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娜 《世界科学》2006,(12):37-38
说到风筝和电的关系,我们大概会想到那个冒险在雷雨天放飞风筝的富兰克林,但是直接从雨云中取电毕竟太过于危险,而且不是天天都会有雷雨云经过。最近,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用风筝发电的方法,利用风筝在高空持续稳定的风力来发电。其原理很简单,不过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如果可以实施,或许我们就会多了一项既环保又廉价的供电选择。  相似文献   

2.
说到风筝和电的关系,我们大概会想到那个冒险在雷雨天放风筝的富兰克林,但是直接从雨云中取电毕竟太过于危险,而且不是天天都会有雷雨云经过。最近,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用风筝发电的方法,利用的是风筝在高空持续稳定的风力来发电。其原理很简单,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不过如果可以实施,或许我们就会多了一项既环保又廉价的供电选择。  相似文献   

3.
《科学之友》2004,(9):64-65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他是政治家、发明家,同时是个好奇心十足、又非常聪明的人。他证明闪电是一种电,因此人们说他“从天上抓到了电”。正如他所说,这是他的一项著名实验。但千万记住———请勿模仿!用的器材属线的风筝湿以后便会成为电的导体)的丝带(富兰克林站在一块和丝带得以保持干燥,这样为导体)雷雨将临时(这是常有的事),拿着风筝线的人必须站在门或是站在任何遮雨处,这样丝。还要注意,不要让细绳碰到闪电的云靠近风筝的时候,风会将电传导过来,此时整个风都会带电,细绳的毛边都会竖起,会在手指头靠近。将风筝和细绳打湿后,它…  相似文献   

4.
<正>一个方兴未艾的科研领域——放过风筝的人都知道,只要能让风筝升入高空,就很容易利用高空的风让它保持稳定飞行。如今,科学家正在尝试在离地面200米以上的高空安置大型“风筝”,利用这一特性发电。越高,越高能靠近地面的风往往因与树木、山丘和建筑物等的摩擦而减速甚至变向。随着高度增加,平均风速会增大。高空的风能储量更丰富、更稳定,是目前近地面的风能无法比拟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已经提出许多利用高空风能的设想,比如在飞行器上安装涡轮机。目前看来,较为可行的一种方法是用计算机操控形态可变的“风筝”。  相似文献   

5.
1999年初和2000年初,科学家对球形闪电之谜提出了新的解释,这为最终彻底解释球形闪电提供了可能。1752年,还是美国一个普通印刷工人的富兰克林,在雷雨交加的荒野上做了一个著名的“风筝实验”。他把一只大风筝放飞到天空,从风筝上引下一根很细的铜丝。风筝乘风不断上升,当它钻入云里以后不久,在铜丝末端就出现了电火花。富兰克林把闪电引到了地上,并且点着了酒精,这就破除了闪电是“上帝点火”的迷信。然而,人类迄今未能彻底解开闪电之谜,尤其是球形闪电之谜。1990年9月17日晚7时40分,一个球形闪电从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先锋乡伍…  相似文献   

6.
风筝魏的代表作是盘鹰、金龙鱼、对蝶、八仙、镂空风筝,等等,都是在传统风筝基础之上的改良之作。从功能上,可分为装饰型、放飞型、放飞兼装饰型三类;从尺寸上,有上百米的巨型风筝和只有火柴盒大小的微型风筝;从造型上,有人物、动物、器物等风筝,同时还附带有变形、鸣响等特技。  相似文献   

7.
有趣的“放”风筝 太空城不像地球上,那里没有江河,但是你会看到“鸟儿”在白由地飞翔.或许你会觉得奇怪.其实,那不是什么鸟儿,那是老人、孩子们在放飞风筝. 提起放风筝,大家一定很感兴趣.大人、孩子谁不想在和煦的阳光下牵扯着五彩缤纷的风筝尽情地欢呼雀跃呢!或许你会问,在太空城放飞风筝是不是跟在地球上一样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太空城里没有蓝蓝的天空,所以在那里是没有“风”的.那么风筝怎么飞呢?在太空城上只要向下“抛”风筝就可以了.其实“放”风筝也就是“抛”风筝了.  相似文献   

8.
温差电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栾伟玲  涂善东 《科学通报》2004,49(11):1011-1019
温差发电是利用热电转换材料将热能转化为电能的全静态直接发电方式, 具有设备结构紧凑、性能可靠、运行时无噪声、无磨损、无泄漏、移动灵活等优点, 有微小温差存在的情况下即可产生电势, 在军事、航天、医学、微电子领域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能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燃料电池的实用困难, 温差电作为适应范围广和符合环保的绿色能源技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介绍了温差电技术的机理, 综述了最新研究进展和提高发电效率的途径, 并提出利用废热进行温差发电和开发温差电传感器是我国当前应该优先发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晚年长居北京,觉得北地多烈风,一向流行的拍子风筝未能充分展现风筝艺术之美.拍子风筝属长尾泻风类,尾坠长穗,引重于风筝下端,使风筝不会被气流扭动旋转.因为必须加长穗,规限了风筝的造型,于是曹雪芹开始构思设计一种既可适应北地烈风,又不受长穗限制的风筝.  相似文献   

10.
风筝是以线牵引,借助风力升空的玩具.因此在骨架的结构布局上,就要考虑吃风的大小(承受的风压),能不能起飞(有没有升力).这就是说,做风筝前,首先考虑做多大的风筝,受多大的风压,然后再设计风筝用料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曹雪芹风筝讲究"四艺"--扎、糊、绘、放.在<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中,曹雪芹论述了40多类风筝的扎糊及绘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拍子、硬膀、软翅三大类.我们以该书为例,来学习制作曹氏扎燕风筝的其中一种--雏燕风筝.  相似文献   

12.
扎、糊、绘、放是风筝魏风筝制作的四道关键工序,分别是指扎骨架、裱糊、彩绘、放飞四个环节。骨架由竹子扎制,直接决定了风筝能否成型、是否坚固;风筝皮用绢面裱糊,讲究平整度的把控;手工彩绘,绘出来的图案要精细好看。  相似文献   

13.
阳春三月话风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和日丽的春季,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风筝,古称纸鸢。我国玩风筝的历史非常悠久,相传春秋时期公输班就曾作木鸢以窥宋城。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也有人称它为鹞子(纸鹞)。到了五代时期,有人在纸鸢上系竹哨,升空后,经风一吹,发出类似古筝的音响。据说,这就是"风筝"一词的来历了。到了南宋时期,杭州曾流行过"斗风筝"的游戏,盛况空前。每逢清明时节,男女老少,手持风筝争相追攀,空中筝鸣,半月不绝,清明前后,踏青的人们摩肩接踵,许多人  相似文献   

14.
正测控通信是人类与航天器联系的通道和纽带,在深空探测任务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把发射的航天器比作风筝,那么传递天地间信息的测控通信链路,就是一根看不见的风筝线。随着人类深空探测的不断发展,从月球到火星、木星、冥王星乃至太阳系边际,风筝飞得越来越远,风筝线也就应该更加结实可靠,而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提高测控通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能够放电的鱼有500多种。由于种类的不同,各种会发电的鱼所发出的电流强度也不一样,有些能够发出极强的电流,能够电死一条大鱼,甚至渔人也会被击得浑身麻木。比如生活在非洲一些河流里的一种鱼——电鲶,它发出的电压高达350V。在美洲有一种叫电鳗的鱼,其电压还要高,最大电压竟可达882V。海洋里的电鳐也是发电能手,它发出的电压虽然不高(只有50-80V),但电流却很大。在太平洋北  相似文献   

16.
正春暖花开,天气渐渐暖和了起来,国内的疫情也趋于稳定,在家隔离了许久的我们,生活也在慢慢恢复正常。晴朗有风的好天气,总能从窗外望到汾河边放风筝的人,飘在城市上空的风筝千姿百态,有些仿佛飞到了天空的尽头。想起去年采访过的民间传统风筝制作艺人杨元恒,当我把一只只设计精妙、做工精巧的风筝拿到手中拍  相似文献   

17.
北京风筝 北京风筝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记载.清明时节出游放飞风筝是北京一带的民间习俗,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把放风筝写得活灵活现:"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盆,轮毂相望.  相似文献   

18.
风筝在多数人的心中是玩具,因为它给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风筝在艺术家的眼中是工艺品.在航空学家的眼中则是现代飞行器的远祖,因为它的创造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我们所用的电力中,已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核电厂所发出的电。核电效能高,对环境污染比用煤、油发电的电厂都要小。但核电厂用过的废弃核燃料却是一个相当难办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培养心肌细胞的自律性是其重要特点之一,心肌细胞间的“电耦联”是兴奋传导和整个细胞团自发同步博动的结构基础。虽然对培养心肌细胞的博动和电生理特性已有研究,但对其自发电活动的频谱分析未见报道。频谱分析可以表明非正弦函数中各次谐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