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有”问题是佛教史上讨论的基本问题。大乘佛教中的两大派别在这一问题上时常发生争论。中观派讲的“性空”中包含着“识”的观念;瑜伽行派讲的“识有”中又包含着“空”的本质。两派在这方面的主张展示了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和显著特色。  相似文献   

2.
佛教与婆罗门教对生命中存在的“苦”的现象十分重视,将探讨苦的形成、灭苦的途径等作为构建各自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两教关于苦的看法从思想来源上说与印度古代圣典奥义书有一定的关联;二者都认为轮回形态在本质上就是苦,苦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对世间事物或人生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予以正确认识.两教关于苦的种类以及消除无明的智慧的看法有重要差别.  相似文献   

3.
“我”的观念是古印度哲学讨论的基本问题。印度最早提出系统哲学思想的奥义书,就将其作为论述的中心。印度后世主要哲学派别的根本经典也对“我”提出了种种看法。婆罗门教和耆那教哲学的主要经典持有我论,佛教和顺世论的主要文献则基本持无我论。但无论是有我论还是无我论都有不同的表述,具体内容实际有种种差别。探讨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在总体上把握印度哲学的核心思想,认识东方文化的特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佛教和婆罗门教是各种宗教中思辨性较强的派别,在两教的哲学理论中,因果观念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因果观念的一些内容有不少渊源于奥义书.这是两教因果观念中有相同成分的重要因素.两教都有否定作为果的世间事物实在性的倾向,而且两者的主要因果观念都与轮回解脱思想密切相关.但两教的因果观念的差别也很明显.婆罗门教主流思想中的根本因被认为是实在的,而佛教中通常否定有真正实在的作为不变实体的根本因.  相似文献   

5.
"论语派"是20世纪30年代活跃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个重要散文流派,以<论语><人间世><宇宙风>杂志为主要阵地,提倡"幽默"闲适"独抒性灵"的小品文.丰子恺是"论语派"刊物的重要作者之一,"论语派"也相当器重他.然而,从"论语派"刊物向丰子恺拉稿与丰子恺的供稿情况的对比,"论语派"刊物的办刊宗旨与丰子恺随笔、漫画的思想内容的对比,以及丰子恺作品与"论语派"代表人物作品的对比等方面观察,丰子恺不能算"论语派"中人物,他同"论语派"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6.
池田大作的人学思想博大精深,佛教思想对他的人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广的影响。池田大作的人学思想是以他的佛法思想为依托产生的。他的关于人的平等的思想来自佛教,对人生生死的看法,也受到佛教的影响。他结合新时代的一些新问题,对佛教思想进行了新的阐扬,其佛教思想影响下的人学观具有"新宗教"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龟兹佛教主要为小乘说一切有部,克孜尔石窟是小乘佛教的艺术中心。但公元8世纪以后,已进入晚期的克孜尔石窟出现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壁画,以千佛画为代表。这些壁画的出现,表明当时的龟兹人对大乘佛教已有所接受,应是受东西各大佛教势力的影响使然,如中原的影响、印度的影响、于阗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8.
在佛教的发展过程中,基于宗教思想传播的需要,出现了"以像施教"的方式,形成了以佛陀为中心的丰富的佛教造像艺术。文章以佛陀造型的圆形形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文化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在圆形中蕴涵的佛教观念,探究这种观念形成的文化原因,表明对圆形的崇尚是佛教造像艺术的美学理想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佛韵向东南     
陈阳 《世界知识》2015,(7):17-19
<正>目前东南亚各国的佛教分为两大派系,一是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的上座部佛教,二是流行于越南、新加坡的大乘佛教,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华人也有相当部分信仰大乘佛教。其中缅、泰、老、柬四国佛教徒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高达85%、90%、95%、93%。佛教是越南的第一大宗教,全国有75%的人受过佛教教育或影响。佛教也是新加坡的第一大宗教,但信众已从2000年占总人口的42.5%下降到2010年的33.3%。目前,东南亚是世界佛教中心之一,尤其是东南亚的  相似文献   

10.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兰盆经》作为影响力很大的佛教经典孝经之一,其中的思想值得我们认真的思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佛教的出世思想使得传统儒家学者批判佛教"不顾人伦,不理民生,不敬王者"。而慈济宗门强调行善与行孝不能等,改变了佛教不理人伦、不理民生的形象。佛教吸收儒家的孝道和"家"的观念,是中国儒、释、道于唐宋时期逐渐融合之后,中华文明汇聚的又一个成果。中国儒释道文化如何进行进一步融合与调整,是中国文化第三次大融合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各方面积极思考和实践,从传统中国文化脉络中共同创造出新文明思想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2.
自然观是人们看待自然在人类生活中的性质、地位的观点的总和。池田认为,西方的机械论自然观是导致当前生态危机的根源,在西方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与自然被分割开来,最近300年终于确定了"西方支配世界"、"人类支配自然"的格局。当前需要改变这种局面,拯救人类,就要回到东方"天人合一"思想和佛教"依正不二"的观念中去。"天人合一"论认为,天道与人道在其根本上是一致的,人心或人性中都具备着天性和德性。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国儒家的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根本。而佛教则以"依正不二"和"一念三千"来展示它的大宇宙、大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关系。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内涵相同的哲理,是异曲同工的。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公元6世纪的佛教由中国经朝鲜传入日本后迅速发展.经过飞鸟、奈良两朝.到平安朝时期,日本佛教表现出了不同与以往的新特点,并在政治观念、思想文化等方面对日本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王涛  张兰  袁文刚 《甘肃科技纵横》2007,36(1):141-141,53
佛教的归宿在彼岸,其中心议题在成佛,但佛教针对的是芸芸众生,因此依然体现出对人、对现世的生命关怀.正因为此,有着2500多年发展历史的佛教蕴育了丰厚的体育养生思想.佛教养生重在"养心",同时也注意对个体形体的修练,即"养形".  相似文献   

15.
净慧法师倡导的“生活禅”继承了佛陀教法中的“人乘正法”思想,中观般若学中的“方便”思想,涅荣学中的“人皆有佛性”思想和禅宗的“触目是道、直下承当”思想;他提出修习“生活禅”的基本次第为发菩提心,树般若见,修息道观,入生活禅。“生活禅”的宗旨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它倡导把禅的智慧、精神融入生活,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生活禅”理念的提出和在实践中的推广,既是对“人间佛教”思想的继承与践行,又为佛教融入社会生活的现代转型做出了有意义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日本佛教与中国佛教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日本佛教是在吸收中国佛教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在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中,"外来"的佛教不断地吸收日本的传统文化,当与本土的文化精神发生冲突时,也大多呈现出"外来"的佛教向本土的传统文化妥协的倾向。日本对于佛教的接受与发扬,或者说日本佛教的本土化进程,就是一个使外来文化不断向本民族文化妥协,最终融化为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的过程,这在其他民族的佛教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7.
佛教对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基本分析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其关于"法"的学说中.在此对佛教中的这一基本概念进行专门研究,探讨了佛教在不同时期对"法"的基本解释,特别分析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中一些影响较大的流派关于"法"的类别划分的主要理论,从一个重要方面展示了佛教思想体系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18.
婆罗门教和佛教是印度古代的两个主要宗教。两教关于“神”的观念有重要不同。婆罗门教的主流思想认为存在着一个作为世间一切事物根本凶的神,而佛教则通常认为事物是缘起的,不存在实在的作为本体的最高神。两教的神观念与其各自理论体系的基本倾向一致,也与印度古代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冲突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9.
弘一大师的佛教艺术,虽广泛涉及书法、绘画、诗词、音乐等多种体类,但其美学品格却是统一的,即在华严学圆融思想的指导下,融通西洋与东方、人文与佛道、净土与般若、空性与实相,从而在圆成妙有的艺术形式中寄寓缘起性空的佛家义理.在此,西洋美学观念的融入并未改变弘一大师佛教艺术的中国品格,反而化归于后者,并愈加张显出后者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在大声疾呼立孔教为国教的同时",宗教思想特盛"的康有为对佛教推崇有加。在众多的佛教流派中,康有为特别崇尚禅宗和华严宗,他对佛教的取舍和诠释是对佛教内容的转换,具有鲜明的近代特征,同时引领了近代的学术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