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花腔》是对中国革命史奇特而具有讽刺意味的解读。小说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在"革命现代性"诉求中遭遇的困境与尴尬,是"启蒙现代性"被"革命现代性"置换后知识分子身份认同上悲剧性的危机。反思的是"五四"以降,真正胸怀天下、济世苍生的知识者与革命的关系,解构的正是他们参与并推动历史前进的正确性与合理性,追问了"五四"至建国这段革命进程中知识者的命运如何被革命改写。在反思知识者与革命的背后,是对建国后知识分子更为深重的苦难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2.
唐甄理想王国的憧憬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甄通过对历史与现实时弊的批判,对理想王国进行了设计与构建,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圣君贤相,治化天下;君民相悦,天下融融.唐甄理想王国的设计并未跳出中国传统伦理政治模式的窠臼,在主张革新的道路上,唐甄仍然将"圣君贤相"作为了理想政治的历史主角,因而其政治理想浓厚的空想性制约了其政治思想的理性光芒.  相似文献   

3.
李文俊翻译《喧哗与骚动》出现在新中国的转型时期,深深影响60后作家。李洱《花腔》被称为中国版的《喧哗与骚动》,两者所叙之事都是以回忆为主,对一段历史进行多角度的回顾从而达到历史叙事的目的。在这种叙事行为中,他们都以回忆为主;采用复调的叙述方式,书写历史的故事。同时这种以回忆为主的叙事方式带有一种主观意识,具有不可靠性,最终展现的历史真相不可避免的带有一种虚无的色彩,而这一点恰恰也是对当前思想碰撞空前强烈的社会最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4.
从学术思想性质上将文景之治概括和指称为道家政治、黄老政治、老子政治,是自清末夏曾佑首倡以来至今流行的一个观点,但它是一个见道不见儒的有漏之见,漏掉了指导思想、政治礼乐制度和社会领域的基本事实和懦学存在,因此不能成立。由对春秋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实况和实义省察,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的上层政治变动中,儒家伦理观念依然通行于上下各个人之间,认证儒家伦理社会是其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社会的根基、地基和底子。秦帝国的历史变动及其焚书坑懦并没有颠覆社会的伦常文化结构,没有试图重新改造与铲除这个儒家社会地基,儒家社会依然价值地存在着。汉兴,吏民皆案堵如故,儒家社会继续存在。刘邦称善陆贾《新语》,奠定汉初的政治和思想基础,儒家率先成为指导思想。“无为而治”是懦道共法,是整个汉初政治的统治模式,这个模式是懦道两家共同参与创造的。以“无为而治”为政治模式的文景之治是在刘邦、陆贾奠定的儒家文治思想基础上,在儒家伦理的地基上,在儒家设计的汉廷礼乐制度和以《经》博士为主体的学官教化系统中运行、实施和实现的。文景之治的政治指导思想实际上是懦道双席位制。黄老之学的首席政治代表、关键和领袖人物窦太后的政治权威,保障着文景之治政治指导思想的贯彻落实。就此人事而言,文景之治是道懦并治。但就“无为而治”实施的《诗》《书》经艺仁义内容,就文景之治与儒家思想的全面关系综合而言,则当说懦道并治。  相似文献   

5.
一、平等对待思想政治课是道德素质提高的第一步 课本《思想政治》在浙江叫《社会思想政治》,是由《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两门课组成,在其他省则是《历史》、《地理》、《政治》组成。社会思想政治课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它承担着学生道德素质提高的主要任务。社会思想政治课直接或间接地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学习等。它在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正确的生活观念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据东汉赵岐《孟子题辞》记载,汉文帝时已置《论语》博士,说明汉初《论语》已经存在,陆贾《新语》、董仲舒《春秋繁露》及其对策对《论语》的引用也说明了这一点。《论语》在汉初已出现,汉初鲁学、齐学并盛,故在这一历史时间已存在鲁学《论语》、齐学《论语》了,只是期间《论语》无定名,从而也无《鲁论》、《齐论》之称。但无名而实存的《鲁论》、《齐论》比《古论》出现得早。  相似文献   

7.
陆贾的历史反思多集中于秦当代史,其批判的锋芒也主要针对秦的暴力政列本位和功欲主义政治.准此,他相应提出了“逆取而顺守”与仁义为主旨的社会政治思想,其要义包括:(1)德治“无为”;(2)“窒欲”;(3)“辨惑”“求贤”;(4)“修于闺门之内,行于纤微之事”.他的仁义思想,对汉初政治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老子》以"道"为核心概念,运用"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主张"道法自然"的治理模式,强调"无为则无不为"、"无为而治"的方法论,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民治思想基础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的治理境界,最终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状态。《老子》主张从解构的角度审视权力和政治的功用与同时代其他各家思想的治理向度迥然不同,不仅促成了古代中国社会"治世"的出现,对当下中国正在进行的有限政府构建和深化改革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代表作《猫与鼠》中主人公和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表层的马尔克故事之下潜藏着叙述者"我"的故事,"我"和马尔克都是极权思想统治下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在这个意义上,《猫与鼠》中的"猫"成为邪恶的军国主义思想的象征。小说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表现了格拉斯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通过个人记忆书写来反思历史、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10.
短篇小说《真主的天下》以埃及政府部门职员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为切入点,以普通清洁工易卜拉欣大叔窃取职员钱款潜逃为主要剧情,记录了当时埃及民众在社会转型和变革时期内心的迷茫和不安,同时批判了社会普遍存在的腐败与冷漠。同时,该小说也充分体现了马哈福兹丰富多元的短片小说创作技巧。本文试以小说文本为基础,对《真主的天下》中的社会思想、哲学思想以及艺术技巧进行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1.
商鞅与韩非子是先秦时期法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商鞅是法家学派早期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思想开创了法家学派重法的传统,《商君书》是其法治思想的精华。韩非子是法家后期的思想集大成者。他们的思想有相同的一面,也有相异的一面。商鞅法治思想的特点是重“法”,相对忽视了“术”与“势”在国家治理当中的作用。韩非在商鞅重“法”思想的基础上,强调了法治中“术”和“势”的巨大作用,并最终形成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法治思想体系。在君臣关系问题上,商鞅强调“君臣共操”,即共同治理国家,使君臣关系和谐;韩非子则提倡以“术”御臣,容易造成君臣关系紧张。从法治思想的具体运用来看,商鞅相对重视“农战”,主张农业和战争相结合,其目的是富国强兵;韩非重君权,其法治思想以君主专制为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2.
汉代识字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随着汉代统治者主导思想的改变而改变,西汉前期黄老思想占主导地位,汉初黄老思想的内核是充实着法家思想的,故识字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实用性人才——吏。西汉后期至东汉,儒家思想渐居主导地位,识字教学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继承和传授五经之学的教研性人才——儒者。这充分显示了封建社会教育对政治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3.
康熙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消除满汉民族矛盾,重建统治秩序,尊孔崇儒,尤其推崇朱熹,以朱熹理学为官方哲学,并以朱熹的治国思想指导其治国实践,康乾盛世在一定程度上是朱熹治国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实现学的执政方式向依法治国的转变,既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更需要全党转变观念,变革领导方式,提高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5.
明清贵州沉重的军事负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两代中央王朝对贵州采取了从建立行省到改土归流等一系列决策和措施,推动了贵州社会进步和政治,经济、化和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也付出了血与火的沉重代价。  相似文献   

16.
汉末两次党锢之祸加剧了经学的式微,士人普遍表现出一种疏离政权的倾向,朝廷以经学取士的方式无法正常进行,灵帝在此际设立鸿都门学即是对选举制度所作的一次改革。当时社会围绕鸿都门学的争论映照出不同的文学观念:汉灵帝及鸿都诸生皆以书法辞赋作为利禄之途,是功利主义文学观;以杨赐、阳球为代表的正直士大夫主张罢除鸿都门学,对文学持否定的态度,是功利主义文学观的极端发展;蔡邕则从反对鸿都门学的角度认识到了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三者皆反映出文学独立于经学的事实,因此鸿都门学的设立在文学思想发展过程中具有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晋以来,爨氏在南中的统治区域相对稳定,并随内地王朝势力的扩大而收缩、随王朝势力的缩小而扩大。爨氏通过奉王朝正朔,获得了统治的正统性;同时,通过保持向王朝的朝贡及统合夷汉部曲,维护了其与中央、地方关系的互动。在爨氏称霸时期,西爨境内保持着许多小区域的政权,没有进到集权统治,只是奉爨氏大长为盟主。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爨区依然是“君长以什数”,只是“爨”最大而已。  相似文献   

18.
以今文山州为核心的滇东南边疆早在汉武帝经营西南夷时即被纳入西汉帝国辖治。南朝后中央政府在云南地区的统治强弱不定,唐宋时滇东南则处于南诏大理与唐宋政权的缓冲地带。元代虽高度统一,而在边远的滇东南,仍是土官管辖之下,未有建制府州县的设置。直到明洪武十五年今文山北部始有广南府的设立,不过外地流官很少有到实地履任的。清康雍之际,大规模改土归流,设立开化府,加强了政治上的统治,文山地区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政府的主导、移民的大规模进入、对交通的重视等成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汉初经学以藩国为盛。为经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不但有藩王、藩臣,还有布衣之士。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政治因素,汉初轻视儒生,不重视《诗》、《书》;另外,某些藩国所在区域历史上就有浓厚的治经氛围。经学以文学为载体,文学也记录了经学发展的情况。汉初经学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赋、文上。  相似文献   

20.
人才问题历来被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社会事业的改革和推进,固然需要很多条件,但人才是其中首要的条件,是治国之根本。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种种治国措施和人才思想,形成了丰富而深刻的人才观。这些人以为本,选贤任能的思想,以于今天现代化事业的顺利推进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