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促进高校排球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健康是综合评定健康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利的促进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就参加排球与其它项目(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操)的学生进行对比性研究,得出了一些排球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优点及不足之处,找出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273名参加体育社团的医学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体育社团活动对医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效果。结论:医学专业大学生并非心理健康病症高发人群;加强高校体育社团等体育活动组织的建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体育社团活动要选择符合大学生心理发育特点的内容和方法,集体性体育锻炼项目更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华大学体育专业不同专项的200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且分析探讨了影响他们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为15.8%;其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抑郁、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狂想及强迫等症状.分析结果显示:影响体育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体育参与程度、体育锻炼频度、体育锻炼负荷等不同体育参与行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心理测量法(SCL-90)对大连市高校的421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常性的有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有助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改善.在经常性参与体育锻炼的前提下,保持一定频度(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方式更有利于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在大学生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不同的锻炼负荷对心理健康状况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主要采用心理健康干预的体育教学模式,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为期16周的教学实验,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袁(SGL-90)>作为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性变化(P<0.01),探索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培养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主要通过在大学体育课上和课外体育活动中采取教学干预的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为期4个月的体育教学干预教育,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测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调查秦皇岛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003级学生在实施教学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变化情况,分析实施教学干预策略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新疆高校排球教学、训练、竞赛水平及预防运动损伤,文章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数据统计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新疆9所高校2012、2013级的大学生及学校代表队员的损伤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比较分析高校男女大学生排球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损伤类型、发生场合、损伤部位及易引起损伤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排球运动损伤的发生率较高,排球运动损伤总体发生率为(62.7%),发生排球运动损伤场合为排球比赛(26.7%),经常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为踝关节(21.9%)、指关节(15.9%)、膝关节(14.6%),运动损伤的主要类型扭伤(30.1%)和拉伤(23.6%),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技术动作扣球(31.8%)和拦网(25.2%),而引起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动作不规范(24.7%)和准备活动不足(22.2%)。说明教师对学生运动损伤采取的教学保护性措施应进一步加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措施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李青  黄金鑫 《科技信息》2011,(21):I0151-I0151,I0057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健美健美锻炼的普通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参加健身健美锻炼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高于锻炼前的心理健康水平。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北京师范大学选修健身健美课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探讨了健身健美锻炼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健身健美锻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体健康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韶关学院213名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为158名,女生为55名.调查结果表明:按照心理健康调查的5级评分标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轻度,有心理障碍倾向的比例为23.5%,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为4.69%;体育专业大学生得分与全国成年人常模比较接近,但在人际关系、恐怖和精神病性三项因子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对男女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比较,男生表现出相对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中人际关系、抑郁、恐怖和偏执四项因子差异具有显著性.  相似文献   

10.
运动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自编<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调查问卷>、编译的<大学生压力反应测评问卷>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对在校大学生3 267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1)运动群体大学生在生理、情绪和认知3个维度上的压力反应程度低于非运动群体大学生;重点学校大学生在行为压力、情绪压力和认知压力维度上的压力反应程度均低于非重点学校大学生;农村和县/镇的大学生在行为、情绪和认知3个维度上的压力反应程度显著高于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及中小城市的大学生;2)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压力的4个纬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解释率依次为认知压力、生理压力和情绪压力,而行为压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不大;运动通过压力的4个维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促进作用,其从大到小排序为认知压力、运动生理压力和情感压力,而运动通过行为压力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大学生精神压力过重,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广西高职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进行调查,并对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女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差于广西及全国女大学生相应年龄组总体水平,也差于同类别男生,一年级优于二年级;一年级女生无论从锻炼次数、强度和时间都好于二年级;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于不经常锻炼的女生,但具体到各个因子上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3.
运用SCL-90对进行不同程度网球锻炼的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评,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存在焦虑、抑郁、强迫症等各种心理问题,未参加过网球锻炼的大学生和从事网球专业训练的青少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各因子与青年常模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参加网球业余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各因子与青年常模比较几乎无差异,且优于大学生常模.结论:非专业训练的网球运动心率约为110~140次/min,RPE11~14,这种运动强度的网球锻炼可以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该省大学生SCL-90各症状因子均分都高于全国青年常模;心理健康状况受性别、年级、生源地、体育锻炼习惯等因素影响,并且呈现出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男生的势态以及经常锻炼学生比很少锻炼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好的现象。建议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相关策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女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中较男生而言显得更为突出。立足于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目前女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客观深入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疏导对策,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集健身与娱乐为一体的身体练习,是一种现代社会发展起来的新兴的体育运动。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甘肃政法学院部分女大学生参加健美操训练后的心理健康认知情况进行探讨和研究。认为女大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的年龄阶段,参与健美操运动可以促进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女大学生的自信,促进人际交往,缓解和消除精神压力,激发女大学生的表现欲望,调节心态,是人的精神面貌和气质修养得到改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17.
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正确认识健康的概念,把握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在体育教学中不断更新观念,改变学习、训练方法,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女生体育教育多年来是学校体育工作薄弱的环节,对高校女生体育教学研究,可以加强高校女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提高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能力,增强女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和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健全人格是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本质促进作用。健全人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健全人格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需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途径,施行着眼于心灵改造和品格建塑的健全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20.
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自上世纪末期以来,其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果已有一定积累,取得了一些共同认识和经验,但也存在研究数量较少、水平低,创新不够,成果形式单一等问题。要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关系,须加强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性研究,增强创新意识,优化研究行为,积极应用研究成果,提高研究水平和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