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TANG Guo-jun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3)
《新语》是帝制时代到来后的第一部中国传统政治学著作,是"封建"时代向"帝制"时代政治学过渡期间的代表性政治理论体系。《新语》的历史思维、整体性思维、观象思维、经学思维模式,成为其后贾谊、董仲舒等汉代政治理论家建构政治理论体系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老子与法贾的“无为”思想的异同。可从三个方面加以认识:第一,二者”无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不同,从而造成了两者之间的异同。第二,二者“无为”思想内容不同:一是理论基础的不同,二是理想社会目标的不同,三是“无为”与“有为”关系的不同,四是老子与陆贾对待其他诸子的态度不同。第三《老子》与《新语》产生的社会效应不同,在历史上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3.
熊吕茂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6):25-28,65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性和动态性的复合概念。众所周知,现代化进程中的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然后向西欧以及北大西洋彼岸的北美东部推进;接着在19世纪下半叶向欧洲大陆东部和北美大陆西部拓展;此后,在太平洋上的澳洲及东亚的日本也先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回顾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发展历程,我们认为有许多经验和教训是值得认真总结和汲取的。 相似文献
4.
关于"大跃进"运动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付安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3,16(3):31-34
分析“大跃进”运动失误的原因,认真反思其深刻教训,主要历史经验有: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按照经济规律指导经济建设;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不能拘泥于旧有的经验、做法和模式,不断创新,才能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解放思想是必要的,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笔者在自主整合开发课程资源,力图体现新课程理念,开设的一节历史活动课后的教学反思。文章主要阐述了作者力图体现的教学理念,以及根据这一理念,选择开设这堂活动课的目的及效果。回顾了这一节课笔者自认为较成功的地方,主要有两方面: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大,思维十分积极;基本实现了课前设定的教学目标,尤其是引导学生密切联系实际,关注社会,运用相关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所突破。同时也分析了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最大的缺憾来自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实际教学效果和教学设计目标有一些差距。最后还谈了在准备和上这堂课的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6.
蒋进国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1,27(2):97-101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语境的变化,吴宓研究越来越显得有讨论的必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吴宓研究逐渐开始,1990年代升温,论文主量逐年增多。吴宓研究显出一定的阶段性特色,主要从与吴宓相关的学派、思想、生平、著作(日记)、文学理论及批评等研究范畴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7.
教学反思,已成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经常性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并利用反思的成果进行观念上的再创新,不断地改进教学活动,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8.
在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中,作者通过对众多人物形象遭遇及其行为的描写,揭示了在后种族隔离时代的南非,人们的思考和行动仍然受着传统帝国主义殖民逻辑的影响和支配,不管是白人和黑人,都已成为或正在成为这段殖民历史的共同受害者;在这里作者的目的是要唤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反思和批判意识,并为化解这段历史恩怨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9.
"魏晋风度"是中国古代特定历史转型时期形成的一种文士风流,是魏晋玄学熏染下形成的独特人文风貌。然而,"魏晋风度"毕竟脱胎于腐败、动荡、堕落的社会,它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思想与行为的矛盾,在张扬个性背后衍生出的浮华世风以及清谈误国等现实困惑,导致了时人对其批判和否定的言论不绝于耳。思想界对玄学的改造就是对现实批判的反弹和回应,其结果实际上也折射出了魏晋风度消极的一面。文章立足历史进行反思,亟待对全面认识"魏晋风度"起到一定的补正作用。 相似文献
10.
历史课程改革渴望优秀的历史教师,教学反思是优秀教师成长的推进器。本文在阐述教学反思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教师教学反思的内容会呈现专业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特征,教学反思时机可采取随机与固定相结合的模式,教学反思形式应运用非正式与正式反思相结合的方式;最后提出“长善救失”是教学反思的起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高莉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2,(5):51-53,62
本文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为指导,将近20年来关于妇女参政的研究进行阶段考察,并展望未来妇女参政研究的趋势。同时希望为当前研究提出一点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纵横家和西汉前期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前期(汉高祖-汉武帝)由于战国“士”关心政治的遗风的复苏,汉初中央政府和地方藩国的斗争,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的宽容思想和经济发展而导致趋利风尚等原因,西汉前期纵横家的活动仍甚为活跃,纵横家与西汉前期的社会思想化发生了直接的联系。在这一前提下,主要记录纵横家的言辞的《战国策》影响到西汉前期的学(主要是散(政论)和大赋)的创作。这种影响具体表现在散和大赋的语言描写、修辞的运用和结构安排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太原市较为集中的历史遗址及周边的调研分析,发现街区现存的若干问题.混乱的街区环境、建筑形象以及交通状况等严重制约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历史遗址的保护、街区建筑的改造、整体街区环境营造以及创建人文环境等,探索出一条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以提升太原的历史文化底蕴,并体现太原悠久的历史和地域风情. 相似文献
15.
赵琰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4-39
人的需要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的需要理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具有以下地位:人的需要是历史主体的内在属性;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是阶级矛盾产生的原因;人的需要是推动人类自由解放的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闻一多研究已经进入到全面开放阶段,无论研究的内容还是研究的目的,都从过去的相对单一转变为多元。虽然某些方面如闻一多最终政治思想的转变乃至闻一多格律诗理论倡导及其创作实践的价值遭到质疑。但这从另方面看正说明时代的进步却并不影响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术史以及思想史上的地位。相反,无论对其肯定还是对其否定者,又都尊崇他的高洁人格并围绕其人格阐发各自的“文化”倾向。这虽然成为研究者寄托自己理想的一种兴象,但这正表明闻一多所具有的影响和魅力。闻一多在诗作、诗论以及学术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成就。这就必然使闻一多研究走向世界并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庞天佑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4,(1):95-103
周秦诸子作为密切关注现实的思想家,以现实为思想的立足点与出发点,以历史为智慧的源泉与立论的依据。他们立足今天而反思过去,古今联系而相互比照,换位思考而得出结论,以史为据而抨击时弊。周秦诸子之书虽然成书年代不同,语言风格各异,政治主张有别,论述内容各有侧重;但多为论议时政而发,“博古”与“通今”紧密结合,于现实的批判中隐含对历史的批判,于历史的批判中贯穿对现实的批判,把现实批判与历史批判融为一体。我们探讨周秦诸子的现实批判与历史批判,把握其思想大义与理论精髓,对于认识社会现实与体察历史大势,有着重要启示与鉴戒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宁皖平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4,25(4):49-52
《史记》在文学上最伟大的成就在于它成功地写出了许多人物传记。其所记载的人物形形色色,众态纷呈;其所刻画的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司马迁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这么几个方面:小故事突出人物思想性格;大场面展示人物全貌;精于语言艺术,善于用人物对话去表现人物独特的思想、性格、心理、神态和身份。 相似文献
19.
YANG Ding-you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3)
以文学的视角审视《史记》的历史叙事,分析了《史记》历史叙事的文学品格,概括了《史记》历史叙事五个方面的文学性特点:故事性、虚饰性、抒情性、多层面性、通俗性。认为叙事是记述性作品写作必不可少的手法,但不同的作品其叙事又有着不同的品格,历史著作是历史品格的叙事,文学作品是文学品格的叙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