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采用有限元法与有限体积法相结合,在MSC.SuperForge有限元商业软件上实现了挤压比λ=98.28的X5214铝型材挤压过程的数值模拟;对比了3种不同导流孔形状对型材挤出模口处z向的流速均匀性:获得该型材挤压过程的材料流动速度场、应力场和温度场分布图,并对金属的流动过程进行分析.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对于X5214铝型材,采用对称导流模可获得较佳的流速均匀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将有限元法与有限体积法相结合,在MSC.SuperForge商业软件上实现了挤压比λ=62.6的空心薄壁铝型材挤压过程的数值仿真,获得了该型材挤压过程的材料流动速度场、应力场、应变场、温度场分布图以及焊合过程.通过与生产试模结果的比较表明,基于数值分析的虚拟试模对挤压模具设计和挤压工艺的优化有直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MATLAB平台,将BP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数值模拟技术应用于铝型材挤压模具的导流孔形状优化设计。由正交实验法安排模拟实验组合,采用SuperForge软件对进行型材挤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以挤压时金属流出模口平面的z向质点流速的均方差作为模型目标值;将模拟结果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样本对进行网络训练并建立网络知识源;通过遗传算法求得模型的全局优化解;最后通过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技术验证并比较优化所得导流孔形状与经验法确定的导流孔形状对金属流动均匀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导流孔形状能使金属流出模口的速度分布更均匀,表明对挤压模具导流孔形状的优化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针对性的挤压实验,研究了铝型材挤压过程中模具诸因素对金属流速分布的影响,根据流速均等的观点提出了导流模工作带长度的设计公式,该公式已初步得到生产性验证。  相似文献   

5.
采用流函数速度场对圆棒、线材的挤压、拉拔问题进行了上界法解析和实验比较,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直线模的解析曲线公式为确定力能参数、变形行为和加工界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这给挤压、拉拔的工艺选择和模具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6.
薄壁铝型材挤压成形的一种有效模拟方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基于大变形弹塑性有限元理论和有限体积法基本原理,建立了金属塑性成形的弹塑性UL有限元列式以及塑性流动中的有限体积控制方程.提出了有限元模拟系统到有限体积模拟系统的数据传递和信息继承方法。建立了铝型材挤压成形有限元/有限体积法复合模拟系统,对铝型材挤压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预示金属在成形中的塑性变形行为,从而为模具设计及工艺参数选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三维光塑性方法,以聚碳酸酯为材料,模拟了具有流线型过渡型腔的扁挤压筒挤压整体铝壁板型材时的挤压变形,获得了三维塑性应变场。结果表明,挤压变形主要集中在流线型型腔内,扁挤压筒型腔内则为难变形区,两者的过渡处存在应变集中现象;变形区内未出现死区;挤压变形沿厚度方向基本成对称分布,有类似于拉拔(中间)、镦压(两侧)以及摩擦力影响(边缘)3个区域,且越到模口处对称性越好。模拟实验获得的应变场为扁挤压筒挤压的数值模拟和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铝型材挤压成形有限体积法分步模拟系统.研究了有限体积分步求解方法关键技术,实现了各分步有限体积模拟系统的数据传递和信息继承.在每一分步计算中,占用相对较少的计算机资源,可划分更为细致的有限体积网络.利用该方法成功地模拟了薄壁类铝型材挤压成形过程,并对成形中应力、应变及温度场分布的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有限体积分步法是模拟薄壁类铝型材挤压成形过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开式挤压成形工艺中的临界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平面塑性有的滑移线理论和上限理论对开式挤压成形工艺中的临界最小和临床最大有率进行了分析计算,给出了挤压模角与临界最小和临界最大变形率的对应关系;根据压杆稳定性理论,给出了挤压坯料的最大长度计算方法,为制订开压成形工艺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铝合金导流模和分流模挤压分析模型,利用有限体积法(FVM)分别对导流模和分流模模具在铝合金挤压过程中坯料的应力分布和速度场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发现坯料应力的分布与工作带高度的设定,出材的流动是否均衡没有直接的联系,而工作带的调节对改善金属的流动有一定的作用。针对型材出口处的金属流动均匀性,提出了一种判定是否能获得稳定合格型材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11.
建立3种不同叶片截面形状导向套的SolidWorks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自动垂直钻井系统导向套井下多相耦合流场进行仿真分析,得到泥浆通过不同叶片截面形状导向套时的流动特性,进而对导向套叶片截面形状进行优化选择。结果表明,旋转导向套采用三角形截面叶片为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双向水流侧式进出水口分流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双向水流侧式进出水口分流墩与进出水口水力性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水工模型试验比较,研究分流墩形状及其布置方式对进出水口各孔流道中流量和流速分布以及水头损失系数的影响。针对抽水蓄能电站库水位变化幅度大,在发电和抽水工况下进出水口水流方向相反的特点,拟定了多个试验方案,并对每个方案在高水位及低水位时不同水流方向情况下的水力性能进行试验比较。研究表明,分流墩的形状和位置与双向水流侧式进出水口的水力性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T型模头熔体出口的流率均匀性,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Polyflow对一种T型模头内的熔体流动和模具变形进行了耦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模具流道表面沿模具厚度方向的变形在挤出方向和模具宽度方向均为非线性变化,造成熔体出口流率均匀性与不考虑模具变形的理论设计结果相差较大;随着挤出量增加,狭缝沿模具厚度方向的变形增大,熔体出口流率均匀性降低;随着模具厚度增加,狭缝沿模具厚度方向的变形减小,熔体出口流率均匀性提高.  相似文献   

14.
基于CFX的双向立式轴流泵装置水力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分析双向立式轴流泵装置的内部流动结构并进行性能预测,应用三维紊流Navier-Stokes、RNG k-ε湍流模型和壁面定律对泵装置进行全流场数值模拟研究,共计算了额定转速下240—460L/s流量范围内的9个工况点.分析了导水锥对进水流道水力性能的影响及导叶体对装置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泵装置模型试验对预测的外特性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加设导水锥可消除喇叭口下的奇点,避免附底涡的产生,加设导水锥后进水流道出口断面轴向速度分布均匀度提高0.5—0.8个百分点,速度加权平均角提高了0.3°—1.28°.导水锥对自流工况的影响很小.大流量工况时扩散导叶对叶轮出口环量的回收效果优于常规导叶,泵装置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气泡在熔体中的动力学,自行设计了圆柱形可视化流道,直接将CO2气体注入聚合物熔体中,观察CO2气泡在小孔延伸流场中不同位置区域时,其形态、大小、运动、变形等动力学现象.并从经典两相流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流场结构参数、加工条件对气泡在聚合物熔体中形态、分布、运动变化等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气相在熔体中是以泡状存在的,单一的大气泡经过延伸后,将发生破裂,成为许多细碎的小气泡,且破裂的小气泡的大小、分布、密度等与加工温度、速度、进气压力等有关;气泡经过小孔延伸后破裂,使气熔两相趋于混合,有利于CO2作为发泡剂在泡沫塑料制品生产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所研制的管接头多向模锻模具装置,只需曲柄压力机一次行程,便能将加热好的棒料毛坯挤压成管接头精密模锻件.本文简要阐叙了该装置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针对装置在工作中的受力情况,利用结构理论中的力法分析和计算了装置上动圈的内力和变形,同时研究了由于导柱与动圈上的导套孔间间隙不均匀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铝合金型材宽展挤压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宽展挤压变形规律及宽展模具调节金属流动的机理 ,建立了宽展挤压流动模型。讨论了宽展挤压进入稳定变形阶段后挤压力的组成 ,提出了各部分挤压力的计算方法。探讨了宽展模具设计要点及设计方法。经实践验证 ,该设计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8.
文章应用上限单元技术对模锻变形过程进行了模拟试验及理论分析,并提出了确定模锻飞边几何形状和最佳尺寸的方法。同时也提出了优化模锻、挤压工艺参数的基本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径向进气风扇的工作原理,在流场显示和测量的基础上,建立了流场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初步探明了该风扇的叶轮转速、舌部形状与流场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对于改善该风扇的性能以及指导其应用和设计都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复杂断块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导致油藏流场分布愈加复杂,逐渐形成优势流场和弱势流场。优势流场区无效注水循环严重,弱势流场区注水却难以波及,油藏开发效果差,开发调整困难。为此,以黄骅拗陷南部的沧东凹陷枣南孔一段枣Z断块为例,基于真实油藏建立概念模型,开展了复杂断块高含水油藏流场定量化研究。根据油藏静、动态参数对油藏流场的影响程度,优选出渗透率、地层压力梯度、含油饱和度、面通量4个参数作为油藏流场的主要表征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建立油藏流场强度计算模型,从而确定了目标油藏的不同类型流场强度划分界限,并针对不同流场类型制定了流场调整技术对策。目标油藏的流场调整实践结果表明,应用油藏流场定量表征方法能有效描述高含水期油藏流场特征,有利于指导油藏层系组合调整、注采井网重构,进而改善油藏注水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