
在肝细胞癌(HCC)和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感染有着密切联系,其原因何在?这是人类肿瘤生物学中一个重大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有2.5亿多,在乙肝病毒感染呈地方性流行病的广大地区,肝癌被列为人类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在本期294页,福里尔(Fourel)等通过显示肝  相似文献   

19.
肥胖及其诱发的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呈爆发趋势,因此与这些疾病发生密切相关的营养因素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氨基酸作为机体必需的宏量营养素,其基础营养功能和作用已广为人知;近年来,其营养调控功能备受关注.必需氨基酸亮氨酸缺乏时,白色脂肪组织(WAT)内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介导的脂质动员增强,并且棕色脂肪组织(BAT)内解偶联蛋白1(UCP1)  相似文献   

20.
郑海飞 《科学通报》1992,37(24):2251-2251
至今,已提出地壳生长的三种基本模式:(1)陆壳增长的速率呈指数增加,即现今二分之一以上的陆壳是在显生宙形成的;(2)地史早期陆壳快速增长,而后陆壳物质通过地幔或地壳内进行再循环使地壳增长减慢或停止;(3)陆壳呈线性速率增加并伴随着地壳内的再循环。以上三种模式是根据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得出的:(1)同位素地球化学;(2)岩石同位素年龄值的区域分布;(3)沉积物的化学成分对比等;(4)自太古宙以来大陆厚度与海平面的相对不变性。本文将提出一种利用地壳与地幔之间质量平衡原理的方法来估计地质时期地壳的增长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