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西部不发达地区是我国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化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城市化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西部地区的现实,采用增长极理论,提出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应走非均衡、集约化的城市化道路。  相似文献   

2.
通过收集数据和调查研究,从社会学和经济学角度对农村人口转移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认为目前农村人口大规模的跨区域向城市转移,已给中国城市化和不发达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研究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态问题特别是农业环境污染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的发展预示着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以苏州市这一典型的苏南农村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对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乡集镇和小城镇的发展,吉林省是农村城市化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城市化发展历程及基本数据的研究,指出了阻碍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做好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加大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的力度和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及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等对策.  相似文献   

5.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乡集镇和小城镇的发展,吉林省是农村城市化发展较早、较快的地区之一。通过对吉林省农村城市化发展历程及基本数据的研究,指出了阻碍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做好对失地农民的补偿,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加大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的力度和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及加快发展农村经济等对策。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化发展的要求,分析了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无锡农村城市化是全国农村城市化的一个缩影。五十年来,无锡地区的农村城市化经历了曲折发展期、加速发展期到规范发展期,走出了一条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城市化的成功之路,并积累了极为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无论是对农村城市化理论的研究和农村城市化的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农村问题是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问题.在我国要全面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城市化的实现.从分析宁波农村城市化驱动力和存在问题着手,阐析了实现宁波农村城市化必须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并探讨了走城乡协调发展之路必须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农村的推力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的动力因素之一。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解决了上亿农民的就业问题,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更对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地区相比,闽东南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偏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为了提高闽东南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一定要从闽东南地区的实际出发,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选择适合闽东南地区特点的城市化道路。因此,首先必须客观地分析闽东南地区农村的现状,进而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闽东南地区城市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重庆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二者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和谐型社会的重要标志。根据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出重庆市及各县域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偏离差,并据此划分出协调度类型,结果表明:目前重庆城市化水平整体滞后于经济发展,二者呈现极不协调状况,同时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了影响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城市结构体系不全、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下、城镇产业特色不明显关联性差等;最后提出了推进重庆城市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城市化"则是劳动力转移的最佳途径。我国建国以来一直采用城乡分隔的管理体制,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在城市化发展模式选择上,有以大中城市发展为重心和以发展小城镇为重心两种主要观点。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同。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城市化模式应该是既能发挥城市的集聚功能,又能很好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由此,提出了"五元经济结构"的假设,我国应该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小城镇建设为辅。在大城市转移剩余劳动力有限的情况下,小城镇可以发展以为农服务的产业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  相似文献   

13.
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经济学认为,城乡间交易效率和劳动效率的差距是促进城市化的关键因素。在结合中国现实国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对城市化进程还有负向作用的是城市的专业化经济、农民进城的迁入成本和农村土地使用权及村集体相关福利。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帮助农民致富的措施对城市化进程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比较而言,降低农民进城迁入成本的农村土地产权改革和户籍制度改革将成为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农村城市过程中必须出现农民的失业问题,东莞也不例外,本文从东莞农民面临的失业问题出发,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耕地迅速减少,外地来工的竞争,本地农民文化低下,以及耕地集中使用等,为了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本文认为应鼓励农民从专业化,商品化的农业生产,大力发展农村非的农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多形式的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5.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200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已近3.3∶1,并且呈现出区域差异性、非代表性的特点。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变动,同时城乡投入不均衡、城镇化水平低等其他因素的存在加剧了这一差距的持续扩大。从这些因素入手,提出具体的政策和制度建议有利于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中国城市化的现状,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城市化的关系,探讨了城市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未能同步发展,主要是乡镇企业分散布局造成的,但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有其必然性,人为的使其集中难中成效,应该从乡镇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使其自然聚集形成新产业区,在此基础上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同时借助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将小城镇纳入城镇网络体系中,带动城镇网络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诸多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城乡地区,出现了日益增多的"城中村"现象。城中村的积极影响表现为对外来人口容纳所起的社会减震器作用和对本地村民转型所起的社会保障作用,消极影响表现为脏乱差的物质形态带来了安全隐患、破坏了城市形象,村民寄生型的精神状态导致自甘堕落、有被边缘化的倾向,混乱的社会治安的外部效应增加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激化了与周边地区的矛盾。基于以上问题的考虑,对城中村问题的反思主要从"快速城市化和中国特色的城市化"与"效率和公平"两个角度展开,认为目前城市化应该小步快走,不应该大步前进,应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对城中村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通过牺牲公平来获得效率。  相似文献   

19.
采用村集体和龙头企业合作,将土地整理、农产品种植与加工、农村社区建设与改造以及农民非农就业等问题结合起来的"农业集成商"模式,可以很好地将城镇化推进中的"三无"(无地、无业、无保障)农民转变为"三有"(有地、有业、有保障)农民,为破解我国"三农"问题找到了一种新的思路,是将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指出我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形式是小城镇建设发展。从动力机制角度分析了西部小城镇建设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动力机制的“五层次论”,即非产业的形成聚集,人居环境优越,农村工业化过程,比较利益驱动,以及政策导向和政府支持,最后指出西部落后地区小城镇建设的方向、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